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文艺理论之外国文学史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缪斯
【答案】缪斯是希腊神话中科学、艺术女神的总称,为主神宙斯与记忆女神漠涅摩绪涅所生。对于缪斯女神的数目主要有三女神之说和九女神之说。三女神是指墨勒忒、阿俄得、漠涅墨三位女神,它们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进行崇拜仪式时所需要的诗歌形式和技巧。九女神之说最为经典,分别是指克利俄、欧忒耳珀、塔利亚、墨耳波墨涅、忒耳普西科瑞、厄拉托、波吕许谟尼亚和卡利俄珀九位女神,它们代表通过传统的音乐和舞蹈、即时的和流传的歌所表达出来的传说。
2. 悬诗
【答案】悬诗意为“被悬挂的”诗,是指阿拉伯前伊斯兰时期的七首或十首著名长诗。它们是阿拉伯早期诗歌的精品和代表作,是流传至今的最古老的阿拉伯文学遗产。悬诗采用“格西特”诗体,粗犷自然,反映了阿拉伯氏族社会崩溃时期的社会面貌。代表诗人是乌姆鲁勒·盖斯,其代表作是《悬诗》的首篇。作为阿拉伯古典诗歌的珍品,悬诗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阿拉伯文学史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3. 贵族沙龙文学
【答案】贵族沙龙文学是17世纪出现于西欧上流社会的贵族文学流派。“沙龙”为“会客室”、“客厅”的意思,后来专指在客厅举行的社交活动和文艺座谈,沙龙文学就是在文艺座谈中朗诵或演出的文艺作品。贵族为打发无聊时光而创作的贵族文学。他们精神空虚,耽于虚无缥缈的想象中,作品多以田园小说、历史小说、心理小说以及诗歌为主,主要写失去往日地位的封建贵族对中世纪的缅怀; 描写男女悲欢离合的艳情故事; 掐绘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矫揉造作,晦涩难懂,充满了没落贵族庸俗无聊的趣味。
4. “片夫卡式”
【答案】“卡夫卡式”是人们对20世纪现代主义作家卡夫卡作品风格的概括。它如同“莎士
,已成为一个美学概念。在内容和主题上,比亚化”和“席勒式”“卡夫卡式”意指作品大多描写
人的内心状态,揭示现代西方人个性丧失、人性异化的主题,展现物化状态下人们的精神痛苦和孤独无依。在艺术上,“卡夫卡式”追求荒诞框架下的细节真实,具有象征、悖谬、怪诞、神秘性和多义性的特点。
5. 《恶之花》
【答案】《恶之花》是波德莱尔于1857年创作的诗集。它完美体现了波德莱尔的创新精神:一方面他描写了大城市的丑恶现象,另一方面他也展示了个人的苦闷心理,写出小资产阶级青年
的悲惨命运。《恶之花》的主题是恶及围绕着恶所展开的善恶关系,恶指的不但是邪恶,而且还有忧郁、痛苦和病态之意,花则可以理解为善与美。全诗分为“忧郁与理想”、“巴黎即景”、“酒、“恶之花”、“叛逆”和“死亡”六部分,其中“忧郁与理想”分量最重,占全书的三分之二。在这一部分中,诗人耐心而无情地描写和剖析自己的双重灵魂,表现出自己为摆脱精神与肉体的双重痛苦所作的努力。
6. 俄狄浦斯王
【答案】《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的典范作品,是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的戏剧代表作之一。《俄狄浦斯王》取材于希腊神话传说,展示了富有典型意义的希腊悲剧——人跟命运的冲突。这部剧被亚里士多德推为戏剧艺术中的典范。俄狄浦斯竭力逃避神谕所示的命运,而这逃避本身恰恰在实践着神谕。《俄狄浦斯王》不仅在艺术上给后世留下了典范,而且经由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阐发,更引申出了一个新名词——俄狄浦斯情结。
7. 《第二十二条军规》
【答案】《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美国当代作家约瑟夫·海勒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是黑色幽默派的代表作。约瑟夫·海勒以二战为背景,描写了一支驻扎在意大利附近的美国空军部队的军营生活,无情地嘲讽和抨击了黑暗的现实,揭示了深刻的社会危机,表达了人必须作出人生选择的思想。小说以喜剧的方式表现悲剧性的内容与主题。小说利用荒诞不经的情节,反讽俏皮的语言,描写人难以摆脱的困境,揭示了现实生活的荒诞不经,在笑声中嘲笑了社会,但是饱含着辛酸与无奈。小说成功塑造了“反英雄”形象; 通过“人像展览式”的戏剧性结构构建了一个荒诞的世界,整体上显得凌乱破碎,但呼应了小说的荒诞氛围。
8. “能”和“狂言”
【答案】“能”和“狂言”是日本的两个古典剧种,诞生于镰仓室町时期,是日本戏剧史上辉煌的开端。“能”着重演唱、舞蹈表演,具有庄重典雅的正剧特点,其表现的是一种超现实世界,主角人物是以超自然的英雄的化身形象出现的,由他来讲述故事并完成剧情的推动。现实中的一切则以面具遮面的形式出现,用来表现幽灵、女人、孩子和老人。“狂言”以幽默滑稽的科白、类似相声剧的形式来表演,体现出轻松诙谐的笑剧风格。
二、简答题
9. 简述卡夫卡的小说依据思想内容应如何进行分类。
【答案】在新旧观念的搏击中,以及当时各种思潮的影响和启发下,卡夫卡以自己独特的目光认识着这个异化的世界,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批判着这个充满罪恶和丑陋的世界。这种认识和批判以及体现在他的作品中的惶恐、不安、迷惘,构成了他的创作基调。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人的历史、人的本质、人的命运、人的处境、人与人及人与社会的关系的思考,可以看到他对人的前途的忧虑和不安和对小人物的关注和同情,可以看到他对这世界的丑陋表示了无比
的愤怒。
依据卡夫卡小说的思想内容,其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别:
(1)人的异化
,主体的人的主体性的丧失,他在小说中,比福柯更早的发现卡夫卡小说表现的是“人之死”
了现代社会以规训为主要手段的人对人的异化与人格塑造。人在主体性丧失后,陷入了一种无法忍受的情境,以至于出现了如博尔赫斯所说的:“那牲口从主人手里夺过皮鞭,抽打自己。”
(2)上帝之死后人类荒诞的境遇
在卡夫卡的小说里,从文艺复兴到启蒙时代直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作为自己和世界的主
,被从神圣的王座上拉下来,跌落在一个小小的洞穴里,在这一跌落中,人的尊严、人大写的“人”
,但价值和自信全部丧失殆尽。而这种结果,完全是人自己造成的,人们一起促成了“上帝之死”
是神的光芒不再普照大地,人的价值同时也开始剥落。想取代上帝的位置,但地平线即然被抹平,那么一切价值的参照系也就随之崩溃,人把自己推到一个陌生的世界面前,陷入了一种荒诞的境地,从而感到茫然、无助和绝望。这无法令人忍受的荒诞中,感受到了内疚和自责,他将对外在世界的不可捉摸的恐惧内化到内心,对自己进行审判和惩罚,以这种自审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主体地位,来与神秘莫测的世界来抗争,而这种抗争是无力的,其结果往往是无意义的、可笑和可悲的。卡夫卡所描写的是孤立无援的个体的人,他的感受是被抛于世界中的无家可归的流浪中的人在一个陌生的世界中对荒诞的真实感受。永远也抵达不了城堡,整个20世纪的发展,几乎都可以在卡夫卡的小说中找到,当欧洲的人们在战后谈起战争时,那些读过卡夫卡小说的人说他们早在战争中就经历过了一次,那是在卡夫卡的小说中,人们可以说卡夫卡的小说并不真实,人变成甲虫、猿变成人、表演饥饿的艺术家……,但是谁也不能否认卡夫卡小说的现实性。想象与现实在卡夫卡的小说中的界限消失了,在他的小说中,梦幻与现实在个体对世界的存在体验中达到了统一。
(3)对人类命运前途的绝望
卡夫卡的作品中的形象是“上帝之死”以后,孤独无依,缺乏自尊、自信、对荒诞的世界感到迷茫和恐惧的情惶不可终目的现代人,现代人孤单、渺小、总是处于“被侮辱和被损害”的地位,他们没有自我,不仅没有合格性,在不可捉摸的命运面前没有任何主体性。在表现形式上,卡夫卡不仅通过大量的意象构造了一个变幻莫测的充满怪诞的梦魔世界,而且运用了象征和隐喻,使作品具有多义性和寓言性,这是卡夫卡超越表现主义的方面。超现实的手法与现实的批判精神,卡夫卡的艺术世界是超现实的,但是在细节的描写和心理的表现上却是现实的,他并没有把自己
,的内心体验局限在纯精神和心理方面,而是“内心外化”将内心体验的抽象放回到具体的境域中,
从纯表现上升到象征,使“意象”成为意义生成之源。
总之,卡夫卡的语境是与人类的历史境域相契合的,无论他的艺术表现形式多么的超现实、夸张和变形,但是其主题意义所指向的依然是“上帝之死”后的人处于荒诞的世界中,被异化为“物(动物)”的生存境域,他开启了存在主义文学的先河,无论是萨特、加谬和荒诞派戏剧,都可以找到卡夫卡的影子。同时,他们也将卡夫卡的思考向更深广的方面推进。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