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湖南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之自然地理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假整合

【答案】假整合又称平行不整合,指两相邻地层产状平行但时代不连续。表明发生上升运动使沉积作用一度中断,而后下沉堆积了上覆新地层。

2. 土地

【答案】土地是包含地球特定地域表面及其以上和以下的大气、土壤与基础地质、水文与植物,还包含这一地域范围内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以及动物就人类目前和未来利用土地所施加的重要影响。我国地理学家普遍赞成土地是一个综合的自然地理概念,认为土地是地表某一地段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多种自然要素在内的自然综合体。

3. 大气辐射

【答案】大气辐射是指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同时,又以辐射的方式向外放射能量的辐射方式。大气辐射的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其中向下的部分刚好和地面辐射的方向相反,所以称为大气逆辐射,它是地面获得热量的重要来源;由于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地面实际损失的热量比地面以长波辐射放出的热量少一些,大气的这种保温作用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大气辐射会对噪声接收系统,特别是对噪声系数很低的系统造成有害的影响。

4. 冰蚀地貌

【答案】冰蚀地貌是指由冰川侵蚀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形态。地貌特征显著,有的像岩石盆;有的像羊的背部,学名为羊背石,由岩性坚硬的小丘经冰川磨削而成,顶部浑圆,状似羊背。代表性的冰蚀地貌有冰斗、冰川谷、刃脊和角峰等。冰斗是山岳冰川最典型的冰蚀地貌,位于冰川的上部,呈半圆形的剧场形状或圈椅状,三面环以陡峭的岩壁,开口处为一高起的岩槛,冰斗底部是一个洼地,在同一山地,通常有冰斗成层排列的现象。

5. 海蚀地貌

【答案】海蚀地貌是指海水运动对沿岸陆地侵蚀破坏所形成的地貌。由于波浪对岩岸岸坡进行机械性的撞击和冲刷,岩缝中的空气被海浪压缩而对岩石产生巨大的压力,波浪挟带的碎屑物质对岩岸进行研磨,以及海水对岩石的溶蚀作用等,统称海蚀作用。海蚀作用多发生在基岩海岸。海蚀的程度与当地波浪的强度、海岸原始地形有关,组成海岸的岩性及地质构造特征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所形成的海蚀地貌有海蚀崖、海蚀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等。

6. 土壤生态系统

【答案】土壤生态系统是土壤中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构成的整体,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一个亚系统。其结构组成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的无机物质和有机物质以及土壤内部水、气、固体物质等环境因子。其功能主要表现在系统内物质流和能量流的速度、强度及其循环和传递方式,不同土壤生态系统的功能各不相同,反映了土壤生产力相异的实质。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可通过人为管理措施加以调节和改善。

7. 隐域性

【答案】隐域性指由地势起伏而导致水平地域结构发生异化的现象,又称内地带性地域。海陆分布、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和不很鲜明,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受局部地形或土壤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隐域植被,可分布在不同的植被地带内,夹杂在显域植被中间,不形成独立的植被地带:由于岩石组成、地形起伏、地质构造等所引起的大的山地、高原、平原等都是典型的非地带性自然综合体。

8. 古土壤

【答案】占土壤是指发育于过去景观条件下,全部特性与现代成土条件不相符的土壤。可形成于第四纪的各个时期以及第三纪末期。它们具有埋藏或非埋藏的表面。古土壤多数由于受地质物质(如火山灰、熔岩、黄土、崩积物、冲积物和风积物等)的覆盖而被埋藏形成;或因成于过程中气候、地形、新构造运动的作用,泛滥平原和万角洲的迁移等成土因素的变化而形成。

二、分析题

9. 试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含义,并说明二者之间的主要区别。

【答案】生态系统是指在一个特定环境内,其间的所有生物和此一环境的统称。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最为基本的生态功能。

(1)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为了维系自身的稳定,生态系统需要不断输入能量。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主要特点:

①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内部各部分通过各种途径放散到环境中的能量再不能为其他生物所利用;

②逐级递减。生态系统中各部分所固定的能量是逐级递减的前一级的能量不能维持后一级少

数生物的需要,愈向食物链的后端,生物体的数目愈少,这样便形成一种金字塔形的营养级关系。

(2)物质循环

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 、H 、O 、N 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主要特点:

①循环式。基本化学兀素首先被植物从空气、水、土壤中吸收利用,然后以有机物的形式从一个营养级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当动植物有机体死亡后被分解者生物分解时,它们又以无机形

式的矿质元素归还到环境中,再次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

②全球性。物质循环涉及范围广,是全球性的,例如水循环在整个生物圈中不断循环往复。 (3)二者间的区别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借助于生物之间的取食过程进行的,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同时进行的,它们把各个组分有机地联结成为一个整体,从而维持了生态系统的持续存在。但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间还是存在较大区别,主要在十两者的运动方向。

①能量流动是指单向的,是指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

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一般不能逆向流动,不是循环式的。并且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

②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是一个循环式的过程,与能量流动的单向不同。

综上所述可知,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重要的生态功能,两者之间既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

10.试述影响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

【答案】影响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有:

(1)干旱

干旱长时期内,降水量严重不足,致使土壤因蒸发而水分亏损,河川流量减少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干旱会导致农作物、果树减产,人民、牲畜饮水困难,及工业用水缺乏等,是影响我国农业最为严重的气象灾害。

(2)暴雨

暴雨是短时内或连续的一次强降水过程。在地势低洼、地形闭塞的地区,雨水不能迅速排泄造成农田积水和土壤水分过度饱和给农业带来灾害,同时可能引起山洪暴发、江河泛滥、堤坝决口。

(3)热带气旋(台风)热带气旋是在热带海洋大气中形成的中心温度高、气压低的强烈涡旋,主要表现为狂风、暴雨、巨浪和风暴潮等恶劣天气。

(4)风雹

风雹是在对流性天气控制下,积雨云中凝结生成的冰块从空中降落而造成的灾害。冰雹常常砸毁大片农作物、果园,损坏建筑物,威胁人类安全。

(5)低温冷冻

低温冷冻是指冷空气及寒潮侵入造成的连续多口气温下降,导致作物损伤及减产的农业气象灾害。

(6)雪灾

雪灾是长时间大量降雪造成大范围积雪成灾,它严重影响甚至破坏交通、通讯、输电线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