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673文学评论之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朦胧诗

【答案】朦胧诗是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又称新诗潮诗歌。朦胧诗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故得此名。代表诗人有食指、北岛、顾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杨炼等。朦胧诗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朦胧诗人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像空间。

2. “第四种剧本”

【答案】“第四种剧本”是剧作家刘川对1956年前后出现在中国剧坛的一批戏剧的概括。这些剧本突破了当时剧坛所流行的公式化、概念化的边框,而显示出某些特色。被称作“第四种剧本”的,主要有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岳野的《同甘共苦》、海默的《洞箫横吹》、鲁彦周的《归来》、何求的《新局长来到之前》、王少燕的《葡萄烂了》、李超的《开会忙》等剧作。与其他作品相比,“第四种剧本”最突出的特点是写人,按照“人”应该有的思想、感情、意识塑造形象,另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对生活的“干预”。

3. 革命样板戏

【答案】革命样板戏是文革时期以戏剧为主的二十几个舞台艺术作品的俗称。其代表性的作品有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洪》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剧目。由于这些作品描写的都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武装斗争和经济建设的现代生活,被赋予了更积极的政治意义。它们被纳入了与帝土将相、才子佳人占领舞台相对立的革命文艺路线,被当作批判刘少奇、周扬修正主义文艺黑线的论据和武器,被奉为工农兵占领文艺舞台、实行文化革命的典范。

4. 学者散文

【答案】学者散文是八九十年代散文创作的一种形态,义称“文化散文”或“大散文”。这些散文的作者大都是一些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他们在专业研究之外,创作一些融会了学者的理性思考和个人的感性表达的文章,这类随笔式的散文被称为学者散文或者文化散

文。如金克木、张中行、余秋雨等。学者散文作者大都有较为丰厚的学术修养,往往将学术知识和理性思考融入散文的表达中,不特别注重文体规范,而将其视为专业研究之外的另一种自我表达或关注现实的形式。在风格上学者散文大多较为节制,通常会以较为智性的幽默来平衡情感的因素,学理知识的渗透,也使其具有特别的思想深度和情感厚度。代表作品有余秋雨《文化苦旅》、张中行《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等。学者散文的出现,显示了知识分子关注现实问题和参与文化交流的新的趋向。

二、简答题

5. 简述新时期“实验话剧”的成就及不足。

【答案】新时期以来,我国各项事业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文学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也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就。实验话剧是指有别于传统的、在艺术上有创新的话剧。作为新时期戏剧文学样式之一,实验话剧踩着时代的步伐进行探索和发展。

(1)新时期“实验话剧”的成就

新时期的实验话剧受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十分明显,其成就主要体现在形式创新。形式并非孤立的存在,它总是要指向它所表现的内容与意义,要艺术地表达这些内容与意义。话剧作为一种叙事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就是它独特的“叙述语汇”,形式与内容之间形成了一种“叙述”与“被叙述”的关系。戏剧以叙述事件为主,从总体上看是一种叙事艺术,运用各种舞台形式与手段来展现一个“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动作”。

从广义的叙事出发,新时期话剧的形式创新也就是叙事方式、叙事话语与策略的改变,运用叙事学的原理,通过考察这些形式的表述功能、日的、方式与它们实际达到的效果,新时期话剧的成败得失也会一目了然。

(2)新时期“实验话剧”的不足

随着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广泛介绍,深度模式逐渐消除,文学趋向边缘化、平民化,创作主旨也出现了模糊性,二元对立的思维已不再盛行。这时期实验话剧创作剧本中的主题表现不再存在于文本之中。文本提供的仅是一种话语本身,读者阅读到的仅是这个文本的能指。新时期实验话剧在主题表达上所发生的变化,出现了主题的模糊、多义性和不确定性等,从而很难发现那种崇高而具有理性思考的主旨。

6. 试论舒婷的诗歌创作特点。

【答案】舒婷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人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 《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舒婷的诗歌创作特点表现为以下几点:

(1)通过诗歌把自己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这种联系主要表现为对现实、土地、祖国的理性而又执著的爱,对理想、未来的信念。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首诗中,诗人从自己与祖国命运、共忧患的角度写下了个人和民族之间

血肉相连、生死与共的关系。另外一些作品《献给我的同代人》《这也是一切》中,舒婷反复强调责任的重要和实现责任所需要的勇敢、坚强、心灵的力量乃至牺牲精神。

(2)对个性和自我价值的果断肯定与坚持

这里的“个性”是作为一个平民的“个性与自我价值”,这个自我是独立、自尊、灵魂自由的“人”。如《致橡树》一反传统爱情关系中的依附心理,表达出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现代爱情观念。

(3)诗歌蕴含着深厚的“爱”

这种“爱”有时表现为“美丽的忧伤”,有时表现为“沉重的思索”,诗歌在表现方式上则倾向于浪漫主义。她的诗体属于自由诗,但又注重格律的调节,特别注重诗句和诗段的对称。如《致橡树》中的“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思念》中的“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夕阳一般遥遥地注目”。

(4)诗歌的意象,多来自她生活的地域的自然景物

舒婷偏爱修饰性的词语,这和她曲折的内心情感的表达相关。另外,舒婷大量使用假设、让步、转折等句式,而且诗歌的意象多来自她生活的地域的自然景物。

总之,舒婷深入探讨女性的本体,从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出发发表爱情的宣言; 她呼唤人性寻找真善美,用无限爱的真情寻找理解和尊重; 她歌唱祖国,充满爱的激情,而由于悲剧性的时代烙印使她的诗流露出淡淡的哀愁,呈现出美丽忧伤的基调。

7. 韩少功《爸爸爸》的思想艺术特色。

(1)《爸爸爸》的思想内容

中篇小说《爸爸爸》以一种象征、寓言的方式,通过描写一个原始部落鸡头寨的历史变迁,展示了一种封闭、凝滞、愚昧落后的民族文化形态。作品以白痴丙患为主人公,通过对他的刻画,勾勒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某种畸形病态的思维方式,表达了作家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与批判。

(2)《爸爸爸》的艺术特色

①浓重的神秘色彩

它在模糊的历史环境中再现破碎的生活场景,具有浓重的神秘的氛围,山川风物,无不神奇灵异,事件细节,无不荒诞离奇。

②隐喻手法的运用

运用了隐喻的艺术手法,打破了惯常的时空方式,使得他笔下的楚文化诡异、怪诞,具有神秘的异域情调、怪异的神话意味和浪漫的远古遗风。

③象征化的手法

丙患只有背篓高,生下来就像个小老头。他思维混乱,语言不清,一生之中只会用“爸爸爸”或“X 妈妈”来表达自己肯定或否定的情绪。鸡头寨村民无事时都拿丙患来取乐,村民们用他来占上吉凶,丙患也被奉为神抵。丙崽是一个象征物,象征着愚昧又神秘的湘楚文化,同时丙患也是村民群体形象的抽象符号,象征着人类自我观照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