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884普通心理学、心理学流派与社会心理学之普通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意识

【答案】意识是人特有的一种心理反应形式,指个体对环境刺激及自身感受、记忆和思维的觉知以及对自身行为和认知活动产生、维持和中比的监控。意识概念本身很复杂,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①意识是一种知觉。在这个意义上,意识意味着“观察者”觉察到了某种“现象”或“事物”。②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宫能。意识对人的身心系统起整合、管理和调控的作用。③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它可以分为不同的水平和层次,从无意识

到意识,是一个连续体。

2. 认知过程

【答案】认知过程一般指感觉、知觉、学习和记忆、想象、思维和言语等基本的心理过程。它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就是认知过程。

3. 编码特定原则(encoding specificity principle )

【答案】编码特定原则是指学习时对整个情境特征一起编码贮存的心理现象,即在学习时进行编码工作后(包括学习材料及学习时的内外在情境),如果检索时的内外在情境和编码时的情境相似,则情境可提供额外线索,记忆较容易提取。

4. 思维

【答案】思维是指人脑借助言语、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思维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两个基本特征。思维不同于感知觉,但又离不开感知觉活动提供的感性材料。

二、简答题

5. 简述记忆的种类。

【答案】记忆的种类有:

(1)按记忆的内容分:

①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②逻辑记忆:是概念、公式、判断、推理等抽象内容的记忆。③情绪记忆:是对体验过的情绪、情感的记忆。④运动记忆:是自己做过的运动或

学习过的操作为内容的记忆。

(2)按记忆信急保持时间的长短分:①瞬时记忆:是对刺激物持续瞬间的记忆,记忆的信息以感觉的形式保持。②短时记忆:是指信息保持时间较短的记忆,记忆的信息以知觉的形式保持。③长时记忆:是信息保持时间较长的记忆,记忆的信急以储存的形式保持。

(3)根据记忆是否被意识到,可以把记忆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在我们的头脑里保留着许多记忆,有些是我们意识得到的,有些则意识不到。意识到的记忆称为外显记忆。例如,我们能记忆儿时背过的“九九表”,记得今天早餐吃什么,记得去年植树节的活动。而无意识的记忆称为内隐记忆,即我们没有意识到但确实存在着的对过去经验的记忆。例如,人们能熟练地打字,但是要求他们立刻正确地说出键盘上字母的位置,许多人往往做不到,这说明他们有字母位置的内隐记忆。

6. 简述正态分布与标准正态分布的区别与联系。

【答案】正态分布和标准正态分布是心理统计学中应用最广的分布。二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1)区别 ①正态分布的平均数为,标准差为。; 不同的正态分布可能有不同的值和d 值,正态分布曲线形态因此不同。 ②标准正态分布平均数=0,标准差=1。和。都是固定值; 标准正态分布曲线形态固定。

(2)联系

标准正态分布是正态分布的特例,正态分布可以通过标准化处理,转化为标准正态分布。具体方法是使用将原始数据转化为标准分数

三、论述题

7. 试述由学习的各种形式讨论经验的获得机制。

【答案】(1)桑代克的联结一试误说

桑代克把动物和人类的学习过程定义为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知识和技能的获得 必须通过尝试一错误一再尝试这样一个过程。经验是在不断尝试错误中获得的。

(2)巴甫洛夫与华生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巴甫洛夫认为,条件反射实际上是一种普遍的学习现象,学习就是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学习过程就是对条件刺激产生泛化、分化和消退的过程。经验是在条件反射的过程中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

(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斯金纳宣称自己的学习理论是一种描述性的行为主义,他认为一切行为都是由反射构成 的。经验是刺激一反应的联结。

(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行为习得过程,一种是通过反应结果所进行的学习,一种是

通过示范所进行的学习,也就是他特别关注的观察。经验是观察的结果。

(5)格式塔学派的完形学习理论

格式塔学派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就是有机体通过认知重组建立学习情境的完形(即认知结构)的过程。他们认为,有机体在面对新的学习情境时,原来的完形就会出现缺口,需要通过内部组织作用来弥补缺口,形成新的完形,这个过程就是学习。学习意味着要觉察特定情境中的关键性要素,了解这些要素之间的联系,构成与情境相一致的完形。这个过程不是渐进的尝试错误,而是突然顿悟。

(6)布鲁纳的认知一发现学习理论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所谓认知结构,就是指由个体过去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概括的一般方式或经验所组成的观念结构,它的主要成分是类别编码系统。认知结构既是在先前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又是理解和学习新知识的重要的内部因素和基础。布鲁纳认为,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类别化的过程。经验就是在类别化的形成中获得的。

(7)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内部心理机制是同化,其实质是新知识通过与己有认知结构中的起固定作用的知识或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而被同化到已有认知结构中来,经验就是同化。

8. 生活中常有不合群的人,试解释其原因,以及你对他们有什么建议或忠告。

【答案】不合群的人通常是指这样一类人,他们的人际关系有障碍,难以和他人相处。可能会沉默寡言,性格孤僻,对他人有敌意,甚至会行为怪异,常给他人造成极大困难。因此,人际交往功能一般不能正常实现。

(1)造成人们不合群的原因

①从生物方而来看,个人体格体貌、先天气质或遗传等都会对人的个性发展产生影响,从而导致他们的不合群。

a. 体格体貌指个人的而部特征、身高体重等。它会间接影响个人的人格及社会化的发展。比如家长或老师对个体的负性评价或看法会导致个体产生自卑感,认为他人都不会喜欢自己,不敢尝试与他人交往,最终会孤僻不合群。

b. 气质是指在情绪反应、活动水平、注意和情绪控制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质和量的个体差异,它是由生理尤其是神经结构和机能决定的。根据艾森克的气质类型说,人的气质可被分成稳定的内倾型、稳定的外倾型、不稳定的内倾型和不稳定的外倾型四种类型。其中不稳定内倾型表现为喜怒无常、刻板、悲观主义、不善社交等,这类型的人天生就不善于与他人交往,比其他类型的人更容易发展成为不合群的人。

②从心理方面来看,个体对自我的不正确评价、错误归因及各种人格障碍会导致他们的不合群。

a. 自我概念指的是个体对自己各方面的看法和情感的总和,其中包括对个人能力、人际关系、性格特点等的评价。有些人会对自己过高评价,导致目中无人,不愿与他人交往。而有些人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