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西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社会生态方法。
【答案】(1)社会生态方法的概念
社会生态方法即把人类看作是社会生态系统的主体,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环境,又把人类看成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还把人类社会看作是人类的环境。这种辩证的方法,有助于正确地认识人文地理研究的主题一一人地关系,避免把人类和自然界看成对立的两极。
(2)社会生态方法用于人文地理学研究体现在以下方面:
①将人文地理空间看作重要资源
人文地理空间与人类活动有关,从社会生态学来看,就成为重要的资源。占据优越的生态位置的人群,往往占据着优越的社会地位。经济地理、政治地理上的热点地区往往就是生态位置优越之处。个人、企业、集团,拥有有利的生态位置和生态空间,就拥有接近各种资源的便利性,便于在劳动和生产的空间分工中占据高层次、高效益的位置,便于了解市场信息和销售产品。
②将竞争机制引进人文环境研究
社会生态位既有社会生活空间的意义,又有强调人群或个人在社会上的作用和地位的含义。两种人群处于相同的生态位就必然产生竞争,而社会竞争的人文地理意义是利弊兼有的。竞争各方转移到与对手不同的生态位去,意味着开发新资源、新技术、新产品、新地区,促进了资源和空间的充分利用。但是,过度竞争使各方消耗能量太多,也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所以,人文地理在分析社会生态位的基础上,应把握住竞争的度。人文地理研究社会竞争机制,合理配置资源,对当前我国及各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协调区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③使人文地理综合平衡研究定量化
社会生态方法将技术链作为人文地理研究的手段,根据技术链网可以进行投入一产出分析。投入一产出分析将所有不同的产业部门联系在一起,从各部门中间产品入手,通过数学方法求解列昂惕夫逆矩阵,就能求出其他方法所不能求出的部门间间接消耗,从而可按完全消耗有效调控经济平衡。这种方法提高了人文地理综合研究的科学性,这种思路也可用于其他社会活动的综合平衡研究。
④发挥人文地理在生态经济研究方面的作用
生态经济方法不仅涉及经济地理领域,还涉及社会地理领域、环境地理领域等人文地理研究的各方面。人类从生态经济部门着手,实质上是要协调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全方位关系。社会生态方法使人文地理综合研究用于生态经济系统,分析技术作为中介在协调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过程中的作用,分析各部分之间的连结祸合关系,最终从生态经济平衡、生态经济效益和投入产出相适应等方面评价生态经济系统的运行。
2. 导致宗教传播的主要因素请举例分析。
【答案】导致宗教传播的主要因素如下:
(1)移民
宗教范围扩展的一个明显途径是通过移民实现的。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既表现在地面的宗教景观上,也反映在宗教信仰者的行为规范与宗教意识中,当某种宗教信仰者从一地迁向另一地,必然将他们的信仰带到新的地方。基督教移民使世界宗教地区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欧洲人的迁移己使基督教范围比2000年前扩大了许多倍。特别是近数百年基督教的扩大,导致佛教和伊斯兰教信徒向新的地方移民,这些移民多是流动性的游牧民,他们被迫进入亚洲或非洲的山区、沙漠。
(2)传抪
在各种宗教传播形式中,宗教传柿的作用是很重要的。通过这种形式进行宗教传播,除受政治、自然等因素影响,也与种族意识以及宗教观念、宗教仪式的简单或复杂、组织形式是否灵活等有关。在传怖这种宗教传播形式中还可以表现为两种情况:
①交流和转教
交流与转教也是宗教传播中的常见形式,依靠这种形式扩展信仰范围的往往与两种宗教的联系程度有关,尤其对两种文明程度差异较大的团体,处于较低文明进程的团体往往向更高的文明转化,最初是物质交流,随后信仰的交融变得更为重要。印度宗教与文化对周围地区的影响,中国儒学的发展与周围国家的历史文化之间的关系都是较典型的实例。
②有组织的传教
世界性宗教往往发展不同的机构,根据它们自己的组织形式来完成宗教使命,进行传教活动。基督教有一种高度组织化的传教活动,在最初几个世纪内,罗马天主教会就直接从事传教活动,将其北方人民纳入教会,并统治他们的领地。那时天主教的传教活动,就如同后来一样是在特定的宗教律令指导下进行的。由于这样的传教活动,基督教信徒不断增加,基督教盛行地区也不断扩展。
(3)领土竞争
当宗教势力与政治势力合为一体时,往往会以领土扩张的形式,将宗教信仰带到新的领地。伊斯兰教创立后,一系列的宗教战争不但将伊斯兰教信仰带到各地,而且对亚、非等洲的历史也产生过很大影响。
(4)宗教在空间的相互影响
几种宗教交织分布在一个地区,相互之间的作用方式大致有下面几种,即和平共处、竞争和排斥,宗教之间表现在空间的相互关系,也在不同程度上导致了宗教的传播。具体情况如下:
①和平共处
和平共处表示两种观念的平等,并带有相互尊重。
②竞争
宗教之间还存在竞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每一种宗教都处于不稳定状态。
③排斥
宗教间的排斥是宗教间相互关系的最普遍形式。
3. 上海市的农业分布自近郊至远郊为蔬菜带,花卉带,乳奶带,棉粮带,这是何种区位理论
【答案】(1)这是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布局的理论,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
(2)杜能农业圈结构
第一圈是自由式农业圈
为距离城市最近的农业地带,主要种植或生产易腐难运的作物或产品,如需要新鲜时消费的蔬菜、小便运输的果品(如草毒等)、鲜奶等。本圈大小由城市人口规模所决定。
第二圈是林业圈
生产供给城市用的薪材、建筑用材、木炭等,由于重量和体积均较大,从经济性角度考虑必须在城市近处(第二圈)种植。
第三圈是轮作式农业圈
没有休闲地,在所有耕地上种植农作物,以谷物(麦类)和饲料作物(马铃薯、豌豆等)的轮作为主要特色。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六区(马铃薯区、大麦区、首蓓区、黑麦区、碗豆区、黑麦区)轮作。其中耕地的50%种植谷物。
第四圈是谷草式农业圈
为谷物(麦类)、牧草、休耕轮作地带。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七区轮作。同第三圈不同的是总有一区为休闲地,七区轮作为第一区黑麦,第二区大麦,第三区燕麦,第四、五、六区为牧草,第七区为荒芜休闲地。全部耕地的43%为谷物种植面积。
第五圈是三圃式农业圈
此圈是距城市最远、也是最粗放的谷作农业圈。三圃式农业将农家近处的每一块地分为三区
,三区轮作,即为三圃式轮作制度。远离农家的地方则作为永久牧场。(黑麦区、大麦区、休闲区)
本圈全部耕地中仅有24%为谷物种植面积。
第六圈是畜牧业圈
此圈是杜能圈的最外圈,生产谷麦作物仅用于自给,而生产牧草用于养畜,以畜产品如黄油、奶酪等供应城市市场。据杜能计算本圈层位于距城市51^-80km处。此圈之外,地租为零,则为无人利用的荒地
4.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有哪些?
【答案】(1)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是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
(2)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