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湖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原理(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简答题

1. 列举近代地理学派及其主要观点。

【答案】近代地理学派及其主要观点有:

(1)环境学派

以拉采尔为代表的环境学派的主要观点是地理环境对人类的活动、国家等的支配作用。:为人生地理学或人类地理学的比较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指导路线。

(2)区域学派

以赫特纳、哈特向为代表的区域学派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于空间分布的研究。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一切要素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人文现象都是区域的特征。

(3)景观学派

以施吕特尔、索尔为代表的景观学派认为地理学者应首先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觉察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一景观的整体。

(4)人地相关学派

以白兰士、白吕纳为代表的人地相关学派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认为除环境的直接影响外,还有其它因素在起作用,强调人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

2. 拉文斯坦人口迁移规律理论的概要。

【答案】美国人口统计学家拉文斯坦被公认为人口迁移研究的先驱。他通过分析英国等欧洲国家19世纪后期的人口迁移趋势,提出了七条迁移法则。

(1)拉文斯坦人口迁移规律理论

拉文斯坦推论指出,迁移发生率与源地、目的地之间的距离成反比。即迁移的距离越长,移民的人数就越少。

①大部分的移民只是短距离的迁移,长距离的移民一般倾向于迁移到大的工商业中心。大都

市的人口增长主要是人口迁移(即人口机械增长)的结果,相对而言,人口的自然增长不大重要。

②乡村人口向城市或其他地区的迁移具有阶段性。移民有从乡村到集镇,从集镇到小城市,从小城市向大城市的迁移倾向。即“工商业中心(城市)吸引周围乡镇的居民迁入,因此而留下的空缺则由更远处乡村居民所填补,如此反复逐步影响到遥远的村落”。

③两地间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从源地向目的地的任何迁移都会有一个从目的地“返回”源地的补偿流。

④乡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富迁移性。

⑤短距离的迁移以女性居多,在较富冒险性且距离遥远的迁移中男性居多。

⑥大部分移民是年轻人,由祖国携家带眷全家移出是很少见的。

⑦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从农业地区迁移至工商业中心,迁移的主要动机以经济为主。

(2)拉文斯坦人口迁移规律理论的影响拉氏的迁移法则提出以后,众多学者,如地理学家、人口统计学家、社会学家以实证研究支持了这些法则。此后,许多学者进一步发展了拉氏的人日迁移法则,如斯托福提出的“干预机会”理论。按照其理论,迁移一定距离的移民数,与目的地的机会数量成正比,与沿途的“干预机会”成反比。其实际意义是当附近有机遇时,人们对一个遥远目的地各种长处的感知就会变化,即当近处有机会存在时,远处目标的吸引力就减弱。

3. 简述城市体系及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

【答案】(1)城市体系的概念

城市体系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国家或区域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的集合。它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相互关联、起各种职能作用的小同等级城镇的空间布局总况,是经济区的基本骨骼系统,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城市带动区域最有效的组织形式; 其结构包括职能结构、规模结构和地域结构(布局); 具有整体性、动态型、开放性、层次性、重叠型的特点,它是衡量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2)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

①等级规模法则

奥尔巴哈指出地域城市人口规模组合呈一定规则。通常人口规模居第二位的城市其人口为居第一位城市人口的1/2,第三位城市为第一位城市人口的1/3,以次类推。这种人口规模规律,称为等级规模法则。1949年济普夫更明确了这一规律,因此称之为奥尔巴哈一济普夫法则。

②首位城市法则

首位城市法则由杰佛逊提出,他观察到一些国家的首都比全国城市系统中重要城市大许多倍,认为一个国家在首位城市下存在众多中小城市系统。后又经人修改,认为有些国家的首都不一定是首位城市,如华盛顿等。因此,法则修改为不一定国家首都都是首位城市; 地区中心也可以成为首都城市; 一国也可有两个首位城市; 发展中国家首位城市法则作用明显。

4. 试述工业的发展和扩散过程。

【答案】(1)工业的发展:

①初期发展

a. 科学是前提与基础

文艺复兴运动在自然科学领域创造的丰硕的成果为工业革命的出现创造了条件,以及地理大发现、新航道的开辟等生产技术上的改进。这些前提和基础条件都促使了工业革命的发生。

b. 英国出现工业革命的条件

英国出现工业革命的条件,英国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促使了工业革命的发生,特别是经过“光荣革命”以及“圈地运动”等都对工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②工业革命的产生与初期发展

工业发展过程大体过程如下:

a. 首先出现了纺织工业b. 钢铁工业c. 采煤工业d. 运输业e. 机械业f. 北学工业g. 食品工业。 ③工业的继续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则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以及第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三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2)扩散过程

①向欧洲扩散

在欧洲大陆,首先接受英国工业生产的是比利时。1830年比利时采用新技术采煤。从1870年一1897年法国的工业产值得到了很大提高; 德国于1871年国家统一后加快了工业化步伐; 19世纪中期以后,工业革命才在荷兰、意大利、俄国和瑞典等国家开始。

②向北美的扩散

主要是美国,其工业化稍晚于欧洲

③向其他地区的扩散

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生产才扩散到东欧、口本、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二战后,工业生产又开始向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扩散。

二、论述题

5. 分析村落的类型与空间结构特征。

【答案】在乡村聚落的分类中最常见的是按形态分类。具体如下:

(1)一般类型的乡村

①密集型农村聚落(不规则密集型村落)村落格局大而紧凑,各户住房排列杂乱无章毫无条理,村中道路弯弯曲曲,发展缺乏指导,大方块形团聚状。

②分散型农村聚落地形条件不好的地方,如山区,相对集中,特殊出现独家村,形成排列松散的不规则村落。分布于特殊的生产地区,最典型是水稻种植区的村落,若干农家住在地势较高之处。西方殖民地区孤立的家庭农场。政府调整地块、合并土地使村落趋于分散。

③半集聚型农村聚落

,村落沿最典型的是山区小村,各家排列不太靠近、村落小。法国式村落(类似街道式村落)

着一条交通线排列,每户彼此保持距离,相互不联结,长条式松散村落。

(2)活动型村落

出现在草原半干旱地区、牧区、少数山区。牧区房屋为帐篷式,可拆迁。少数以农、猎为主要经济活动的山区,住房多为茅草棚,极易搭建。

(3)特殊类型的乡村

①美国单户型

非自然形成,单户构成一个聚落,出现分散型单户型聚落形态,有完善的设施。聚落出现社会基础是土地私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