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湖南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地震
【答案】地震是构造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当地球聚集的应力超过岩层或岩体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地壳发生断裂、错动,急剧地释放积聚的能量,并以弹性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引起地表的震动,即大地的快速震动。世界地震区呈带状分布并与板块边界非常一致,板块间的相互作用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因素。地震只发生于地球表面至700km 深度以内的脆性圈层中。
2. 大气辐射
【答案】大气辐射是指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同时,又以辐射的方式向外放射能量的辐射方式。大气辐射的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其中向下的部分刚好和地面辐射的方向相反,所以称为大气逆辐射,它是地面获得热量的重要来源;由于大气逆辐射的存在,使地面实际损失的热量比地面以长波辐射放出的热量少一些,大气的这种保温作用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大气辐射会对噪声接收系统,特别是对噪声系数很低的系统造成有害的影响。
3. 沃克环流
,强烈的下沉气流受冷【答案】位于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侧的南美洲西海岸(90°W 附近)
海水影响降温后,随偏东信风西流,到达西太平洋赤道(120°E )受热上升,转向成为高空西风,以补充东部冷海区的下沉气流。于是在赤道太平洋垂直剖面图上,就出现一种大气低层为偏东风,上层为偏西风的东西向热成闭合环流,称为沃克环流。
4. 矿物
【答案】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大部分矿物为晶质固体,亦有少数旱液态和气态。自然界中单质矿物为数极少,而化合物构成的矿物则占绝大多数。晶质矿物因化学成分不同,结晶构造及几何形态也不同,但成分相同的物质因形成环境有别也可有不同的结晶构造与外形。矿物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是构成地壳岩石的物质基础。
5. 演替
【答案】由于气候变迁、洪水、火烧、山崩、动物的活动和物质繁殖体的迁移散布,以及因群落本身的活动改变了内部环境等自然原因,或者由于人类活动的结果,使群落发生根本性质变化的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这种在一定地段上一种群落被另一种群落所替代的过程叫做演替。按群落所在地的基质状况(物理环境)可分为两类:
①原生演替是在以前没有生产过植物的原生裸地上首先出现先锋植物群落,以后相继产生一
系列群落的替代过程。又可分为发生于干燥地面的旱生演替和发生于水域里的水生演替系列。
②次生演替是原来有过植被覆盖,后来由于某种原因原有植被消失了,这样的裸地叫次生裸地,有土壤的发育,其中常常还保留着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环境条件比较好,发生在这种裸地上的群落演替称作次生演替。
6. 冻融作用
【答案】由于气温周期性的发生正负变化,冻土层中的地下水和地下冰不断发生相变和迁移,土层反复冻融,使土层产生冻胀、融沉、流变等一系列应力变形,导致岩(土)体破坏、扰动和位移,这一复杂过程称为冻融作用。冻融作用包括冻胀、冻裂、冰劈、扰动、滑塌等许多复杂过程,于是形成各种相应的冻土地貌。有石海、石河、构造土、冻胀丘和冰锥、热融地貌。它是寒冷气候条件下特有的地貌作用,使岩石受破坏,松散沉积物发生分选和受到干扰,冻土层发生变形,从而塑造出各种类型的冻土地貌。
7. 地壳与地幔
【答案】地壳是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在大陆上平均厚度为35km ,在大洋下平均厚5km 。地壳由沉积壳、花岗质壳层与玄武质壳层组成。莫霍面以下,深度为35~2900km的圈层,就是地幔,其体积占地球的33%,质量占68%,平均密度3.8~5.6g/cm,地幔分上下两层。
8. 风化壳
【答案】风化壳是地球表层岩石风化与剥蚀后,由残留在原地覆盖于母岩表层的风化产物组成的壳层。其形成有两个基本条件:①有利于风化作用持续进行的气候、岩性和构造条件。如高温多雨,温度差较大,岩石多节理、裂隙、构造破裂显著。②有利于风化产物残留原地的地貌、植被、水文与水文地质条件。地势起伏和缓较稳定,植被覆盖度高,地表流水侵蚀较弱,地下水流动显著且地下水位较低。
3
二、分析题
9. 论述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答案】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主要有:
(1)土壤发育的母质因素
岩石风化后形成的疏松碎屑物称为成土母质,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①多数土壤的属性均继承了母质的特性
②不同母质对土壤次生矿物具有影响
③不同母质所形成的土壤养分状况不相同
④成土母质影响土壤的质地
⑤母质因素在一些土壤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2)土壤发育的气候因素
气候因素影响土壤水热状况,决定了土壤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过程,影响土壤形成过程的方向和强度。
①气候影响次生戮土矿物的形成
②气候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
③气候对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和分解起重要作用
④气候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
⑤气候影响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不同气候带发育有不同的土壤类型
(3)土壤发育的生物因素
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它们是土壤有机质的制造者和分解者,是土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最活跃因素。
①绿色植物吸收营养元素,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成活体有机质,再以有机残体形式聚积于母质表层,经微生物分解、合成和转化,丰富了母质表层的营养物质,产生了肥力特性,推动了土壤的形成和演化。
②不同植被类型进入土壤的有机残体性质和数量是有差异的;不同植物群系决定着土壤形成过程的发展方向,植被类型的演替又导致土壤类型的演变。
③土壤微生物分解动植物有机残体,释放其中潜藏的能量和养分供生物再吸收利用,促进土壤肥力不断发展。
④土壤中的原生动物,参与土壤有机残体的分解、破碎及翻动、搅拌疏松土壤和搬运土壤。 (4)土壤发育的地形因素
①地形引起地表物质与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影响土壤与环境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不同地形影响地表水热条件的重新分配,主要表现在不同高度、坡度和坡向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地面辐射的差异。
②地形支配地表径流。
③地形影响成土母质的分配。
④地形影响土壤发育过程。
(5)土壤发育的时间因素
土壤的形成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加强,土壤有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
①绝对年龄是指土壤在当地新风化层或新的母质上开始发育时起直到日前所经历的时间。 ②相对年龄是指土壤发育阶段或发育程度。
(6)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形成和演变的影响
①人类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耕种、灌溉、施肥等活动,使原有土壤形态和性质有重大改变,形成了人为土。
②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形成和性质的影响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是在认识土壤客观性质的基础上对土壤进行利用、改造、定向培肥,创造不同熟化程度的耕作土壤。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