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武汉大学历史学院638哲学基础之西方哲学简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康德的他律
【答案】康德的他律是指由其他人而不是自己去立法,即理性在一种不由自己自由地制定的法则下活动的行为方式。自律是与他律相对应的,是指我们的意志决定我们如何行动,我们的意志由自身内在的理性法则决定。在伦理学中,他律的意志受外部原因决定; 而自律的意志由自己决定其行动,是自由的。他批判传统的道德理论从自身外部去寻求根据的观点,认为他律依赖利益,不是由理性决定的,因而是假言命令,而自律是绝对命令。
2. 笛卡尔
【答案】笛卡尔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神学家。他曾参加过日耳曼三十年战争,1629年定居荷兰,1649年应瑞典王后邀请赴瑞典讲学,次年卒于此。笛卡尔对现代数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将几何坐标体系公式化而被认为是解析几何之父。他是二元论的代表,留下名言“我思故我在”,提出了“普遍怀疑”的主张,是欧洲近代哲学的奠基人之一,黑格尔称他为“现代哲学之父”。他的哲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之后的几代欧洲人,开拓了所谓“欧陆理性主义”哲学。笛卡尔是17世纪的欧洲哲学界和科学界最有影响的巨匠之一,被誉为“近代科学的始祖”。
3. 人文主义
【答案】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主流社会思潮的核心。它宣扬个性解放,追求现实人生幸福。人文主义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下解放出来; 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 崇尚理性,反对蒙昧。人文主义包含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统一,肯定人类理解力量的自信及享受生活快乐的权利。爱拉斯漠是人文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佩脱拉克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4. 中道
【答案】中道是亚里士多德对实践智慧选择德性的标准所作的概括。伦理上的“中道”是相对于人的情感和行为而言的适中,由实践智慧规定。他把“中道”作为德性的标准,德性的对立面是“过分”和“不足”两个极端,过分是“主动的恶”,不足是“被动的恶”。中道则表示德性的特质和独一无二的品格。他引用“人们行善只有一途,作恶的道路却有多条”形象地说明了“中道”标准的唯一性和邪恶程度的多样性。
二、简答题
5. 评析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观点。
【答案】“人为自然立法”是康德哲学的一个根本精神。
(1)含义
“自然”是指现象界,“法”是指人类理性利用范畴加之于现象界之上的规则。康德认为纯粹数学、纯粹自然科学之所以可能,就在于主体具有先天的认识形式。当对象刺激人的感官时,人的感性直观能力开始活动,形成对外物的表象,并以先天的纯直观的形式对这些表象进行整理,形成感性经验。然后,知性能力进一步把感性经验进行综合统一,把自身先天具有的范畴与感性经验结合起来,形成科学知识。人的先天认识形式是普遍必然的,保证着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
(2)评价
康德的这一思想被称为“哥白尼式革命”,其意义在于使“客体”服从于“主体”,规定人在自然界的中心地位,提升人的地位和价值。但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反复的矛盾运动。
6. 简述莱布尼茨对洛克的批判的反批判。
【答案】莱布尼茨为了维护天赋观念,针对洛克对天赋观念的批判,对他提出了反批判。他把他和洛克的分歧归结为如下几个问题:
(1)心灵本身是否像亚里士多德和《理智论》的作者所说的那样,是完完全全空白的,好像一块还没有写上一个字的板。
针对这一问题,莱布尼茨不再强调天赋观念是“普遍同意”的原则或观念,而是强调天赋观念的“潜在性”。
①莱布尼茨认为,洛克在驳斥了某种意义上的天赋知识之后,又承认知识除了感觉的外部来源之外,还有反省这一心灵固有的来源,可见洛克也不否认心灵中有某种天赋的东西。莱布尼茨指出,天赋观念是作为“倾向、享赋、习性或自然的潜在能力而天赋在我们心中,并不是作为现实作用而天赋在我们心中的”。所以,莱布尼茨认为洛克认为的我们心中没有任何潜在的东西,甚至没有任何不为我们现实地觉察到的东西的观点是错误的,洛克没有考虑到心灵的实际活动。
②莱布尼茨认为,我们习得的习惯和对以前的记忆就不是永远为我们所明白知觉到的,此外还有千千万万的征象,说明在我们的心中有无数的知觉,但是并无察觉和反省。他还认为,细微知觉虽然是细小、混乱、杂多的,但作用却是巨大的。他还指出,借口知觉不到而排斥它们是小合理的。
(2)是否在心灵上留下痕迹的东西,都是仅仅从感觉和经验而来的,还是心灵原来就包含着一些概念和学说的原则,外界的对象只是靠机缘把这些原则唤醒了。
莱布尼茨说他和柏拉图一样持后一种主张。对于这个问题,莱布尼茨提出了两个问题:
①感觉是不是知识的唯一基础。
a. 莱布尼茨承认感觉对于知识的基础作用,但台认感觉是知识唯一的基础。莱布尼茨通过对知识的考察,对归纳法的批评,指出了感觉作用的局限性。实验科学的方法是归纳法,而在实验科学中,归纳法是不完全的、有缺陷的。他指出,对个别事物的归纳不足以证明一般命题真理的
普遍性和必然性。莱布尼茨得出即使在实验科学领域也不能完全依靠感觉的方法,仅仅依靠感觉人们是不可能得出普遍必然的知识的。
b. 按照莱布尼茨关于单子的知觉等级的划分,感觉是动物和人所共有的,感觉并非人的理性的本质。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能够按照逻辑的规律进行必然推理。莱布尼茨说:动物的联想和与单纯的经验主义者的联想一样,他们以为凡是以前发生的事情,以后在他们觉得相似的场合也还会发生,而不能判断同样的理由是否依然存在。
②感觉究竟是知识的源泉,还是只是知识的机缘。
莱布尼茨认为感觉的作用是提供了发现天赋观念所需要的注意力,外界的对象只是靠机缘把这些原则唤醒了。如果没有感觉,天赋观念将一直潜伏在心灵之中,只是由于感觉,人们才注意到它们,并用实验经验检验它们。在此意义上,可以说感觉是发现真理的机缘,但不能说它是真理的来源。天赋观念才是真理的来源,它在被感知以前已经存在于心灵之中。
(3)针对洛克的白板说问题
莱布尼茨把心灵比喻成一块有纹路的大理石,以反对洛克的“自板说”。他说,没有“本身毫无变异”、“完全平整一色”的白板,心灵中必有天赋的东西,构成先天的特性和原则。心灵与其说是白板,不如说是有纹理的大理石,感觉所起的作用好比使纹路显出来的工作。莱布尼茨说:“观念与真理是作为倾向、享赋、习性或自然的潜在能力而天赋地存在于我们心中,井不是作为现实作用而天赋地存在于我们心中,但这种潜在的能力永远伴随着与之相适应的、常常感觉不到的现实作用。”这样,莱布尼茨通过将天赋观念解释成一种潜在的认识能力,大大缩小了与经验论者的分歧。
7. 如何理解拉美特利的“人是机器”的思想。
【答案】拉美特利继承笛卡儿的哲学思想,接受了笛卡儿“人的身体是一架机器”的观点,但他不承认笛卡儿的身心二元论。拉美特利将机械论的原则贯彻到底,提出了“人是机器”命题,这一命题是他哲学思想的中心问题。而肉体与心灵的关系,则是贯穿于“人是机器”观点中的一条主线。他的论证理由如下:
(1)人是一种有机物质。
拉美特利认为,世界上形态各异的万物是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他认为人是一种有机物质,这种有机物质,由于它的特殊组织而具有了精神的特性。他通过用物质的不同组织形式来说明人,并肯定了人和动物一样都是物质的东西。人只是比最完善的动物再多几个齿轮,再多几条弹簧,结构更精细而己。
(2)人的精神依赖于人的肉体。
拉美特利利用医学、生理学和解剖学的科学材料,论证了人的精神对人的肉体的依赖关系。他认为各种心灵状态是同各种身体状态密切地关联着的。心灵依赖于身体的各种器官,并与它们一同形成、长大和萎谢。人有了身体便有了心灵。他明确地肯定心灵是离不开肉体的,不能用肉体之外的原因来解释心灵活动,也不能有肉体和心灵两个独立实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