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30社会保障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全民性福利
【答案】全民性福利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福利资源分配的过程之中,不论贫富,皆有资格享受福利服务。此模式的特点是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来享受社会福利服务; 其最大缺点是容易造成国家财政负担,阻碍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
2. “八七扶贫攻坚计划”
【答案】“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是指1994年3月,国务院制定和发布的关于全国扶贫开发工作的纲领。“八七”的含义是:对当时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力争用7年左右的时间(从1994年到2000年)基本解决。以该计划的公布实施为标志,我国的扶贫开发进入攻坚阶段。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目标、明确对象、明确措施和明确期限的扶贫开发行动纲领。该计划指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工作,实现了从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的转变。
3. 军人保障
【答案】军人保障是指国家建立的,以军人(特定情形下惠及其家属)为保障对象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的统称,它是一个由国家(中央政府)直接负责、能够涵盖军人多种风险的综合性保障系统。在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中,军人保障构成了一个既相对独立、又与其他社会保障系统相联系的子系统,它在解除军人后顾之忧、稳定军心、巩固国防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意义。
4. 贫困
【答案】贫困是指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在长期内无法获得足够的收入来维持一种生理上要求的、社会文化可接受的和社会公认的基本生活水准的状态。从不同的角度、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把贫困分为绝对贫困或赤贫与相对贫困,狭义贫困与广义贫困,区域贫困与阶层贫困等类型。
5. 效率
【答案】效率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是指通过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使用,达到社会福利最大化。宏观意义上的效率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资源最优配置的效率,通常用实现了“帕累托效率”或“帕累托最优”来描述; 第二阶段是可持续的综合效率,仍体现了人类对效率的追求,但增加了生态、环境对效率的制约条件,丰富了效率的内涵; 第三阶段是网络经济的效率,又称“后工业效率”,指通讯和计算机的网络化使传统效率发生了质的飞跃。社会保障的效率主要体现在制度目标的实现程度和制度自身运行成本的节约以及制度运行的有效性。
6. 部分积累
【答案】部分积累式,亦称为部分基金式或混合式、阶梯式。该模式根据分阶段以收定支、略有节余的原则确定征收费率,目标是保持养老保险基金在一定时期内的收支平衡,其特点是费率具有弹性,可以根据养老金支出的需求分阶段地调整费率。
7. 失业保险
【答案】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建立失业保险基金,对非因本人原因失去工作、中断收入的劳动者,提供限定时期的物质帮助以及再就业服务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它对保障失业者的基本生活、促进再就业、弱化失业负效应、稳定社会秩序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失业保险制度正朝着“就业导向型”发展。
8. 合作医疗保障
【答案】合作医疗保障模式又称社区合作医疗保险或基层医疗保险和集资医疗保障制度,作另一典型范例特别介绍。它是立足社区或基层,按照“风险分担,互助共济”的原则多方筹集资金,用以支付参保人及其家庭成员的医疗、预防、保健等服务费用的一项综合性医疗保健措施。
二、简答题
9. 中国现行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包括哪些内容?
【答案】我国现行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有:
(1)社会救助
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依据法律规定,面向不能维持起码生活水平的低收入家庭提供经济帮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的一个重要子系统。我国的社会救助的主要项目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五保制度和灾害救助。
(2)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是国家依法建立的面向劳动者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它由政府、单位和个人三方共同筹资,目标是保障劳动者在因年老、疾病、工伤、生育、死亡、失业等风险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从而失去收入来源时,能够就国家或社会获得物质帮助,以此解除后顾之忧。我国的社会保险项目有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
(3)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日益中日益重要的子系统,中国的社会福利子系统的包括如下主要项目:
①老年人福利,主要是老年人的生活照料服务及其他福利;
②残疾人福利,主要包括残疾人康复事业、残疾人教育、残疾人就业和其他相应的福利; ③妇女儿童福利,如妇幼保健、儿童免疫、孤儿收养、妇幼津贴等; 教育福利、住房福利等。
(4)军人保障
军人保障是以军人为保障对象的一个综合性保障系统,我国现行军人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军人抚恤优待、军人保险、军人安置保障和军人福利。
(5)补充保障
在我国,除了政府主导并由专门法律具体规范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以外,还有一些非正式的社会化保障措施同时存在并发挥着相应的社会保障功能作用,如慈善事业、社区服务、企业年金、商业保险等客观上均不同程度地发挥着社会保障的作用。
10.论社会保障立法理念及其演变。
【答案】(1)社会保障立法理念
一种先进制度的建立,除了有高度发展的经济基础之外,还必须有先进理念的指导。在西方社会保障法制建设的过程中,除了本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决定因素外,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先进理论及其思想,都对其产生过巨大的作用。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安排会对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一些既是经济学家又是思想家的学者们,往往通过对社会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的研究,为社会保障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一些方法论的指导。
(2)社会保障立法理念的演变
透过现代社会保障立法及其制度100多年发展的轨迹,即从19世纪的放任主义到贸易保护主义; 从20世纪上半叶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义到20世纪末的新自由主义; 从20世纪50-70年代产生的中间道路的理论,到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90年代末期,西方各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第三条道路”的实践,直至英国首相布莱尔《第三条道路》一书的出版在欧美国家所引起的轰动,无不充分地证明了先进理论及其思想与社会保障法血与肉的关系。所以,当社会保障立法的完善与否成为一个国家各面发展的标尺的时候,先进理念的传播和指引就显得十分重要。具体来讲社会保障立法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从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初始年代(1883一1909年)
这个阶段是社会保障立法的起步阶段。继德国首倡劳工保险立法之后,一批欧洲国家以及少数美洲和大洋洲国家开始社会保障立法。社会保障立法首先是在经济发达国家开始的,它是密切服务于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的; 同时,相邻国家间的倡导和示范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除了德国首先制定劳工保险法在世界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以外,这个阶段值得重视的另一件事是工伤事故赔偿中无过错责任原则的确立。民法中侵权行为法适用责任原则有一个逐渐的发展过程。
②第二阶段,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19101939年前后)
这个阶段是社会保障制度在各大洲普遍建立并获得很大发展的时期。日本于1911年制订了《工伤保险法》,这是亚洲最早的社会保障立法,也是1919年以前亚洲唯一的一项社会保障立法。日本于1922年又制订了《疾病保险法》。东南亚和南亚的一些国家于20年代开始立法。
比利时早在1901年即在根特市实行失业保险制度。随后,法国于1903年、挪威于1906年、丹麦于1907年开始仿效实行这种制度。以后由于经济危机越来越严重,失业大军人数猛增,比利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