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赣南师范学院人文地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社会生态方法。
【答案】(1)社会生态方法的概念
社会生态方法即把人类看作是社会生态系统的主体,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环境,又把人类看成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还把人类社会看作是人类的环境。这种辩证的方法,有助于正确地认识人文地理研究的主题一一人地关系,避免把人类和自然界看成对立的两极。
(2)社会生态方法用于人文地理学研究体现在以下方面:
①将人文地理空间看作重要资源
人文地理空间与人类活动有关,从社会生态学来看,就成为重要的资源。占据优越的生态位置的人群,往往占据着优越的社会地位。经济地理、政治地理上的热点地区往往就是生态位置优越之处。个人、企业、集团,拥有有利的生态位置和生态空间,就拥有接近各种资源的便利性,便于在劳动和生产的空间分工中占据高层次、高效益的位置,便于了解市场信息和销售产品。
②将竞争机制引进人文环境研究
社会生态位既有社会生活空间的意义,又有强调人群或个人在社会上的作用和地位的含义。两种人群处于相同的生态位就必然产生竞争,而社会竞争的人文地理意义是利弊兼有的。竞争各方转移到与对手不同的生态位去,意味着开发新资源、新技术、新产品、新地区,促进了资源和空间的充分利用。但是,过度竞争使各方消耗能量太多,也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所以,人文地理在分析社会生态位的基础上,应把握住竞争的度。人文地理研究社会竞争机制,合理配置资源,对当前我国及各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协调区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③使人文地理综合平衡研究定量化
社会生态方法将技术链作为人文地理研究的手段,根据技术链网可以进行投入一产出分析。投入一产出分析将所有不同的产业部门联系在一起,从各部门中间产品入手,通过数学方法求解列昂惕夫逆矩阵,就能求出其他方法所不能求出的部门间间接消耗,从而可按完全消耗有效调控经济平衡。这种方法提高了人文地理综合研究的科学性,这种思路也可用于其他社会活动的综合平衡研究。
④发挥人文地理在生态经济研究方面的作用
生态经济方法不仅涉及经济地理领域,还涉及社会地理领域、环境地理领域等人文地理研究的各方面。人类从生态经济部门着手,实质上是要协调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全方位关系。社会生态方法使人文地理综合研究用于生态经济系统,分析技术作为中介在协调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过程中的作用,分析各部分之间的连结祸合关系,最终从生态经济平衡、生态经济效益和投入产出相适应等方面评价生态经济系统的运行。
2. 当代世界面临哪些共同的问题?
【答案】当代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包括以下几点:
(1)人口增长
人口增长过快已成为当代人类社会的沉重负担。目前全球人口已突破70亿,其中94%的增长出现于发展中的国家。人口的激增必然导致人类向“地球母亲”索取更多要求和南北差距扩大。
(2)资源短缺
资源短缺是全人类将要面临的普遍问题,也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我国石油、天然气、钢、铁、锰、铬、贵金属及磷、钾盐等重要矿产后备储量严重不足; 人均耕地不及全世界平均水平的1/3,半数以上城市缺水。我国是存在资源短缺危机的最大发展中国家。
(3)环境退化
环境退化已成为当代全人类面临的紧迫危机。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使得人们能以空前的规模改变着地球的面貌。随着今后工业化、城市化趋势的加强,问题将更为突出。
(4)发展失衡
当代世界正处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但发展的不平衡和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不平衡表现却越来越突出。发达国家过多地消耗了世界资源,却未对由此产生的环境后果承担应有的责任; 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人口增长、贫困和环境退化的多重压力。泡沫经济、金融危机。民族纠纷困扰着经济的发展。
3. 简述尼日利亚一刚果语系的主要语族及其分布
【答案】尼日利亚一刚果语系又可分为5个亚语族。
(1)大西洋亚语族包括塞内加尔的沃洛夫语,几内亚、塞内加尔和马里的富拉尼语,马里、几内亚的曼丁戈语,马里、尼日尔的桑海语。
(2)沃尔特亚语族主要是布基纳法索的莫西语。
(3)儿内亚亚语包括范围西起利比里亚东到尼日利亚的儿内亚湾一带。西部以阿肯语为主,东部以约鲁巴语为主。
(4)豪萨亚语族主要是豪萨语,分布于尼日利亚北部及其附近地区。
(5)班图亚语族其所包括的语言有尼日利亚东部的蒂夫语,喀麦隆和加蓬的芳语,刚果的刚果语、林加拉语、卢巴语,安哥拉的姆本杜语,坦桑尼亚和肯尼亚的斯瓦希里语,赞比亚的本巴语,津巴布韦的绍纳语,莫桑比克的马库阿语,南非的祖鲁语。
4. 简述旅游资源的特征。
【答案】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独特性、变异性和永续性等特点。
(1)多样性
多样性表现在,既有自然的,又有人文的; 既有景观性的,又有文化性的; 既有古代遗存的,又有现代兴建的:既有实物性的,又有体察性的。
(2)独特性
独特性表现在,凡是旅游资源,都是有与旅游者通常的生活习俗、文化背景和居住环境不同之处,这种差异越大,对旅游者来说就越独特,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也就越大。
(3)变异性
变异性表现在,某些事物在其存在之初并没有被作为旅游资源,但随着旅游者需求的变化,它成了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反之亦然。
(4)永续性
永续性表现在,大多数旅游资源具有无限重复利用和不断再生的特点,如作为旅游资源主体的观光、度假和专项旅游资源本身是旅游者带不走的,旅游者带走的只是对它们的各种印象和感受。只要保护得当,大多数旅游资源是可以永续利用的,而某些旅游资源还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丰富的再生。
二、论述题
5. 结合主要宗教景观的类型和特点,讨论宗教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答案】(1)宗教塑造的文化景观
①建筑是最具代表意义的宗教文化景观,各类宗教建筑不但代表了当时最高的建筑水平,而且融各种艺术精品为一体,构成文化与艺术宝库。
②宗教景观不仅限于人类构造起来的物体,也会影响到动植物的聚散。许多宗教崇尚某种植物或动物,随之就出现某种动植物在一定宗教范围内的聚与散,
(2)宗教对地理的间接影响
①大多数宗教观念都与繁衍、生死有重要关系,天主教不允许堕胎,在今天全世界人口爆炸的时代,对于推行限制人口增殖的措施就起着相当大的阻碍。
②宗教思想以多种形式限制社会和经济活动,进而影响地理环境。
③许多宗教设有专门的机构发展教育,提高文化水平,提供社会福利服务。
,由于宗教信仰差异而引起的战争直接影响到政治地理的变迁。④一些宗教称战争为“圣战”
⑤一些宗教对妇女的社会活动与经济活动限制很多,剥夺了她们在社会上的作用。
(3)宗教景观的地域差异
宗教生态、社会行为和文化景观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当一个区域内由两个以上宗教体系垄断时,景观上的差异性表征就非常明显了。表现在建筑、动植物分布、服饰等方面,不同宗教景观相互交错分布。
6. 分析我国地名景观的类别,试对你所在地的地名特点进行分析总结。
【答案】我国地名景观从意义上讲,可分为历史地名、变迁地名和意愿地名等不同类别 (1)反映自然环境方面,地名反映地点的相对位置
,,我国古代就有“山北为阴,山南为阳’“水南为阴,水北为阳”的说法。与此有关的地名有
华阴、衡阳、沈阳、洛阳等。以自然地理实体为中心,取东南西北方位的地名有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湖南、淮北、鸡东等。也有表示相邻位置关系的,如以河流的不同流段为参考系,婆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