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天津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828地理学综合之经济地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供应商园

【答案】随着交通便捷性的提高和运输成本的降低,远距离获取原料的可能性得以提高。不仅在全球范围内按照接近原材料地的区位来被动布局经济活动,而且开始出现以重新组织原材料地的方式来实现现代生产的即时性、可靠性与灵活性。这样,在如汽车制造等零部件需求种类繁多、且要求即时供应的厂商周围,形成了一种新的组织原材料供应的地域综合体。

2. 《货殖列传》

【答案】《货殖列传》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中的一章,记述了他游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见闻,包括人口、经济、物产、贸易和城市等,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史志描述阶段。

3. 新经济地理学

【答案】新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相对于传统的经济地理研究,它侧重用经济模型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经济地理现象,并试图将其纳入到长期忽视空间维度的主流经济学中。

4. 产业集聚

【答案】产业集聚是指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不同类企业,以及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相关服务业,高度密集地聚集在一起。

5. 空间近邻效应

【答案】空间近邻效应是指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之间或各种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其相互联系所产生的影响。空间近邻效应使区域经济活动就近扩张,加剧各种经济活动的竟争。

6. 区位因子

【答案】区位因子是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从工业区位论角度讲,也即在某特定地点生产某产品比在别的地点生产能够降低费用的可能性。可以将其分为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

7. 中心—外围理论

【答案】中心—外围理论是上世纪发展经济学研究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等经济

,其关系时所形成的相关理论观点的总称。该理论认为若个别区域率先发展起来,则成为“中心”

,中心和外围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发展关系,总体上,中心居于它区域因发展缓慢而成为“外围”

统治地位,而外围则在发展上依赖于中心。

8. 梯度推移理论

【答案】梯度推移理论是建立在产品周期理论之上的理论。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兴衰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进而取决于它的主导部门的先进程度,如果一个区域的主导部门是兴旺部门,则被认为是高梯度区域,反之则是低梯度区域。

9. 相对成木学说

【答案】相对成本学说是成本学说的一种,该学说认为如果有两生产率水平不相等的国家,其中一个国家生产任何一种商品都处于绝对有利的地位,大有利的程度不同; 另一个国家生产任何一种商品都处于绝对不利的地位,大不利的程度不同。在这样的情况下,两个国家仍然可以通过国际分工和贸易相互获得利益。

10.世界经济多极化

【答案】世界经济多极化指在国际经济中,发达国家的相对地位有所下降,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有所抬升,尤其是东亚和东南亚崛起。从而形成美国、欧盟和东亚、东南亚三足鼎立的世界经济格局。

11.区域分工

【答案】区域分工是区域之间经济联系的一种形式。由于各个区域之间存在着经济发展条件和基础方面的差异,因此,在资源和要素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情况下,为满足各自生产、生活方面的需求,提高经济效益,各个区域在经济交往中就必然要按照比较利益的原则,选择和发展具有优势的产业。于是,在区域之间就产生了分工。

12.区域空间结构

【答案】区域空间结构是指由于各种经济活动的经济技术特点及由此而决定的区位特征存在差异,所以它们在地理空间上所表现出的形态是不一样的。比如,工业、商业等表现为点状,交通、通讯等则表现为线状,农业多表现为面状。这些具有不同特质或经济意义的点、线、面依据其内在的经济技术联系和空间位置关系,相互连接在一起,就形成了有特定功能的区域空间结构。一般地,区域空间结构山点、线、网络和域面四个基本要素所组成。

二、简答题

13.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答案】(1)区域经济差异的含义

区域经济差异是区域之间利益格局变化的指示器。通过区域经济差异,各区域可以发现自身利益的相对变化情况,进而调整区域经济的发展决策和行为,维护和增大自己的利益。

(2)区域经济差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区域经济差异对区域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具有诱导和强化作用,成为区域经济主体调整自己经济行为的参照系或指示器。因此,它的存在和变化就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正负双重影响。

①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和变化增强了各个区域发展经济的主动性和紧迫感

a. 对于欠发达区域

与发达区域的经济差异,一方面为他们展示了美好的发展前景或参照系; 另一方面,也增大了他们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压力。

b. 对于发达区域

面对其他区域的发展竞争,不得不主动采取新的发展策略,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结果,区域经济发展就会趋于活跃,全国的经济发展也因此而充满活力。

②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和变化客观上加剧了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竞争,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会误导区域经济主体的行为。

竞争和利己成为各区域的基本行为准则,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短期行为、地方保护主义现象增多,区域之间经济发展不协调,从而引起国民经济发展波动,不利于全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③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和扩大将引起资源和要素在高投资收益和机会的诱导下,从欠发达区域向发达区域流动。

这样,必然减弱前者的发展能力,其经济发展的绝对或相对萎缩又通过产品供给、市场需求的不足而对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产生制约。这无论对发达区域,还是对欠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将是不利的。

(3)区域经济差异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①区域经济差异的长期存在和扩大,会引起区域之间人们在心理上的对立

发达区域的人会因经济收入高而看不起欠发达区域的人,而欠发达区域的人则会认为受到了

,而发达区域是沾了国家政策的光。因而,有可能引起区域之间部分人的对立发达区域的“剥削”

情绪。

②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增强了各区域的利益保护意识在处理本区域与其他区域之间的经济纠纷、环境污染、区域合作等方面的问题时,容易失去解决问题的公正立场,侵犯其他区域当事人的正当权益,保护本地区的利益。

③区域经济差异的存在和扩大在一定程度上使各区域都倾向于增大和保护本区域的利益,在全国经济发展中不愿无偿承担更多的责任,削弱了区域之间、地方与中央之间的向心力,地方的独立性增强。所有这些影响如果与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党派斗争等交织在一起,就很容易使社会矛盾激化,引起社会动荡,甚至国家的分裂。

14.循环累积因果原理; 乘数作用和加速原理。

【答案】(1)循环累积因果原理

①把社会经济制度看成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认为导致这种演进的技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互为因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