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跨国公司对中国加工环节的依存惯性研究

关键词:钻石模型,依存惯性,沉没成本,滞后性,单厂商模型

  摘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加工业的中心。但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汇率的上升,中国加工环节的国际转移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广泛的关注,未来我国的FDI走向也被适时地摆上了桌面。目前,对于跨国公司对中国加工环节的依存惯性问题,大多基于中国的传统的比较优势逐渐消失的现状,提出中国的加工制造业发展前景不容乐观。以及基于中国相对于其他国家的比较优势,证明跨国公司对中国加工制造业的选择是正确的,且不存在中国加工制造业国际转移的问题。而对于跨国公司是否继续将加工环节放在中国,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在研究跨国公司对中国加工环节的依存惯性问题上,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理性人”的假设与“洼地理论”,学术界普遍认为沉没成本不应作为企业决策时所考虑的因素之一,而事实上,笔者认为跨国公司进入国际市场需要支付一定的进入成本,而这些成本往往是沉淀成本,且沉没成本在生产生活中无时无刻影响着人类的行为决策,尤其是企业的战略转移决策。因此,本文用波特的钻石模型分析了中国目前的新型比较优势,并且以沉没成本为基础,通过模型分析,实证检验与图形解释等方法,证明并提出了跨国公司对中国加工制造环节具有依存惯性的观点,并对此观点进行了详细阐述和证明。综合上述分析,本文发现中国的新型比较优势及沉没成本的存在使跨国公司的决策不会对外生波动做出及时反应,最终导致跨国公司对中国加工环节惯性依存。但这种“依存惯性”具有时限性,即跨国公司加工环节的国际转移具有滞后性,这对中国的加工制造业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中国政府及东部发达地区相关加工制造企业应把握机遇,充分利用跨国公司对中国加工环节依存惯性的时间机遇,努力快速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而中西部地区也应大力发展自身的比较优势,如劳动力价格较低,距离能源较近等,时刻准备承接中国加工制造业向中西部的转移。跨国公司对中国加工环节的依存惯性业从新的角度解释了中国外贸加工业持续增长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