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试析叶兆言小说中的死亡书写

关键词:叶兆言,死亡书写,文本内涵,艺术手法,文学意义

  摘要


叶兆言,作为先锋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名气显然不及苏童、余华等人。但他与苏童、余华、格非等先锋作家的小说创作,共同完成了对传统的建立在意识形态之上的历史叙事和宏大叙事的解构,从而建立了多元化叙事和个人化书写的新的创作模式。
从叶兆言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这种个人化书写模式集中表现在对死亡的书写中。新时期以前的大多数作家很少以死亡作为书写对象,这或许与“未知生、焉知死”的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不可否认,面对死亡人们常常表现得一筹莫展,束手无策。因为死即意味着一切的消失,死者不可能复生,提及死亡人们就会从心底产生出一种无法名状的恐惧之感。新时期以来,陆续有作家如卢新华、周克芹、叶辛等开始以死亡作为文本的书写对象,但大都是为了满足情节、主题的需要,是以表现政治、灾难为目的,并没有对死亡本身予以审美化的关照和本体性的探究。而从叶兆言的作品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大量与死亡相关的书写,并且这种书写颠覆了传统文学中对死亡崇高意义和英雄主义赞颂的书写模式,真正地发掘死亡背后的深层意蕴,引发人们对生命的关注,对人生的思考。
叶兆言将死亡当做审美的对象,用自己敏锐的目光和独特的视角关注死亡。他的死亡书写并不是单纯地对一系列死亡事件进行罗列和叙述,他关注的是死亡背后的复杂性,由死亡的不可预知性来理解生命的有限性,用死亡来反观人类的生存现状。正是作家死亡书写的独特性让死亡本身拥有了更多言说的空间,让读者直面死亡——由死亡理解生存的意义,找寻被芜杂喧哗的世俗生活所遮蔽的人类即将丧失的伦理道德和理想情怀。
由此观之,叶兆言的死亡书写拥有独特的魅力和与众不同的意义。但纵观近几年对于叶兆言的研究大都停留在其历史题材和“夜泊秦淮”等作品的研究上,对其死亡研究的论文寥寥无几,并且极少涉及到死亡研究本身,大都停留在语言和文本研究的表面,而对于死亡的表现手法和死亡的成因及意义并未做深入的研究。因此,为了让读者更加深入、彻底地理解叶兆言的死亡书写,本文拟从四个方面做详细的论述:首先,从三个方面对叶兆言死亡书写的文本内涵做细致地分析,使读者理解其死亡书写的独特性;其次,结合作家小说文本详细地阐述其死亡书写的艺术表现手法,体味死亡书写的独特魅力;再次,从文化和审美两个方面论述作家热衷死亡书写的成因,理解其死亡书写形成的深层动因,最后,从两个方面领悟作家死亡书写的意义,即对于人类生存现状的思考和生存意义的探寻。
总之,死亡是我们永远不能回避的话题,死亡是我们无法摆脱的命运,死亡就像一把无形的利剑时刻悬在人类的头上,它随时都可能以自己锋利的剑刃给予我们致命的一击。也正是因为死亡的独特性和不可预知性驱使着人类探索的好奇心。因此,叶兆言以自己独特的叙事视角和高超的艺术手法展示了死亡的神秘性和简单性,用感伤的情怀给予死亡情感的祭祀,用唯美的笔调赋予死亡诗意的魅力和审美的关照,用冷峻的态度书写死亡,由此展示人类的生存现状,用积极的态度面对死亡,寻找人类生存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