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41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之公共管理学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概念题
1. 效用分析
【答案】效用分析是风险型决策的基本方法之一,是指利用效用价值的理论和方法,对风险和收益进行比较,从而进行决策的方法。在一般的决策问题中,决策者对方一案的选择通常是比较不同方案的期望货币收益值的大小,然后选择其中的较大者为最佳方案。但在许多场合,情况井不是这样,最佳方案的选择往往因决策者的价值判断不同而异。在不同风险的情况下,对同等收益,决策可能不同; 在同等风险的情况下,不同的人对待风险的态度也不同,其决策也将不同。
2. 政策方案优选
【答案】政策方案优选,又称政策方案的抉择,是指决策系统对政策方案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评价之后,选择或综合出一个最理想的方案的过程。政策方案优选的标准主要包括效益、效率、充分性、公平性、回应性和适当性标准。
3. 赖因和拉宾诺维茨的政策执行循环模型
【答案】赖因和拉宾诺维茨的政策执行循环模型是指政策执行是介于政策意向与行动之间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由三个不同的阶段构成:①拟定纲领阶段。将立法机关的意图转化为行政机关执行政策的规范和纲领。②分配资源阶段。将政策执行所需要的资源公平、公正地分配给执行者。③监督执行阶段。对政策执行过程与成果加以评估,确认执行者所应承担的行政责任,监督过程包括监督、审计与评估三种形式。在每一阶段,必须遵守三条统一的原则:合法原则、理性原则和共识原则。
该模型的贡献包括:①对政策执行系统的内在关系做了较深刻的剖析说明。即政策执行的主要功能是资源分配,为了保证公正和公平,不仅决策者要拟定明确的纲领目标,而且监督者也应遵循合法、合理、共识的原则。②说明了政策环境对政策执行所产生的重要基础性影响。③强调了政策执行过程重复循环的价值。不过,该理论抹杀了政策目标群体的存在,是不恰当的。
4. 孔多塞悖论
【答案】投票循环或投票悖论是指在采用过半数规则时,投票过程的次序至关重要,不同的次序会产生不同的选择结果,各种政策方案,都有可能被通过的现象。包括:①孔多塞悖论,是指在只存在两个备选方案时,多数票规则是有效的; 而当面对三个或更多个的备选方案时,多数票规则便会显得不那么有效,通常会出现循环投票现象。即在多数票规则下,可能没有稳定一致的均
衡结果,而是在各种选择中循环。②阿罗悖论,又称阿罗不可能定理,是指不可能存在一种社会选择机制,能够使个人偏好通过多数票规则转换为成社会偏好。
5. 模型方法
【答案】模型方法是指作为一种现代科学认识手段和思维方法,所提供的观念和印象,不仅是人们获取知识的条件,而且是人们认知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模型方法是以研究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是逻辑方法的一种特有形式。模型舍去了原型的一些次要的细节、非本质的联系,以简化和理想化的形式再现原型的各种复杂结构、功能和联系,是连接理论和应用的桥梁。模型方法在满足政策系统整体性的要求下,力求抓住本质、化繁为简,为处理和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提供行之有效的工具。
二、简答题
6. 简述公共管理的七个要点。
【答案】著名的公共管理专家胡德(C.Hood )曾归纳了新公共管理的七个要点:
(1)即时的专业管理(hands on professional management).
这意味着让公共管理者管理并承担责任。
(2)标准明确与绩效衡量(explicit standards and measures of performance).
管理的目标必须明确,绩效目标能被确立并加以衡量。
(3)强调产出控制。用项目与绩效预算取代传统的预算,重视实际成果甚于重视程序。
(4)转向部门分权。打破公部门的本位主义,破除单位与单位之间的藩篱,建构网络型组织。
(5)转向竞争机制。引进市场竞争机制,降低成本及提高服务品质。
(6)强调运用私营部门的管理风格、方法和实践。
(7)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
7.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什么?
【答案】公共部门绩效管理面临的主要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必须将所有绩效都以量化的方式呈现,再据此进行绩效衡量。但公共部门则面临着如何将公共服务量化的问题。要精确算出“投入/产出比”并不容易,这样便无法衡量“效率”这项绩效。
(2)功能相同的公共组织有地区性的差异,其规模大小亦不一,以同样的绩效指标来衡量组织之间的绩效,并不公平。另外,分散于各个分支机构的绩效,能台总结起来当作中央机构的绩效,不仅在技术上有其困难,在实践上也令人怀疑。
(3)如何订定与品质绩效有关的指标仍是绩效衡量的主要限制。政府服务不仅要关注效率、效果,也要关注服务的品质。问题是大多数公共服务的品质好坏很难用客观具体的数据来衡量。
(4)绩效管理或衡量制度的成效,其主因之一既取决于绩效指标的制定是否周延、是否合理、是否客观,是否能涵盖该组织的重要绩效。而负责订定绩效指标的人是否拥有这样的能力,就变
得非常重要。许多组织推行绩效管理之所以失败,便是缺乏熟悉这方面的专家所致。
(5)绩效管理做的好不好、是否正确,有赖可靠的信息,如果所收集的信息错误,不够全面,就无法真正反映机关的实际绩效。基于这样的原因,在制定绩效指标时,上下级机关难免会在指标的数量、范围、权重等方面发生争议。
8. 公共组织存在着许多弊病,请对这此弊病予以分析。
【答案】组织结构是影响组织运作的关键因素,决定了权威、权力的分配,决策和沟通的布置,效率和效能的达成。现代的公共组织皆是高度正式化、严格的层级节制的科层组织,其弊病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决策权威集中化造成管理的恶性循环
目前公共组织的结构特色之一是决策权威的集中化,强调统一指挥、单一权威的原则。权力集中的现象反映主管对人员失控的忧虑和不信任,上级未能充分信任下属,则必然采取严密的监督方式,若采取严密的监督就势必缩小主管的控制幅度,而控制幅度的缩减则造成上下层级数的增加,因而促成机关的金字塔结构形态; 层级越多,权力越集中,则上下沟通越困难,越无法相互了解,这样就加重了上级对下级失控的紧张和不信任和管理上的恶性循环。
(2)专业分工原则的扭曲
公共组织科层体系的专业分工原则原是为发挥专才专用的效率结果,但也可能使垂直的权力斗争“水平化”。科层的水平权力争执加上上下层级的线型关系,将使组织内部、组织之间的网路联系更加困难,其影响包括中央政府各机关间的协调合作、各级政府间有关公共计划的管理、公私部门间的协作关系、与公共服务的有效传输。
(3)制式化对组织效能的可能影响
传统的理论观点认为,机关的制式化程度与组织效能具有正向的线性关系。制式化是指借工作内容、程序或法规的标准化,用以确保人员行为的一致性。制式化除了可以确保工作行为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借以提高机关效率外,对外亦可维护公平处理的要求,因此,构成科层体系设计的主要原则。不过,随着机关的成长与行政环境的改变,制式化对组织效能也会产生种种不利的影响:①线性负相关,由于制式化容易压抑工作人员的创新动机,往往会造成效能不增反而下降; ②制式化的努力虽然可以促成机关运作的理性化,并建立起合理的运作体制,使组织效能随之提高。但当体制作用超过其所能处理环境问题的能力时,科层的反功能就出现了,组织效能也就随之下降。
(4)遏制组织学习
组织学习是组织发展和组织创新的一个条件,理论研究和经验表明,传统的科层组织存在着遏制组织学习和创新的趋向,这主要表现在:
①学习动机的钝化。传统组织习惯于例行公事,往往是以固定的反应模式来应付环境的冲击,从而造成组织成员学习动机的钝化。
②偏好经验学习。科层体系是从成功的经验中建立起决策的模式,是一种经验式的学习。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