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华侨大学专业综合(含自然地理学、经济数学等)之自然地理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土壤垂直带谱

【答案】土壤是成土母质在一定水热条件和生物的作用下,并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过程形成的,它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体。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且能从物质组成、形态、结构和功能上进行剖析的物质实体。土壤具有自身的发生发展过程,是连接无机界和有机界的纽带,是生物的生长点和营养泉,是人类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

2. 大气圈

【答案】大气圈是星球表面上的空气因星球引力影响,在星球表面积蓄而成的圈气体。它是因重力关系而围绕着地球的一层混合气体,是地球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大气圈成分主要有氮气,占78.1%;氧气占20.9%;氢气占0.93%;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气体和水蒸气,其空气密度随高度而减小,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层的厚度大约在1000千米以上,但没有明显的界限,整个大气层随高度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

3. 流域

【答案】每一条河和每一个水系都从一定的陆地面积上获得补给,这部分陆地面积就是河流和水系的流域,也就是河流和水系在地面的集水区。流域一般包括上游、中游、下游和河口等地理单元,涵盖淡水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水是流域不同地理单元与生态系统之间联系的最重要纽带。

4. 锋

【答案】锋是指温度或密度差异很大的两个气团相遇形成的狭窄过渡区域。锋是占据三维空间的天气系统。不同气团之间的温度和湿度有相当大的差别,且这种差别可以扩展到整个对流层,当性质不同的两个气团在移动过程中相遇时,它们之间就会出现一个交界面,称为锋面。锋面两侧的空气温度、湿度、气压、风、云等气象要素有明显差异,锋面坡度越大天气变化越剧烈。根据锋移动过程中冷暖气团的替代情况,可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锢囚锋四种类型。

5. 暖流和寒流

【答案】暖流和寒流是洋流的一种,海水沿着一定的方向有规律的水平流动就是洋流,洋流是海水的主要运动形式。根据流动海水温度的高低,把洋流分为暖流和寒流。暖流比流经海区的

水温高,寒流比流经海区的水温低,都将对沿岸气温发生影响。风力是洋流的主要动力,地球偏转力、海陆分布和海底起伏等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按照成因,洋流可分为摩擦流、重方气压梯度流和潮流三类。重方气压梯度流包括倾斜流、密度流和补充流等。

6. 自然区划

【答案】地表自然界受不同尺度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的作用,分化为不同等级的自然区,以地域分异规律学说为理论依据划分自然区,并力求反映客观实际的方法,就是自然区划。各级自然区之间都存在特征差异性,自然区内部则具有相对一致性。自然区划的原则有①发生统一性原则②相对一致性原则③空间连续性(区域共扼性)原则④综合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等。

7. 自然环境

【答案】自然环境是环绕着人群的空间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到人类生活、生产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的总体。构成自然环境的物质种类很多,主要有空气、水、植物、动物、土壤、岩石矿物、太阳辐射等。这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8. 垂直自然带

【答案】垂直自然带是指在垂直地带性规律支配下,具有一定高度的山体所产生的由下而上的带状更迭。气候、生物和土壤等相互联系形成的自然带,随海拔高度增高形成垂直自然带,山地自然环境比低平地区复杂,所以山地垂直自然带比水平自然带更为复杂,任何一个山地垂直自然带,总是在相应的水平自然带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与水平自然带相一致的山麓自然带,称为垂直自然带基带;一般说来,山地所处地理纬度愈低、气候愈湿润、相对高度愈大,垂直自然带表现愈完整。

二、分析题

9. 中国地貌的特点对环境的控制作用。

【答案】作为活跃的地理环境组成要素之一,地貌对其他要素与地理环境整体特征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导致地表热量的重新分配和温度分布状况复杂化

地表地势起伏和地貌分异显著改变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及由之转化而成的热能和地表温度状况应严格按纬度分布。造成山地阳坡与阴坡温度不相同,各高度层带的温度更迥然相异,东西走向山地经常成为热量带界线;

(2)改变降水量分布格局

山地的屏障作用及迫使湿润气流上升凝结使降水集中发生于迎风坡,而背风坡往往成为雨影区。山地降水量在一定范围内随高度上升而增加,一方面与温度垂直变化一起构成气候的垂直变化,另一方面也使山地总体降水量高于附近平原,因而成为湿润区的多雨中心和干旱、半干旱区

,盆地与深切河谷则相反,成为“干岛”的“湿岛”。喜马拉雅山东段南坡乞拉朋齐和中国台湾省

火烧寮多雨中心的形成具有特殊地貌背景,天山与祁连山是干旱区内湿岛的典型,吐鲁番盆地与横断山干旱河谷则可谓“干岛”的代表。地貌对地表热量水分的影响波及诸如风化作用、成土作用及各种生物过程等自然地理过程,最终导致自然景观的重大变化。

(3)地貌对生物界的影响

海拔和坡向不同常形成不同植被类型和生态系统。山地地貌的复杂变化导致生境复杂化,因而全球陆地以山地的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各高度层带物种的总和常常数倍于当地平原的物种数。巨大的高原和山地可以成为各种区系成分相互渗透的障碍;平原、谷地、山口可成为物种迁移的通道。低平原上排水良好的高地是地带性植被分布的理想地貌类型,洼地、沟谷底部和低平原往往发育隐域性植被。

(5)地貌对自然界地域分异的影响

对任何尺度的地域而言,地貌都是一个重要的非地带性因素。地貌变化既干扰和破坏全大陆

,又在地带性区域内尺度的地带性分异,致使绝大多数自然带不能实现沿纬线方向的“环球分布”

部表现非地带性分异。东西走向山地的南北两坡对温度变化的不同影响和南北走向山地的东西两侧降水量的差异,常常使山地本身成为自然地带或地区间的分界。南倾高原与北倾高原温度的水平变化呈截然相反的趋势。

(6)地貌对土地类型分化的影响

土地类型是最低级的自然地理单元。在包括三级基本土地单位和若干过渡单位在内的全部土地单位中,地貌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组成要素和致变因素。地貌形态的任何变化都将导致整个土地类型的变化。

10.什么是生态系统的分解作用? 影响分解作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论述分解作用的生态学意义。

【答案】分解作用是指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在分解者的作用下,逐渐降解为无机物的过程。分解作用实质上是指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是异化作用中重要的过程。异化作用就是生物的分解代谢,是生物体将体内的大分子转化为小分子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1)影响分解作用的主要因素

分解作用的强弱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

①分解者种类和数量。分解者种类丰富,数量多,自然分解快;

②待分解物种性质(或资源量)。有的物质难分解,有的物质容易分解,物质性质影响着分解的快慢:③理化环境。分解作用需要一定的环境,如温度,理化环境的好坏也影响着分解作用的快慢;

(2)分解作用的生态学意义

分解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如果没有分解作用,动植物残体、排泄物等无法循环,物质将被锁在有机质中不能被生产者利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终止,整个生态系统会崩溃。其生态学意义主要表现在:

①分解作用使得物质得以再循环。分解作用是物质得以循环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