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844中国通史[专业硕士]之中国现代史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单项选择题

1. 1953年,为解决粮食供应紧张问题,我国采取的新措施是( )。

A. 实行国家合同定购

B. 发展农业合作社

C. 推行“以粮为纲”政策

D. 实行统购统销

【答案】D

1953年10月16日,,【解析】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

其中所谓“计划收购”被简称为“统购”“计划供应”被简称为“统销”。统购统销是对农村中的余粮实行计划收购,对城市居民和农村缺粮户实行粮食定量配售,有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

2. 在1931年毛泽东制定的土地革命路线中,对富农的政策是( )。

A. 消灭富农

B. 联合富农

C. 限制富农

D. 保护富农

【答案】C

【解析】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那就是: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条路线,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

3. 参加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正式代表中,来自武汉的两位是( )。

①陈公博②周佛海③董必武④陈潭秋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C

【解析】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出席大会代表共13人,分别是:上海代表李达、李汉俊; 北京代表张国焘、刘仁静; 长沙代表毛泽东、何叔衡; 武汉代表董必武、陈潭秋; 济南代表王尽美、邓恩佑; 广东代表陈公博、包惠僧(代表时在广东的陈独

秀):东京代表周佛海。

4. 下列“总理”中性质相同的是( )。

①孙中山总理②奕诉总理③袁世凯总理④唐绍仪总理⑤段祺瑞总理

A. ①③⑤

B. ①③

C. ③④

D. ④⑤

【答案】D

【解析】1905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党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

,是清政府为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于1861年1月20日由门”、“总署”、“译署”

咸丰帝批准成立。总理衙门下设南、北洋通商大臣。总理衙门存在了40年,直到光绪二十七年(公

,据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辛丑条约》第12款规定,改为外务部,仍位列六部之首。元1901年)

1861年,奕诉奏请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并出任第一任总理大臣。1911年(宣统三年)5月8日清政府实行所谓责任内阁制,成立由十三名国务大臣组成的新内阁,以庆亲王奕励为总理大臣。

,1911年11月1日清廷为了促使袁这是一个以皇族为中心组成的内阁,人们称之为“皇族内阁”

,实行责任世凯出兵镇压辛亥革命,任命其为内阁总理大臣。中华民国成立后,按照《临时约法》

内阁制,内阁对国会负责,唐绍仪(第一任内阁总理)、段祺瑞均出任过民国政府内阁总理。

5. 中央苏区的全盛时期,是在第( )次反“围剿”之后形成的。

A. 一

B. 二

C. 三

D. 四

【答案】D

【解析】①1930年12月,蒋介石调集杂牌军8个师约10万人,向中央苏区发动第一次围剿。红军五天内打了连个胜战,共毙伤俘敌约1.5万人,缴获各种武器1.2万余件,粉碎了敌人的第一次“围剿”。②1931年2月,蒋介石令国民政府军政部长何应钦组织南昌行营,准备向中央苏区发动第二次“围剿”。从5月16日到31日,红军横扫700里,打了5个胜战,共歼敌3万余人,缴枪2万余支,粉碎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③1931年7月,蒋介石又发动对中央苏区的第三次“围

,两个半月内,红军歼敌17个团,毙伤俘敌军3万余人,缴枪1.48万余支,粉碎了国民党军剿”

第三次“围剿”。经过三次反“围剿”的胜利,赣南、闽西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中央苏区已拥有人口300万。④1932年12月,国民党赣粤闽边区“剿匪”总司令部调集40万兵力,准备对中央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经过黄破、草台冈两战,共歼敌近3个师,俘敌1万余人,缴枪万余支,基本打破了敌人的第四次“围剿”。第四次“围剿”胜利之后,红一方面军主力和地方红军扩大到

8万余人。⑤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约100万兵力,采取“堡垒主义”新战略,对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王明的“左倾”机会主义在党中央战领导地位,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长征。

6. 请阅读一首毛泽东诗词:“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

头捉了张辉攒。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这首词是红军哪一次军事斗争的反映( )。

A. 第一次反“围剿”

B. 秋收起义

C. 第二次反“围剿”

D. 第三次反“围剿”

【答案】A

【解析】该诗作于1931年早春,其实正值冬春交替之节令。毛泽东所领导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呈现出一派万千林木被霜染红、烂漫盛开之景,虽有寒意却处处给人以温暖如春之感。诗人笔下根据地冬天生机盎然,就在这勃勃向上的画面中,冬日正义的肃杀之气正严正以待。因为就在1930年的岁尾,蒋介石正集约! 一万大军以伪江西省主席、国民党第九路军总指挥鲁涤平为总司令官,第18师师长张辉攒为前线总指挥向我们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一次大“围剿”

7. 1930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的一个决议中说:“争取一省与儿省首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这说明当时中共中央的领导人( )。

A. 认识到“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性

B. 犯了“左”倾冒险主义错误

C. 坚持了正确的革命道路

D. 能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

【答案】B

【解析】引言摘自《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1930年夏,受共产国际“左”倾错误理论和反右倾斗争影响,李立三错误估计革命形势,于6月11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决议案。对于中国革命形势、性质和任务等问题提出一整套“左”倾错误主张,要求全各地准备马上起义。不久定出组织全国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和集中全国红军进攻中心城市的冒险主义计划,又将党、青年团、工会的各级领导机关合并为准

,曾使革命事业遭备武装起义和各级行动委员会。这种“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被称为“立三路线”

到重大损失。

8. 抗战过程中,官僚资本急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 )。

A. 控制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