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南民族大学西方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第一实体
【答案】第一实体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哲学概念,它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含义。在《范畴篇》中,他认为实体是既不表述也不依赖于一个主体的东西。在《范畴篇》中,他认为个别事物是第一实体,第一实体是一切所是的东西的最基本的载体。在《形而上学》中,他认为“这一个”是第一实体,“这一个”表示“是者”指称的个别事物的存在。在《形而上学》中的Z , H两卷,他又认为个别事物由形式和质料构成,形式先于质料。因此他提出形式是第一实体,认为第一实体是“其所是”,又称“本质”。他在第一实体问题上的不一致对后世的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2. 莱布尼茨的单子
【答案】莱布尼茨的单子是指实在的终极要素,它是简单的,不可分割且互不影响的,也是自足的,是自然界的真正原子,没有部分、广延或形状。莱布尼茨将单子等同于知觉和欲望,根据单子的知觉内容将单子分为三个等级:①只有知觉和欲望的基本性质,没有自我意识; ②动物的灵魂,它具有比较明晰的知觉,并有记忆相伴随; ③完全有自我意识的精神或“理性的心灵”。在任何单子的知觉状态内,都表现该单子与其他单子的关系。虽然它们的每一个都是自身封闭的,它们之间却有上帝预先确定的完全和谐的关系。
3. 普罗提诺的“灵魂”
【答案】普罗提诺的“灵魂”是指他认为灵魂从理智中流溢出来。作为第三本体的灵魂即柏拉图所说的世界灵魂,它是一种能动力量。其能动性表现为变动不居,活跃于各个领域,既可以作用于与自己本性相一致的理智和太一,又可以作用于与自己本性不一致的低级对象。当它与理智和太一相通时,它复归于原初的统一,它是一; 当它被分割在个别事物之中时,作为推动事物变化的内部动力,它是多。因此灵魂既是一,义是多,但不像理智那样,是一和多的统一。
4. 两分法
【答案】两分法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关于如何给概念下定义的方法。柏拉图认为哲学家是区分和集合的爱好者。区分的方法就是两分法,它的具体过程是:为了确定一个概念的定义,从包含它的最高概念开始,把它分析为相互矛盾的两个概念,撇开其中与所需定义无关的一个,把另一个相关概念再分析为相互矛盾的两个普遍性更低的两个概念,以此类推,逐步下降,直至所需的概念出现,分析过程中出现的一切相关概念构成了它的定义。
5. 康德的目的王国
【答案】康德的“目的王国”是指一个理想世界,其中每个理性存在者都被当作目的而不仅
仅是实现目的的手段,每个理性存在者的追求都符合普遍法则的要求,而且是由他自由地制定的。在目的王国中,理性存在者之间没有个人和私人目的内容的差别,具有普遍形式的特点。在这里,每个人不仅与他人的目的没有利益冲突,而且还帮助他人实现其目的。他认为这就是至善,因而是“理想的”世界。由此他把上帝当作目的王国中立法的至高无上的存在,上帝概念是道德生活中必要的道德公设,这为上帝存在的道德证明提供了基础。
6. 笛卡尔的松果腺
【答案】笛卡尔的松果腺是指假设的身体和灵魂的交接点。笛卡尔认为心灵和物质是独立存在的两个实体,它们之间没有任何的相互作用,那么“灵魂怎么能同整个身体有一种统一的关系呢? 它们是怎样互相影响的呢? ”为了解释人的身体的有意识的活动,笛卡尔假设身体和心灵有一个位于脑部的松果腺作为交接点,灵魂通过松果腺作用于身体,并且认为松果腺是灵魂的所在地。心灵在松果腺中产生各种运动,这些运动转而又在神经中,而后在身体上产生运动。这样松果腺的概念就给予心灵以位置,但这与笛卡尔的心灵没有广延的论断相矛盾。
7. 造物主
【答案】造物主是柏拉图著作《蒂迈欧篇》中的神圣工匠。该工匠创造了低级的众神、宇宙的灵魂及人类灵魂的不朽部分,而低级的众神又创造出一切物理事物。当造物主创造时,它以形式为其模型,并且在己存在的物质质料的基础上工作,它还必须遵从万物的必然性,以理想地完成其工作。不同于基督教的上帝从虚无中产生万物,造物主是赋予已经存在的质料以现实的形式。
8. 自明知识
【答案】自明知识是指必然的知识,由抽象认识构成。奥康认为命题分真假,而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有两种方法:①只通过分析词项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判断它们组成命题的真假,称之为抽象认识; ②要比较事实和词项之间的关系方能知道命题的真假,称之为直观认识。奥康认为自明知识由抽象认识构成的,与命题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结论可以从前提中必然推导出来,是必然的知识。
二、简答题
9. 简述康德的感性直观。
【答案】(1)定义
感性是指人的认识的“接受性”,即一种被动接受的认识能力(即直观能力),这是我们最起码的认识能力。感性不是完全消极的能力,感性产生表象有两个条件:
①受到外部对象的刺激;
②对所刺激对象做出适当的反应。
他认为感性直观就是感性接受的表象,直观形式就是感性对自在之物的刺激做出的反应。并认为感性的作用是能提供一种认识形式,把感觉材料整理成可被认识的经验。这种感性直观是知
觉判断的材料,感性用来综合感觉材料的能动性便是直观形式。
(2)质料与形式
康德认为感性由两种成分构成:
①形式
用来接受的先天直观形式,即空间和时间形式。空间是外感官的形式,即感知一切外部现象的先天直观条件; 时间是内感官的形式,即感知一切内部现象的先天直观条件;
②质料
通过自在之物刺激感官而后天获得的直观的质料,包括知觉、印象、感觉等杂多材料。它们是后天的,在外部事物的刺激下才能产生。
(3)感性纯直观
康德认为感性直观的先验形式自身是一种感性纯直观,包括空间和时间两种。空间是外感觉的纯形式,时间是内感觉的纯形式。“先验感性论”是康德用来回答纯粹数学如何可能的。
10.什么是“唯名论”? 其主要代表有谁?
【答案】(1)唯名论的内涵
唯名论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主要派别之一。唯名论认为个别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存在,共相只是概念,并没有实际存在的意义。唯名论否定共相的独立实在性的观点必然会从根本上威胁到基督教的正统神学和教会权威,但唯名论坚持把理性与信仰、哲学与神学相分离的做法,在客观上推动着近代经验哲学与实验科学的兴起。
(2)主要代表
①洛色林
洛色林是唯名论的真正创始人。他认为只有个别的东西才是真实存在的,共相并无客观实在性,它们充其量只是代表个别事物的空洞的“记号、词语、名称”。在洛色林看来,只有个别的部分才是真实的存在,作为部分之集合的整体也与共相一样,并无实在性,也不过只是一个词语或声音。把这种极端唯名论观点运用到“三位一体”的神学信条上,必然会导致“三神论”异端,即把作为圣父、圣子、圣灵的共同实体或共相的“上帝”看作一种缺乏实在性的名称或符号,从而得出有三个个别的、具体的神的结论。
②邓斯·司各脱
a. 强调上帝的本质是自由意志,上帝的意志要高于上帝的理性。
他认为上帝作为无限的存在,其理智和意志都是无限的。在认识论上,司各脱表现出经验论的倾向,他认为个别事物是最真实的实在,自然会把个别事物当作科学认识的唯一对象和出发点,由个别上升到一般。
b. 在共相问题上,个别事物是质料与形式的统一体,个别化原则是无须任何解释的终极原则。 他认为个别事物按其本性来说是最高的和最后的实在,只有它才是独立于理智之外的最真实、最实在的现实,而一般在理智之外实际上并不存在。但是另一方面,司各脱又承认事物之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决定事物共性的一般形式,它解决事物“是什么”的问题; 另一种是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