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南大学西方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洛克的观念
【答案】洛克的观念是指我们通过感官感知事物时、或者在反省中以内省方式意识到我们自己的感觉和思想时,直接意识到的东西,一也就是说观念是理智中的感觉事项或内省事项的摹本。在洛克看来,观念是思想或感觉经验的内容,是我们所具有的关十某个对象的思想。也可以说,观念是记忆和想象的对象。洛克将观念分为两种:①简单观念,它是不能进一步分解为组成部分的观念,包括我们关于红色、痛苦和点的观念; ②复杂观念,它是由简单观念组合而成的观念,包括抽象的观念、普遍的观念、共相和某些反省观念。
2. 谢林的自然哲学
【答案】谢林的自然哲学是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其目的是要把一切自然现象归为精神。他认为自然哲学与自然科学是不同的,自然科学着眼于自然的表面与外在的客观事物,自然哲学着眼于自然的内在动力结构和普遍原理,探究自然之为自然的构成条件,并为自然科学提供前提和准则。从这点出发,一切自然科学的必然趋势是从“质料”、“无机物”、“有机物”最终达到精神。他认为,自然界从低阶段向高阶段的运动发展,是从无意识向有意识的东西的逐步转化,并逐步实现主客体的“绝对同一”。他从自然本身出发,用普遍联系和矛盾对立的观点看待自然界的发展,克服了机械论,为科学家提供了不同的看待自然的方式。
3. 自然说
【答案】自然说是指人应按照自己本性决定自己命运,不应受外在法律和习俗的约束的学说。“自然”源于自然哲学中的本原观念,指人类本性。智者认为国家的起源、人类社会的法律和习俗等都不是与生俱来的东西,与人的本性并不一致。自然说认为传统的法律和落后的习俗都是约束人的本性的,人们应抛弃它们,按照自己本性去生活。关于人的本性,持自然说的智者们之间存在着分歧,有的认为是弱肉强食,有的认为是天生平等。
4. 康德的知性
【答案】康德的知性是一种主动产生概念并运用概念来进行思维的能力。知性的质料是感性直观,知性的形式是范畴。康德认为知性和感性不同,感性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能力,而知性则是自发性和能动性。感性提供对象,知性思维对象,思维无内容是空的,直观无概念是盲的。知性本身不可能直观。他认为知性的主要作用是判断,故又称“判断的官能”。康德通过形式逻辑的判断得出知性的纯形式,逻辑判断有四组十二个,相应地,知性也有四组十二个范畴。
5. 黑格尔的自在自为
【答案】黑格尔的自在自为是指绝对精神自身既对立又统一的东西,是存在和本质、直接和间接、潜在和现实的具体统一和大全。这个全体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构成概念的一个整体。自在是内在的潜在,是自我统一的和未反思的; 自为是现实和反思的,是展现自身和外化自身的。自在自为是自在和自为的统一,是完全的发展状态,事物在其中达到完满的状态。事物从自在发展为自为,并最终发展为自在自为的存在。这符合黑格尔的“正题一反题一合题”的发展模式。
6. 拉丁阿维洛伊主义
【答案】拉丁阿维洛伊主义是指13世纪在巴黎大学艺学院流行的一种思潮。其特点是主张像阿维洛伊一样忠实于亚里士多德著作的原意,反对当时依照柏拉图主义的精神解释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尤其反对为了维护神学教义而割裂和改造亚里十多德的思想。拉丁阿维洛伊主义者提出双重真理论的主张,即通过理性和宗教都能达到真理他们的思想极大地冲击了正统的神学,对经院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 经院哲学
【答案】经院哲学是指天主教教会在其所设经院中教授的理论,是中世纪知识界的主导哲学,始于5世纪波埃修斯对亚里士多德逻辑学著作的评注,盛行于11-13世纪。其核心问题是哲学与神学的关系,它力图调和理性同信仰之间的冲突,以达到用哲学支撑神学的目的。经院哲学的主要操作原则是把辩证法、神学与逻辑方法相结合,以细致的分析见长,然而有时也流于琐碎。
8. 黑格尔的辩证法
【答案】黑格尔的辩证法认为,在思想和世界的一切变化和运动中都存在着矛盾。他的辩证法的内容有:①思想作为知性,把范畴当作是有限和独立于其他概念的概念; ②思想作为否定的理性认识,其原初概念的意义取决于与它的否定者的对比; ③思想作为肯定的理性认识达到了更高的范畴,它把原初的矛盾范畴包含在对立统一中,自身中也包含着矛盾。这样就构成了辩证的运动过程。他认为思维过程、概念自身、绝对理念和自然的发展过程之中都存在着辩证运动。
二、简答题
9. 简述威廉·奥康区分自明知识与证据知识的观点。
【答案】威廉·奥康认为自明知识是必然知识,证据知识是偶然知识。
(1)直观认识和抽象认识
直观认识和抽象认识都是简单的认识。奥康认为命题有真假之分,可以通过两种认识方法来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
①抽象认识是必然认识。
抽象认识,只通过词项之间的关系便能知道它们组成的命题的真假,这与对象存在与否无关,认识的是概念间的逻辑关系。因此抽象认识是必然认识。
②直观认识是偶然认识
直观认识,判断命题的真假要比较词项与事实之间的关系,是对对象的存在或不存在的认识,而对象的存在或不存在是偶然的。因此直观认识是偶然认识。
(2)自明知识与证据知识
直观认识与抽象认识形成的是关于事物的意念,均为简单的知识。直观认识和抽象认识可以复合组成两种知识:
①证据知识,由直观知识组成,是偶然知识;
②自明知识,由抽象认识构成,是必然知识。
10.简述康德的绝对命令。
【答案】康德的绝对命令是善良意志的自律。如果我们的意志由寓于我们自身之内的理性法则决定,绝对命令就是自律。康德关于绝对命令的观点主要有如下几点:
(1)绝对命令与假言命令
①绝对命令
康德认为真正的道德命令是绝对的,是适用于所有人。绝对命令不涉及其他目的,其自身就是必然的一个行动。因此,绝对命令的表达式只能是直言句式,而不是条件句,只是命令“应该如此做”或“不应该如此做”。绝对条件是无条件的。
②假言命令
假言命令是以“如果……那么”的条件句式表达,条件分句表示目的,结论分句表示手段。假言命令要求人们按照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来行事。
③两者的比较
a. 绝对命令是纯粹出自理性本身的,与经验无关;
b. 假言命令是以经验为基础的,因为假言命令的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是通过经验发现的,而且假言命令所表述的目的也是感性的要求或欲望。
(2)绝对命令的内涵
由于绝对命令无条件地适用于一切人,所以它必须具有普遍形式。康德认为绝对命令必须符合理性的普遍要求,只有以行为的合理性为自身目的,我的规则才能同时成为普遍规律。那么,绝对命令就具备了合理性(完全按照理性的规则)、普遍性(普遍的规律)和自足性(不假任何外在条件的规则),因此,它是理性的自律。
(3)两条推论
绝对命令是道德律,由于它是从理性中推出的,所以它只能规定出一切道德规则所必需的普遍形式,而不能指出哪些规则是道德的,哪些是不道德的。康德在绝对命令的基础上,根据绝对命令的性质,作了两条推论:
①“始终把人当作目的,而不能把人仅仅当作手段”;
②“每一个理性存在者的意志都是颁布普遍规律的意志”。
康德的绝对命令是对他所处的时代的一般道德要求的抽象概括。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