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819土地利用规划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土地利用规划中公众参与方式都有哪些?
【答案】土地利用规划中公众参与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1)无公众参与形式
长期以来,我国的土地规划仅仅是由土地规划部门根据各部门的用地需求,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计划,采取指标分解的方法确定规划目标,机械地沿袭计划经济下的模式,过于教条而针对性差。
(2)传统式公众参与形式
传统的公众参与规划编制,在规划草案确定后,增加了公众咨询这个步骤,而达到最后的方案。虽然在草案确定后,增加了公众咨询步骤,对涉及的不同单位征询其对草案的意见,协调不同单位的用地矛盾,特别注重了对环保部门的意见,对于促进土地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
(3)半公开式公众参与形式
半公开式公众参与规划编制过程,相比传统的公众参与过程,在规划制定与草案形成之间增加了公众参与协商这一程序。这个过程中的公众覆盖面有了扩展,通过选择相应层次的公众参与规划草案的形成,有利于增加规划草案的科学性。
(4)公开式公众参与形式
公开式公众参与规划编制的程序有了实质性的变化。土地规划编制部门的职能发生了变化,不需要它们制定规划,而是起一个沟通协调的作用,将相关公众组织到一起确定规划的目标。
2. 如何预测农业用地需求量?
【答案】农业用地需求量预测主要包括耕地、同地、林地、牧草地、水产养殖地等的需求量预测。具体预测过程如下:
(1)耕地需求量预测
首先确定各类农产品的数量,然后对规划期末各类农产品的耕地单产进行预测,由各类农产品的需求量和各类农产品的耕地单产即可得到耕地的需求量。
①农产品需求量预测。具体步骤为:
a. 人均食物消费水平的预测。根据当地自然、经济状况和消费的现状水平以及经济发展的速
度,并参考省、国内高收入地区、高收入户和国外人均国民收入1000美元时的消费结构,预测本地区若十年后的消费水平。根据人均食物消费水平和城乡人口数(人口预测结果)即可求出预测区域内各类食物消费总量。
b. 各类食物商品量预测。食物商品量有调入和调出两种,具体预测可以从计划内和计划外两个方面来分析。
c. 农产品需求量预测。根据各类食物消费总量和调入、调出量以及其他需要,首先对食物产品数量按直接消费、间接消费、其他消费分别预测,然后再根据农产品的转化率计算农产品数量。
②耕地生产力预测。常用的耕地生产力预测方法有因素分析法、自然增长法、回归分析法。 ③耕地需求量预测。根据某种作物农畜产品需求量和耕地产出,可以用公式,求得预测期末的耕地面积。
(2)园地需求量预测
通过调查,首先确定规划区域内目标年人均各类果品、茶叶的消费量,在乘以目标年人口总数,可以得到规划区域内人口的需求量; 根据与区域外果品、茶叶市场的经济联系来确定向本地区调人或从本地区调出的商品量,从而求得本地区内需要自产的果品和茶叶数量。其次,根据各类果园、茶园树种茶种的生物特性、树龄、经营管理水平等因素来预测目标年果品和茶叶的单产。最后依据果品和茶叶的需求量及一者的单产量推算各类园地的用地面积。
(3)林地需求量预测
林地需求量预测主要考虑社会经济和保护生态平衡及人民生活对林业生产的要求。林地需求量预测主要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用材林用地预测、防护林用地预测、薪炭林用地预测。
(4)牧草地需求量预测
牧草地需求量预测要首先预测各类畜产品的需求量和对役畜的需求量。畜产品主要是指肉、蛋、奶、皮、毛等。对各类畜产品的需求量预测,要从两个方面分析:其一,规划区域内需求量; 其二,从规划区域内向外的调出量和从区域外的调入量。
(5)渔业用地需求量预测
渔业用地需求量预测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考虑:预测水产品的需求量、计算水产品需求量、计算单位面积养殖的水产品、计算渔业用地面积。
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哪此特点?
【答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性。综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从规划的对象上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针对规划区域内的全部土地资源,而不是某一类土地或某一局部土地。
②从规划内容上看,总体规划要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整理、复垦和保护,同时结合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进行统筹安排、全面考虑。综合各部门对土地的需求,调整用地结构和布局。
③从规划的目标上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强调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同时正确
处理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最终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发展。
④从规划的协调范围看,它平衡协调国民经济各部门用地关系,而不是某一部门内的用地关系。
(2)控制性。下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依据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建设用地总量小得超过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
(3)权威性。各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这确定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权威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组成部分,一经政府审议批准就具有法律效力。
(4)战略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宏观上是一种政策指南,是一种战略部署。其战略性表现在它所研究的问题具有战略意义。如城乡土地利用发展方向、发展规模和总体布局; 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土地供求平衡问题; 土地利用结构与用地布局的调整问题; 土地利用方式的重大变化等战略问题。
(5)长期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组成部分,其规划期限应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适应,它必须对与土地利用有关的重要经济活动的长期变化趋势做出预测,进而制定长远的土地利用规划。
4. 在公路选线时,平原、微丘陵地区的选线特点是什么?
【答案】(1)平原地区的选线特点
①平原地区地形对路线的约束限制不大,路线平,纵,横三方面的线形很容易达到较高的技术指标,路线布设时,主要考虑如何绕避地物障碍等。其路线特征是:平面线形顺直,以直线为主体线形,弯道转角较小,平曲线半径较大; 在纵断面上,坡度平缓,以矮路堤为主。
②修建公路时占地是难以避免的,解决好路线与农田规划,农业灌溉水利设施的关系,是平原区选线时的关键问题。布设路线时,要注意既不片面要求路线顺直而占用大面积的良田; 也小片面要求少占耕地而降低线形标准,甚至恶化行车条件。再者,应解决好路线与农田水利设施的关系。使路线的布置尽可能地与农业灌溉系统相配合,少占良田,不占高产田。除较高等级的公路外,一般不要破坏灌溉系统,布线要注意尽量与干渠相平行,减少路线与渠道的相交次数,最好把路线布置在渠道的上方非灌溉区一侧或者是渠道的尾部。
③注意利用老路,并与铁路,航道及己有公路运输相配合。在平原区路线布设时,若有老路与新布路线相距较近,而且走向一致时,在条件许可时,应尽量地将其改造后加以利用,以减少耕地的占用和提高路基的稳定性。
(2)微丘陵地区的选线特点
①局部方案多。由于丘陵区的山岗,谷地较多路线走向的灵活性大,可行的布线方案一般比较多,一条路线的最终确定往往需要经过多方一案的比较。
②需要路线平,纵,横二方面相互协调,密切配合。由于丘陵区地形的迂回曲折和频繁起伏,平,纵,横二方面相互之间的约束和影响较大,若三者组合合理,可以提高线形技术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