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社会学系654社会学理论之社会学教程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试分析论述社会学研究中的后实证主义思潮。
【答案】实证主义思潮主要集中于其对实证主义的扬弃、思潮的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研究。
(1)对实证主义的扬弃。实证主义是一种立足于感觉经验的研究准则。它主要反对形而上学,重视经验和感性资料在社会认识中的重要作用,方法论上格守经验主义,强调价值中立性。后实证主义是实证主义在经受众多批评后的修正的总称,承认研究者不能“证实”一个理论或其他因果命题,但是可以通过消除其他解释来增强这一理论。
(2)后实证主义承认在社会学研究中应该包含理论指导以及过程中的主观因素。在资料搜集中也可以加入被调查者的主观感受和观点。严格的自然科学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社会科学,所以发展出来了准实验研究。
(3)后实证主义的社会学研究思潮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柯林斯、布东和亚历山大。
2. 社会行为是如何受到制约的?
【答案】社会行为会受到制约,社会通过组织控制手段、制度控制手段和文化控制手段对社会行为形成制约。
(1)组织控制手段。现代社会发达的分工体系,将社会个体置于各种社会有机联系之中,人们占据一定的社会地位,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与义务,分属于小同的社会组织。组织控制的具体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组织权威,另一种是组织规章。
(2)制度控制手段。“制度”是指具有普遍意义的、比较稳定的、有一定强制性的正式的社会规范体系。
(3)文化控制手段。文化中有一些人类共同遵从的准则和标准,这些准则和标准就是文化控制手段。文化控制手段有两个主要特征:
a. 非刚性:
b. 广泛性。
3. 简析文化的社会整合和社会导向功能。
【答案】(1)文化的社会整合功能包括价值整合、规范整合、结构整合。
①价值整合是文化整合功能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功能。
a.. 因为只有价值观的一致,才能有结构和行为的一致。
b. 在一个群体或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价值观是有差别的,但是经过文化的熏陶,就会在社会生活的基本方面形成一致的价值观。例如被社会文化肯定的事物和行为,必然是这个社会的成员所认同、所追求的; 反之则是他们所鄙弃的。
c. 价值观的一致是其他一切社会活动一致的基础,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根源。
②规范整合是将社会规范内化为人们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规范本来是价值观的外化、普遍化和标准化,就像国家颁布的法律一样,它反映着国民的意志(即价值观),但是要想使每个人都自觉遵守,还必须进行普法教育,这普法教育就是使法律规范内化为人们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的过程。
③结构整合
a. 社会是一个多元结构,无论是产业还是人群的结构都是多元的,社会越发达,结构越复杂。社会结构的整合有赖于各部门和各阶层之间互相依赖和功能上的互补,但是也有矛盾和对抗。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和对抗,在通常情况下是依靠共同文化的整合;
b. 文化的整合功能是一个民族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基础,社会学中功能学派强调文化的整合作用。一个民族由于享受一份共同的文化,不论他们是否居住在一起,也不论他们是否生活在共同的制度下,都会有民族的认同感,都会在心理上和行为上连接在一起,这是任何力量都不能分离的。
(2)文化的社会导向功能文化的整合功能维持民族团结和社会秩序,而导向功能则推动社会进步。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导向体系,它是指导社会向前发展的,如教育、科研和组织管理等就是社会导向体系。在当代中国,发挥文化导向功能,就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持抵制腐朽文化。文化的导向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提供知识社会进步是人的进步,是人的知识、技能和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没有新的知识和技能,没有观念的更新和人道德品质的提高,社会是不可能进步的。而新的知识技能,新的思想观念,是在社会实践和教育与科学研究中学习得来的,而实践、教育和科研都是文化,所以文化在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中起着引导推动作用。
②积累成果社会是一份文化遗产,这份遗产是逐步积累起来的,而这种积累是依靠文化来实现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制度的创新本身既是文化活动,又必须由文化把它记录下来。人们对历史的了解,对前人创造的成果的继承发扬都必须通过文化来实现。当然,文化的导向若违背了社会发展的潮流,则会阻碍社会进步。
4. 联系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进程阐述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答案】(1)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进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①改革开放的起步时期,即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到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召开之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开放总方针之后:
a. 农村改革先行一步;
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进入试点。农村改革的巨大成功,推动了城市的改革试点工作;
c. 政治体制改革启动;
d. 创办经济特区。
②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时期,即从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到1992年1月邓小平南巡谈话之前。 a. 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
b. 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 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 文化领域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e. 对外开放前沿地带逐步形成,沿海发展战略开始实施,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大。
③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的新时期,即从1992年1月邓小平南巡谈话和10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大至今。就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特别是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极为重要的阐述。
(2)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由于种种历史条件的制约,中国迈向现代化的步伐大大晚于发达国家。中国的现代化具有自己的特征。
①曾经是帝国主义半殖民地的历史条件。中国曾经沦为帝国主义的半殖民地。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虽然为中国带来了一定的现代经济和文化因素,但更主要的是人为地破坏了中国的自然历史发展过程,不仅掠夺了大量财富,还给中国带来了无穷的经济、社会、政治、民族灾难。由于长期遭受列强的欺压和本国统治阶级的腐朽统治,中国在取得政治独立迈向现代化时,基本上都处于十分贫穷落后的状态之中。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早已形成,全球性社会也正在逐步形成。因此,中国在历史和现实的国际环境中,始终处于不利地位。不仅在世界经济关系和国际分下中处于不平等地位,而且在保持政治独立和稳定方面,也面临巨大困难。
②“迟发展效果”。山于中国社会历史传统和历史条件的制约,中国的现代化起步大大晚于那些先发展起来的工业化国家。正是由于起步较晚,又面临不同的制约条件,就形成了特殊的发展过程。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格申克龙将这些特殊性称之为“迟发展效果”。这些“迟发展效果”主要表现在:有目的、有计划、赶超型的现代化过程,以及异质文化或外来模式的引入与接受。
③“二元”社会结构的长期存在。“一元”社会结构,是指在整个社会结构体系里面,明显地同时并存着比较现代化的和相对非现代化的两种社会。在中国,“二元”社会结构不仅存在于经济方面,而且也渗透到社会政治、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
④政府在现代化过程中发挥强有力的支配和指导作用。一方面,政府是国家政治、经济独立的捍卫者、维护者,推动并且控制社会现代化过程。由于中国处在对自己不利的国际经济和政治环境,政府往往通过控制外资、扶植本国工业等措施,保护本国的经济独立和国家主权,谋求符合本国利益的发展。由于国情的限制,中国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现代化推动者和领导者,才能克服种种落后状态对现代化进程的抑制和反抗,控制住由于整个国家迅速变化所带来的种种紧张局面,协调各种社会冲突,推进现代化的进程,并使之不被任何力量中断。另一方面,国家(政府)往往成为“后发”国家现代化的组织者和计划制定者,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在这种有目的、有计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