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广西师范学院史学概论(中国古代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目录

2017年广西师范学院史学概论(中国古代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一) ... 2 2017年广西师范学院史学概论(中国古代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二) . 11 2017年广西师范学院史学概论(中国古代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三) . 21 2017年广西师范学院史学概论(中国古代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四) . 28 2017年广西师范学院史学概论(中国古代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五) . 37

一、名词解释

1. 宗主督护制

【答案】宗主督护制是北魏初期地方政治制度。宗主也叫做坞主或壁帅,是在“五胡十六国”末期南逃的豪强大族。他们聚族而居,拥有众多的家族、部曲,修有坞壁,建有甲兵,是一些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豪强的武装首领。依附其下的农民往往有数百家、上千家,乃至万家,均为他们的私家人口。这些豪强被称为宗主,依附于他们的各类农民则是宗主的包荫户。宗主与包荫户之间是一种主人与佃客的关系。而佃客形同于农奴。北魏政权建立后,任命鲜卑族部落主为宗主,承认宗主对于包荫户的控制和奴役,并且以宗主对于包荫户的统治作为地方基层政权,以世家大族为宗主,督护百姓,于是形成宗主督护制。宗主在政治上都是一些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宗主控制下的包荫户多数没有户籍,他们只为宗主的私家人口,任凭宗主剥削和奴役,国家不得征调亦不能干预。太和十年(486)改行三长制后,此制遂废,但三长仍多为宗主充任。

2. 《大明律》

【答案】《大明律》是指明代官修的综合性法典。它是中国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法典。

,次年2月完成,颁行天下。洪武二十洪武六年,朱元璋诏刑部尚书刘维谦等制定《大明律》

,以名例冠于篇首,下按六部官制,分吏、户、礼、兵、二年,他又命翰林院同刑部修订《大明律》

刑、工六律,一改隋唐以来沿袭的法律体系结构。洪武三十年又将二十二年律中畸重者加以修订;同时,将《钦定律浩》附于律文之后,同年5月正式颁行。明万历十三年,又将《问刑条例》附后,形成《大明律附例》。它不仅继承了明代以前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的历史优点,是中国古代法律编纂的历史总结,而且下启清代乃至近代中国立法活动的发展,为中国近现代的法制建设提供了一些宝贵的借鉴。

3. 兵家

【答案】兵家是指先秦研究军事的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孙武、孙膑。孙武,春秋后期齐国

,通称《孙子兵法》,全书分13篇,系统地总结了战略、战术方面的问人,其著有《吴孙子兵法》

,共89篇,大约在东汉题,对后代影响至深。孙膑,战国中期人,孙子之后。其著有《齐孙子》

后期己亡佚,直到1972年,才在今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中被考古工作者发现。经整理,以《孙殡兵法》问世,分上下两编,各收文十五篇,共为三十篇,为当今研究孙膑兵法乃至先秦军事的宝贵资料。

4. 王莽改制

【答案】王莽改制是指新朝皇帝王莽为缓和西汉末年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而采取的一系列新

的措施的“托古改制”。公元8年,王莽代汉称帝,改国号为新。王莽掌权后,为了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颁发诏令,进行改制。其主要内容是:王田、奴婢政策、地改革、币制改革、商业改革和官名县名改革、改革币制、统一度量衡、更易名号等。由于政策多处通不合实情处,百姓未蒙其利,先受其害,朝令夕改,使百姓官吏不知所从,不断引起天下各贵族和平民的不满,导致新朝的灭亡。

5. 更戍法

【答案】更戍法是北宋实行的一项军事政策。通过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内外轮换,定期回驻京师的方式,防止军队为将领所独有。由于将领不随之调动,便出现了“兵无常帅,帅无常师”的局面。此法虽对防止将领专权有利,却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宋神宗时,更戍法被罢废。

6. 区种法

【答案】区种法又称区田法,是指西汉汜胜之在关中地区总结和推广的耕作方法,是汉代我国耕作法的另一重要成就。成帝时,汜胜之总结出一种新的耕作方法,即区种法。这是一种园艺式的耕作技术,其措施是把土地划成许多小区,集中使用水肥,精耕细作,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此方法的出现表明西汉农业技术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7. 三家分晋

【答案】三家分晋是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三家联合灭掉了同为晋国四卿的智氏,三分晋公室领地,并于公元前420年暗杀了形同虚设的晋幽公,由此韩、赵、魏分别建立了独立的政权。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晋侯沦为附庸,史称“三家分晋”。公元前376年韩、赵、魏最终废除晋静公,三分其残余领地,晋灭。“三家分晋”成为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点,同时也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封建制度的确立。

8. 剃发令

【答案】剃发令是指中国明末清初时期清政府强迫汉族、蒙古族及其它南方少数民族等,改剌满族发型的政策。顺治元年,多尔衮进入北京后,即宣布京城内外军民人等尽行剃发以示归顺,但遭到北京人民的强烈反对,不久被迫停止。次年,清兵进入南京,弘光政权灭亡,清廷于六月再次颁布剃发令,规定京城内外以十日为限,各省地方在接到命令后为限,所有文武官民都要剌发,衣冠服饰也要遵从清制,违抗者杀无赦。由于这项政策涉及民族文化认同,原因之一是为了消弱汉族的民族意识,方便统治,引起各族人民,尤其汉人的强烈反对与抵抗,结果遭致清廷的严厉处罚和血腥镇压从而加剧了清初的民族矛盾。

二、简答题

9. 简述孔子生平及其思想。

【答案】(1)生平:

孔子(前551年~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鲁国陬邑昌平乡阙里(今山东曲阜县东南)人,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本是宋国贵族后裔,曾祖孔防叔避祸迁居鲁国。父叔梁给为武士,少贫且贱,及长曾做过管理牛羊的“乘田”和管理仓库的“委吏”之类的小官。勤而好学,相传曾经问礼于老子,学琴于师襄。30岁后聚众讲学,后周游列国,鲁定公九年(前501年)任中都宰。十年鲁齐夹谷之会相定公。旋任大司寇之职。十二年因政治主张与当政的“三桓”不合,遂离开鲁国周游列国,终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回到鲁国时年68岁。四十岁时聚徒讲学,相传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整理研究古籍图书《诗》《书》

,并把鲁国史记加以整理删定成《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周易》

(2)思想:

,①宣传“仁”的学说,强调忠孝宽惠等内容,认为“仁”即是“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

,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人与人之间互相亲善协调,贯彻仁时,要以“礼”为

主要依据,故说“克己复礼曰仁”。

②沿习西周以来的鬼神观念,注重人事,对鬼神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既不否定也不肯定。但是孔子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问题放在优先的地位,树立起了儒家重视人世的一贯传统。

③政治经济上要求当政者施行教化与宽容政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要求人民对上要顺从和易使,反对犯上作乱,提出君臣父子各守名分的主张。

④在教育上则主张有教无类,在教育态度上面则主张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态度,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和“不耻下问”的思想。学习方法上主张“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路径,对学生实行“因材施教”。

孔子的思想自秦汉以后为历代王朝所继承,影响深远。

三、论述题

10.从隋唐到明清,历代帝王是怎样处理君权和相权的关系的?

【答案】从隋唐到明清,历代帝王都在加强君权,削弱相权,是相权成为皇权的依附物。 (1)隋文帝建立三省六部。内史省是决策机构,秉承皇帝旨意起草、发布诏令。门下省是审议机构,纠核奏章,复审内史省草拟的诏令。尚书省是执行机构,总领六部,执行政令。三省长官同为宰相,以此分割旧时丞相的权力,这种制度是两汉以来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产物。唐朝沿袭了隋的三省六部制,设立政事堂,三省共同议事,同时开始选择部分资历较浅的官员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同中书门下三品,参加政事堂会议,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2)宋初沿袭唐制,也设三省,实际职权都归中书,全称中书门下。不同于前代的是,宋的中书门下不是设于禁中的决策机构,三省六部长官一般不管理本司事务。为分割宰相权力,北宋在中央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掌民政;枢密使主管军政;三司使总领财政。

(3)忽必烈即位后在保留某些蒙古制度的同时也逐步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统治体系。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以皇太子为中书令,设右、左丞相。

(4)明太祖废丞相,撤中书省。丞相权力越来越大导致君权与相权矛盾日益尖锐,明太祖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