● 摘要
摘 要
化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化学教学中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属于非智力因素的范畴,强调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是新课改的一大亮点。新课改不但要求我们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智力,而且要求我们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包括的面比较广,其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就是制约学生学业成绩的一种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这是我们化学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
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来的。该理论提出至今不过三十几年,却已被大量理论和实践证明对人类的行为起着核心的、普遍的作用,它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情感、动机和行为。目前,自我效能感理论已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课题,被广泛应用到学生学习的各个领域中。
当前,我国中小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普遍较低。基于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对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本文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学业自我效能感的涵义、特征及其在学习情境中的作用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较为系统的提出了提高学生化学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策略并对自我效能感与化学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实证研究。
全文共分以下几个部分:
一、引言
二、自我效能感理论与化学教学的理论研究
三、培养学生化学自我效能感的基本原则和教学策略
四、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实验研究
通过研究,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一个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它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的。
自我效能感对学生学习过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学习的选择过程、思维过程、动机过程以及身心反应过程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经实证:丰富学生成功的体验,减少失败的经历;利用替代经验;借助言语说服;科学归因;培养班级优良学风、提倡合作性学习;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同时,研究还证明:中学生的化学自我效能感与化学学业成就关系密切,成正相关。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