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杭州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832城市学综合基础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经济人

【答案】经济人又称“经济人假设”、“理性经济人”、“实利人”或“唯利人”,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经济人来源于经济学中对人性的假定,即假设人的行为动机根源于经济诱因,人都要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就是为了取得经济报酬。为此,需要用金钱与权力、组织机构的操纵和控制,使员工服从与为此效力。这常用作经济学和某些心理学分析的基本假设。

2. 政策客体

【答案】政策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政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充当人们处理社会问题,进行社会控制以及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

3. 最优化模式

【答案】最优化模式又称规范最优模式,是德洛尔提出的带有综合性质的模式。德洛尔在批评全面理性模式和渐进模式并吸收这两种模式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最优模式。他认为,全面理性或综合理性模式的要求过于理想化,在现实世界中难以达到。而渐进主义模式虽然更贴近实际,更适应于人类的本性和理论上更成熟,但是它也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德洛尔将最优化模式的分析过程分为3个阶段18个步骤。

4. 有限理性模式

【答案】有限理性模式是西蒙和马奇在批评全面理性模式及对行政决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它的要点是: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对备选方案的选择,所追求的不是最优的方案,而是次优或令人满意的方案。决策者在“满意”标准和有限理性之下,面对一个简化了的决策,不必再去检视“所有的”可能备选方案。

5. 元问题

【答案】元问题是指所有一级问题构成的_级问题,也即问题的问题,比普通问题更进一层,通常涉及本体论和知识论,要在本体论和形而上学层次上谈及,脱离这个学科具体的表面条件和限制,挖掘普遍性的、绝对性的根基问题。

6. 再分配政策

【答案】再分配政策是指政府制定和实施的对社会各集团利益的种种利益进行平衡与协调的规范。政府在采取一定的行动以后,会对社会上各种集团产生影响。不同的集团在地位、权力、

物质利益等方面会不平衡。为了使社会正常发展,政府就需要对各个集团的利益差别加以协调平衡。由于政府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在于使它存在的不平衡趋十平衡,因此,一个集团过分超出的利益,就会被转移给另一个处于相对劣势的集团。一方所失,就是另一方所得,这也是一种“零和博弈”。

7. 政策终结

【答案】政策终结是指政策决策者通过对政策或项目进行慎重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终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或项目的一种政治(或政策)行为。政策终结在政策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终结不只是对一项政策的了结,而且意味着修正或调整。政策终结有三个特征:强制性、更替性、灵活性。

8. 政策科学“三部曲”

【答案】叶海片·德洛尔为政策科学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发表了政策科学的三部曲:《公共政策制定检讨))(1968年)、《政策科学构想》(1971年)、《政策科学进展》(1971年)。是公共政策进入发展的第二阶段的标志。

9. 公共政策

【答案】公共政策是指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公共政策的内涵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把握:

(1)公共政策由特定的主体,即由国家或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所制定及执行,政策体现了主体的意志,它与个人、企业等所做出的决定不同,其有法定的权威性。

(2)公共政策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要实现特定目标或目的。政策小是无意识或偶然性的行为,总是要实现特定的目标,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同时,政策又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起作用,具有时效性。

(3)公共政策表现为山一系列行为所构成的行动过程,是政府为解决特定社会问题以及调整相关利益关系而采取的政治行动过程。

(4)公共政策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政策总有具体的作用对象或客体,它规定对象应做什么和不应做什么:规定哪些行为受鼓励,哪些行为被禁止。政策规定常带有强制性,它必须为政策对象所遵守。

10.决策权力

【答案】决策权力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作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决策者,推动他去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决策权力可从各个角度进行分化,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儿个方面:①政府系统内部决策权力的横向分化;

②政府系统内部的纵向分化;

③政府和社会之间的权力界限;

④政府决策权力的运用必须接受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影响和制约。不管形式如何,决策权力都是一种力量,是反复对决策发生影响或直接作出决策的权能。决策权力的这个特点,充分反映了它在社会生活管理过程中的权威性和有效的强制力。

二、简答题

11.政策预测分析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公共政策前景预测分析一般具有如下几个目的。

(1)获取未来社会状态及其发展趋势的信息。是公共政策前景预测分析最重要的目的。政策预测分析可以通过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事业未来发展中的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及其相互关系等方面的情况进行推测,为制定政策和远景发展规划提供各种参考的数据、未来信息,使未来政策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制定政策以控制和规范社会的未来发展。预测政策未来与社会控制特别相关。控制即试图计划和制定政策。在充分掌握过去及现在信息的基础卜,预测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以前的政策及其结果,从而提高我们对未来社会状况的控制能力。

(3)从未来提供的可能性中选择最佳行动方案。依据先前政策分析各阶段所掌握的信息或知识,提供各种可能的方案,并对每种方案的未来前景做出估计、推测或判断,预言它们可能的结果,从而为决策者在多个方案中选择和确定最佳或最优行动方案提供了依据。

12.简要分析未来预测的程序。

【答案】未来预测的程序具体阐述如下:

(1)明确预测要求。包括预测的目标,预测是为计划还是为决策或为其他目的进行的,对预测精度的要求,对完成时间的要求等。

(2)组织工作。预测工作的负责人应选择合适的人员组成一个小组,兼职或专职地来做预测工作,但有些小型的项目也可能只需一个人。

(3)搜集数据。数据的收集可通过各种途径,如利用公开发表的数据资料,使用会计统计人员的原始记录,进行专门的调查等,这一步骤不仅与预测目标有关,还与预测者对完成时间的要求有很大的关系。在时间较紧的}h}况下往往只能利用己有的或较易获得的数据,如果时间较为宽裕,则有可能同时采用几种方法去获得丰实而细致的数据。

(4)选择适当的预测方法。这一步骤是整个过程中关键的一步,方法是否适用将严重影响预测的质量,甚至决定其成效。

(5)利用采得的数据,运用选定的方法作预测。这是整个预测过程中具体而细致的一步。

(6)对预测结果的评价与修正。对中长期预测,山于预测值与实际值一时无法比较,因此这一步骤往往是一种主观的判断,或者省略不做; 对短期与即时预测,需要把实际结果与预测值结果作比较,从而对整个预测工作做出评价。如果误差在预定范围之内,可以认为预测是成功的。在误差过大的情况下,应寻找其原因。如果误差是由于数据质量太差引起的,那么就应进行“补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