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华侨大学专业综合(含自然地理学、经济数学等)之自然地理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喀斯特地貌
【答案】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其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由于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碳酸氢钙可溶于水,因此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形成喀斯特地貌。喀斯特研究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上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喀斯特地区的奇峰异洞、明暗相间的河流、清澈的喀斯特泉等,是很好的旅游资源。
2. 相对年代法(古生物地层法)
【答案】相对年代法是指依据地层下老上新的沉积顺序,地层剖面中的整合与不整合关系,标准古生物化石与生物群体进行对比等准则,确定某个地层或事件的相对年代的方法。此法虽能分清地质时间的先后,却不能确定其具体时间。
3. 冰斗和冰窖
【答案】冰斗是一种三面环以陡峭岩壁、呈半圆形剧场形状或圈椅状的洼地。雪线附近山坡下凹部分多年积雪斑边缘的岩石因冻融作用频繁而崩解为岩屑,并在重力与融雪径流共同作用下搬运到低处,使积雪斑后缘逐渐变陡、雪斑下的地面则逐渐蚀低成为洼地即雪蚀洼地。积雪演化为冰川冰后,冰川对底床的刨蚀作用使洼地加深,并在前方造成坡向相反的岩槛,同时后缘陡壁受冰川拔蚀作用而后退变高,从而形成冰斗。冰斗是一种典型的冰蚀地貌,按其位置可分为谷源冰斗和谷坡冰斗两类。
4. 岩浆岩
【答案】岩浆岩是由岩浆喷出地表或侵入地壳冷却凝圆所形成的岩石,又称火成岩。它有明显的矿物晶体颗粒或气孔,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岩浆岩主要有侵入和喷出两种产出情况,侵入在地壳一定深度上的岩浆经缓慢冷却而形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岩浆喷出或者溢流到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称为喷出岩。
5. 耗散结构
【答案】耗散结构是指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交换而发生非平衡相变,实现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化,形成的新的有序结构。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它是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是地理耗散结构。地理耗散结构具有一定的抵抗外界干
扰的能力,可吸收外界环境的一般性涨落。其结构水平愈高,涨落回归能力即保持系统稳定性的能力愈强。
6. 自然地理学
【答案】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研究对象包括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它具有一定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自然地理学的分科主要涉及两个层次:即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称为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称为部门自然地理学。它们包括该系统两级组织水平的研究。
7. 洋流
【答案】洋流是海水因热辐射、蒸发、降水、冷缩等而形成密度不同的水团,再加上风应力、地转偏向力、引潮力等作用而大规模相对稳定的流动。它是地球表面热环境的主要调节者,可以分为暖流和寒流,若洋流的水温比到达海区的水温高,则称为暖流,一般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洋流为暖流;若洋流的水温比到达海区的水温低,则称为寒流,一般由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洋流为寒流。海轮顺洋流航行可以节约燃料,加快速度;暖寒流相遇,往往形成海雾,对海上航行不利。此外,洋流从北极地区携带冰山南下,会给海上航运造成较大威胁。
8. 假整合
【答案】假整合又称平行不整合,指两相邻地层产状平行但时代不连续。表明发生上升运动使沉积作用一度中断,而后下沉堆积了上覆新地层。
二、分析题
9. 试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含义,并说明二者之间的主要区别。
【答案】生态系统是指在一个特定环境内,其间的所有生物和此一环境的统称。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最为基本的生态功能。
(1)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为了维系自身的稳定,生态系统需要不断输入能量。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主要特点:
①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内部各部分通过各种途径放散到环境中的能量再不能为其他生物所利用;
②逐级递减。生态系统中各部分所固定的能量是逐级递减的前一级的能量不能维持后一级少
数生物的需要,愈向食物链的后端,生物体的数目愈少,这样便形成一种金字塔形的营养级关系。
(2)物质循环
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 、H 、O 、N 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主要特点:
①循环式。基本化学兀素首先被植物从空气、水、土壤中吸收利用,然后以有机物的形式从
一个营养级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当动植物有机体死亡后被分解者生物分解时,它们又以无机形式的矿质元素归还到环境中,再次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
②全球性。物质循环涉及范围广,是全球性的,例如水循环在整个生物圈中不断循环往复。 (3)二者间的区别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借助于生物之间的取食过程进行的,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同时进行的,它们把各个组分有机地联结成为一个整体,从而维持了生态系统的持续存在。但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间还是存在较大区别,主要在十两者的运动方向。
①能量流动是指单向的,是指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
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一般不能逆向流动,不是循环式的。并且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
②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是一个循环式的过程,与能量流动的单向不同。
综上所述可知,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重要的生态功能,两者之间既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
10.谈谈综合自然区划方法。
【答案】(1)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是为了贯彻地域分异规律。但要使这些原则得以贯彻,又必须有相应具体方法来保证。1959年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不仅确定了原则,而且确定了相应的方法:
①为了贯彻发生统一性原则,采用古地理法;
②为了贯彻相对一致性原则和区域共扼性原则,则采用类型制图和顺序划分与合并法; ③为了贯彻综合性原则,采用部门区划叠置法和地理相关分析法;
④为贯彻主导因素原则,采用了主导标志法。
这些方法在区划工作过程中是交替使用、相互补充的。所有这些方法都是合理的。
(2)归根结底,就是两种方法,一是自上而下的划分,二是自下而上的合并法。
①顺序划分法一一“自上而下”的划分法
a. 必须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找出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进而划出主导标志→自上而下逐级划分。
b. 综合分析必然包含区域的演化史和特点的分析,也包含景观形态类似性和区域完整性分析。 c. 这种方法着眼于地域分异规律一一地带性与非地带性,按区域的相对一致性和区域共扼性划分出最高级区域单位,然后逐级向下划分低级的单位。
②合并法一一“自下而上”的区划方法
a. 自下而上的合并仍要根据发生共同性、形态类似性和区域共扼性来进行。
b. 这种方法是从划分最低级的区域单位开始,然后根据地域共扼性原则和相对一致性原则,把它们依次合并为高级单位。
c. 在实际工作中,合并法通常是在土地类型图的基础上进行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