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湖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原理(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解释哈格斯坦德的时空棱柱体模式。

【答案】为了探求人们日常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问题,瑞典学者哈格斯坦德创立了时空棱柱体模式,主要利用时间、空间分析法研究人们通勤的行为空间范围。

(1)通勤的行为空间范围

通常一个人的日常行为空间主要由居住地、下作地、交通手段和活动时间来决定。一个人在一天中外出活动的时间是有限的,花在通勤路途上的时间越多,用于其它活动上的时间就越少。工作和睡眠是两种特殊的活动,需要一定的时间总量,则通勤和通学的行为空间,就要受制十居住地点与行程速度两方面的因素。

(2)时空棱柱体模式

如果当一个人在某个区位上所必须耗费的时间总量得以确定时,就能用时空棱柱体图来模拟其依靠某种交通方式所达到的最大的行为空间。4个人每天在家里呆12h ,外出活动12h 的情况。A 和B 表示两个人当天要返回家里,并且在路上没有停留时,利用不同的交通方式所形成的行为空间的一般情况。由于不同交通方式对人们特定时间内的活动范围有很大影响,乘车者B 比步行者A 的行为空间要大得多,从而形成不同的时空棱柱体。C 和D 则表示两个人每天必须工作8h ,并采用不同交通方式的行为空间情况。若是乘车者D 的居住地距工作地是0.5h 的路程,那么他可以获得3h 的自由时间,其行为空间的范围就比较大; 而步行者C 从居住地到工作地就需花费2h ,没有自由时间,其行为空间的范围就小,因此形成不同的棱柱体。

(3)棱柱体规模的大小的限制因素

棱柱体规模的大小也反映个人工作、生活环境的状况,以及个人爱好、态度等多种多样的限制因素,这些限制因素可分为三种类型:

①能力限制因素,如个人的身体状况、交通网络、用车机会等因素限制着个人活动能力的发挥。

②共扼限制因素,指一些人与其他人对同一时间和地点的需求,如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和学生在同时同地才能进行。

③权威限制因素,如一些活动的时间、地点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据领导人的意愿所安排的。

2. 简述文化本土化的表现形式和局限性。

【答案】(1)文化本土化的表现形式

①文化本土化有一种内趋性的取向

各民族国家面临一个全盘西化、失去本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危机,许多民族国家通过文化本土化的思潮寻求自我文化认同,这些文化本土化运动包含着希望摆脱强势的文化殖民主义的文化

侵略儿带来的认同危机,以重新确立民族的精神支柱,这种民族文化认同的走向是内趋的。

②文化本土化有一种外扬的趋向

在各自的文化母体中寻求先进文化建设的资源,一些发展中国家希望通过深入挖掘本土文化的文化资源,以构建一种超越西方工商文明的新型文化。

③外来文化的包装与适应

文化本土化不仅是经济全球化的竞争手段,而且是以经济竞争完成文化竞争的双赢途径。 (2)文化本土化的局限性

①某些国家和地区单纯从本地利益出发只强调和维护本土文化,结果小可避免地造成了环境破坏、资源短缺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漠视与侵略,而这一切反过来不仅构成了对本土化的威胁,且构成了对整个人类文明的破坏。本土化主要以民族国家的形式存在,而民族国家导致极权主义、世界处于风险状态、贫富分化的两极世界,对和谐生活构成了威胁。

②本土化运动可能隐藏着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本土化运动有可能以拒斥西方文化殖民和现代化弊端为由,进而否定现代化文明,走向文化封闭主义、保守主义,最后拒绝参入现代化建设和全球化趋势。

3. 试述城市经济区的概念。我国城市经济区如何划分。

【答案】(1)城市经济区的概念

城市经济区是以中心城市或城市密集区为依托,在城市与其腹地之间经济联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对内、对外经济联系同向性特征的经济地域综合体。核心、腹地、经济联系、联系通道是城市经济区构成的四大要素。

(2)城市经济区的划分

①城市经济区划分原则

中心城市原则、联系方向原则、腹地原则、可达性原则和过渡界限原则。

②划分步骤

a. 选取劳动力指标、流量指标和开放指标,对我国地级以上的城市的中心性作出综合评价,确定了我国两级城市经济区的中心城市。

b. 运用外贸货运流、铁路客运流、铁路货运流、人口迁移流和空间信息资料,从实证的角度研究大陆跨地域经济联系的空间格局。

4. 简述文化扩散的类型。

【答案】文化扩散分为两类,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

(1)扩展扩散

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越来越大。这种扩散现象的特点是空间上的连续性,新的分布区由旧的分布区扩人而形成,旧的分布区较小,位于新的分布区内。根据扩展扩散的传播的情况不同,扩展扩散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①接触扩散(又称传染扩散)

接触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②等级扩散

等级扩散是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存在等级现象。

③刺激扩散

刺激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

(2)迁移扩散

迁移扩散是指由于作为文化载体的人在空间上的移动使文化也发生空间上的变迁。迁移扩散的特点有:

①由具有该种文化的人传播出去,比扩展扩散要快,易于保持该文化本身特点。迁移到远处,是该文化出现些孤立的点或小区,与其原文化区在空间上不连续。

②某些边界对文化有屏障作用,完全不能通过的屏障的较少,比较多的是可部分通过的可渗透屏障。

③某些文化现象,在一地的传播有速度快慢的波动和周期现象。

二、论述题

5. 试比较人地相关论与人地协调论产生的背景和主要观点,并评价这两种观点。

【答案】(1)人地相关论

①背景:人地相关论是人文地理学中关于人地关系的一种理论。为20世纪20年代法国白兰士、白吕那、美国亨丁顿等所倡导。

②主要观点:认为人同地的关系是相互的,并且是有选择性的、或然性的,主张“天定足以胜

,并认为“心理因素是人地关系的媒介,而人地关系的变化亦以心理因素为人,人定亦足以胜天”

转移。”力图从地理环境中找出心理因素的根源,指出人对地的选择不能越出地对人的控制范围。

③评论:人地相关论者以心理因素来说明人地关系,忽视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否定人地关系中人的主导作用。

(2)人地协调论

①背景:协调论者重新观察和思考人类与地球环境的关系,协调论是以对立统一规律和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作为坚实的哲学基础,是在过去种种人地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不断完善的,它一方面使人类活动更能顺应地理环境的发展规律,更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地理环境; 另一方面,要对已经破坏了的不协调的人地关系进行调整。

②主要观点:协调论的提出是当代人文地理学在理论和方法上的一大创新。在人地关系上,协调论的形成奠定了现代地理学的统一性与综合性特点的基础。协调论思想产生后,很快受到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