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819土地利用规划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土地用途管制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1)强制性。土地用途管制就是国家依据土地利用规划对土地使用上的限制和对土地用途转变的许可、限制许可或不许可做出的规定,并通过法律或行政手段进行约束的强制性措施。
(2)整体性。规划区域内的全部土地资源是土地用途管制的对象,要把规划区域内的土地资源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统筹安排社会各行业、各部门和各个土地使用者的需求,使土地利用系统的整体功能最佳,综合安排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行政性。各级人民政府是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主体。这种权力是国家对城乡地政的统一管理权和公共事务管理权衍生出的管制权,而不是土地所有权。代表国家长远和,全局利益的人民政府通过各级土地利用规划来确定土地用途。
(4)法律性。一旦土地利用规划批准,土地用途也就确定了,即具有法律效力,必须严格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按规定用途使用土地,否则就属违法行为,要承担法律的责任。
2. 城镇用地选择与评定应从哪几个条件入手? 城镇用地评价的结果怎样?
【答案】(1)城镇用地选择与评定主要从以下两个方一面入手:
①自然环境条件评价
城镇用地自然环境条件评价主要是从气候、水文、地形等条件来说。
a. 气候条件:影响城镇规划建设的主要气象要素有太阳辐射、温度、湿度、降水和风像等方面。 b. 水文条件:主要指江河湖泊等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
c. 地质条件: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及土质的建筑力学性质,是确定建筑承载力的依据。
d. 地震资料:一般六级地震以下地区,建筑物不受破坏影响; 在七级以上地震区,须考虑防震工程措施; 九级以上地震区不宜拓为城镇用地。
e. 不良地质现象:主要指冲沟,喀斯特现象(溶洞)、滑坍、沼泽、石洪、沙丘及矿区采空区等。地段须事先采取必要治理措施并经详细论证,确认安全可靠后方可作为城镇用地。
f. 地形条件:从城市建设要求考虑,地形起伏在5%左右对各项工程设施不产生很大影响,当地面坡度在6%~8%时尚可较好地对街道定线,而当地面坡度在8%~12%(4.5度~7度)时,小宜作为城镇用地。从排水要求考虑,地面坡度不应小于0.5%。
②社会经济条件评价
城镇用地的社会经济条件主要是从工业基础、农业基础、对外交通运输条件、水资源条件、能源条件来谈。
a. 工业基础。包括主要资源,综合原料、燃料基地的规模,交通运输,给排水,工业协作等
条件,工业布局特点是城镇分布的主导因素。
b. 农业基础。农业是向城镇提供商品粮、劳动力、工业原料和农副产品的基地,又是工业的市场,因而农业是城镇发展的制约因素。
c. 对外交通运输条件。包括铁路、公路、航运等。对外交通条件也是城镇发展的制约因素,城镇规划必须详细研究周围地区交通条件及解决对外交通问题的相应办法。
d. 水资源条件。水资源已日益成为城镇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城镇发展必须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水资源保证。水资源间题应当在总体规划阶段用系统工程方法统筹解决,给予保证。
e. 能源条件。主要指电能的保证条件。
(2)在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调查评价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最后确定建设地区的用地是否符合城镇规划建设的要求和适用程度,为正确选择和合理组织城市用地提供科学依据。
3. 国外土地利用规划对我国土地利用规划有哪些启示?
【答案】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国外土地利用规划对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的启示。
(1)土地利用规划的理念问题
①资源和环境保护理念
现阶段我国土地利用规划应当转变为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资源和环境保护为重点,以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为基本内容的综合性空间规划。我国应在以后的土地利用过程中加大土地利用规划与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结合力度,加强战略性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研究,充分发挥环境影响评价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环境保护作用。
②民主理念
建立公众参与制度,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势在必行。一是规划的编制要尽可能广泛地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尤其是县乡级规划; 二是规划一经批准,一定要对外公布,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认可、支持。三是对违反规划的行为可以通过规划起诉等法律措施来加强监督0
(2)土地利用规划的地位问题
在中国,一方面土地利用规划起步晚,与城市规划又分属不同的部门,城乡土地利用尚未形成一体化的管理,相对肖d 弱了土地规划的基础性地位。从近几年的实践看,一些城市在编制城市规划时,很少兼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注重盲目扩大城区范围,大量占用耕地,造成许多城市土地供应总量失控。
(3)规划的衔接问题
①时间上的衔接。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应保证规划在时间上的连续性。长期来看,土地利用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
②空间上的衔接。土地利用规划目标的落实需要“定位”。中国的土地利用规划是按照从全国到乡镇的行政区域编制,这一点有利于规划目标在空间上的具体落实。
③任务上的衔接。规划体系中五级规划在内容上应该紧密衔接。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进行编制,以突出和强调总体规划的重点。
(4)规划的科学性问题
①从规划理论来看,西方国家土地利用规划理论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中国可以充分借鉴西方国家解决此类问题的经验。②从规划方法来看,在国外的规划中,分区制是其进行规划和管理的传统技术方法,如美国、加拿大、日本等。西方国家的分区制较好地控制和制止了土地利用中的冲突; 在自然和环境的保护和对不相融的土地进行空间分隔能取得好的效果; 对私人的财产也有保护作用。国外规划编制的过程分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及上下结合等几种形式。
4. 简述城镇生活居住用地的布局与规划。
【答案】(1)城镇生活居住用地
城镇生活居住用地是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常又称作居住用地,即城镇中的生活居住区用地。
生活居住用地的布局与规划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 综合考虑所在城市的性质、社会经济、气候、民族、习俗和传统风貌等地方特点和规划用地周围的环境条件,充分利用规划用地内有保留价值的河湖水域、地形地物、植被、道路、建筑物与构筑物等,并将其纳入规划; 适应居民的活动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套设施及管理要求,创造安全、卫生、方便、舒适和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 为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条件。
(2)居住用地的分布方式
该在总体规划确定的原则基础上,按照居住用地自身的特点与需要及其与工业等城市要素的相互联系,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来确定它在城市中的分布方式和形态。
城镇居住用地的分布一般采用集中与分散两种形式,从形态上看,主要有团状、星状、组群状、子母状。
(3)居住用地规模及预测
居住用地规模是土地利用规划的研究对象,既要明确居民点现状用地规模,又要预测未来居民点用地规模。
,居住用地规模(F )、居住人口规模(P )、居住人均用地标准(N )之间关系如下:F=f(P ·N )
可依人口规模P 和人均用地标准N 间接预测未来居住用地规模。另外,用地指标法和数学模型法还能直接预测未来居住用地规模。居住用地规模常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综合预测,并对预测结果加以科学分析,选择其中通过对比分析认为较接近实际的一种预测结果作为基准,参考其他结果进行调整、修正,确定一种最佳结果作为最终用地规模预测结果加以运用。
(4)居住用地的平衡
居住用地在生活居住用地中所占比重有很大影响,所占的比重越大就有可能紧缩城镇用地,缩短工程管线,降低建设投资。因此,一般整个生活居住用地的比重以不低于40%为宜。
5. 怎样进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
【答案】进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有以下几个步骤。
(1)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