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长江大学课程与教学论629心理学基础综合之实验心理学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红光为什么可以保护暗适应?

【答案】红光可以相当有效地刺激锥体细胞,因此,在红光条件下人们可以看清环境。但红光几乎不能刺激杆体细胞,相当于杆体细胞已经进入了暗适应状态。如果需要进入到黑暗的环境,只需要大约5分钟就可以完成暗适应曲线的最后一部分,使眼睛感受性达到最高的程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人们利用红光可以保护暗适应(水平)的原理,让飞行员等需要才民决进入暗适应状态的人员戴上特制的红色护目镜(可以透过620nm 以外的红光,而不让620nm 以下光线通过)在休息室等候,一旦需要,只要在黑暗中摘掉护目镜停留5min 即可。对于那些需要在黑暗处与亮处来回转移的人(如雷达观察者)来说,戴红眼镜也是为了保护暗适应。

2. 当我们接受多种视觉输入,选择性注意起什么作用? 对于被选择的和被拒绝的刺激结果又如何?

【答案】(1)当人们接受多种视觉输入时,选择性注意能够从众多的刺激中选择其中一些刺激,而忽略其他的刺激。这种选择性可以使人们通过控制感知觉、思维及行动活动的优先次序来影响人们的经验与行为。

(2)对于被选择的和被拒绝的刺激的结果,不同的理论有不同的观点。

①注意的早期理论,Broadbent 提出的过滤器模型认为,人们一次可以加工的信息是非常有限的。为了保护和适应这种有限的容量,一次只能对来自单一的通道的信息进行加工,这样被选择的刺激则被注意到了。而根据较显著的物理特性,来自其他不被注意的通道的信息会被过滤掉。Treisman 的衰减理论认为,不被注意的通道的信息并不是被完全过滤掉,而是被减弱。即被拒绝的刺激只是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所以,来自这些通道的信息尽管不易被提取使用,但也有可能会进入到高级的加工过程。

②晚期选择理论,J.R.Deutseh 和D.Deutsc 却认为过滤器或信息的减弱并不存在。相反,所有输入信息被加工并可供使用。信息的相关性部分地决定一个信息是否会被“注意”到。即被选择和被拒绝的刺激开始都进行了加工,只是在后期的选择反应中只有被选择的刺激被进一步加工作出了反应,而被拒绝的刺激则没有进行进一步的加工。

3. 影响β的因素是什么? 影响d' 的因素是什么?

【答案】(1)影响β的因素

①信号出现的概率。当信号出现的概率低时,被试不轻易回答说有信号,表明被试的判断标准高。当信号出现的概率高时,被试倾向于多说有信号,表明被试的判断标准低。即当信号不经常出现时,被试获得很强的感觉才说有信号; 而当信号频频发生时,被试获得轻微的感觉就说有信

号了。

②奖惩办法。在信号出现的概率保持恒定的情形下,奖惩办法导致被试不同的动机水平,最后影响判断标准。当奖惩办法是鼓励多说信号时β偏低; 当奖惩办法是鼓励少说信号时β偏高。

(2)影响d' 的因素

①信号本身的强度。当信号本身的强度比较大时,人们容易觉察到,d' 就高,反之,当强度比较弱时,则不易觉察到,d' 就低。

②被试的感受性。每个人对相同刺激的反应存在差异,有些人感受性高,而有些人感受性低,因此感受性的高低也影响了被试的辨别力。

4. 举例说明交互作用的概念。

【答案】(1)交互作用的概念

一项实验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当一个自变量的效果在另外一个自变量的每一水平上不一样时,我们就说存在着(自变量的)交互作用。

(2)交互作用的研究案例

①实验程序

在某大学校园的咖啡店里,当主试看到小桌子(只供2个人用)或是大桌子(只供4人用)旁边坐着一个学生时,就有礼貌地询问能不能坐下,得到允许坐下后,主试点来一份午饭。不久,主试离开桌子去买杯饮料。

这时,一位装束同咖啡店招待员一样的主试的同伙来到桌边,问这个学生,留在桌上的午饭是否是他(她)的,就在学生解释吃午饭的人很快就会回来以前,假招待员已经把午饭扫走,扔进垃圾桶内。

当主试回来时,看见午饭没有了,就试图向这个学生借钱冉买一份午饭。有时候,午饭不是由假招待员扫走,而是主试假装不小心弄掉在地上,然后向学生借钱。这样,这个实验的因变量就是,学生即被试愿意借多少钱给一位陌生人(主试)。

由上述实验情节可以想见,影响借钱数量的因素有两个。第一,学生所在桌子大小。第二,处理午饭的方式:午饭是被别人扫走还是自己弄掉的。

②实验结果

愿意借出较多的钱来帮助午饭被扫走的人只是坐在小桌子边上的学生; 坐在大桌子边上的人对午饭被扫走或是掉地一视同仁,都只愿意借出少量的钱。

③交互作用的体现

处理午饭方式这一自变量的效果在另一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上(桌子大或小)不一样。当午饭被扫走,桌子大小导致借钱数目不同。如果午饭掉地,桌子的大小就无关紧要。这就是自变量的交互作用。

5. 举例说明什么是过程效度? 什么是结果效度? 内部效度与外部效度的关系?

【答案】(1)过程效度

过程效度是基础研究的目标,关注的是表面结果背后的基本心理过程,通常是研究极为基本的心理过程以便概括为普遍规律。例如,基于空间的注意或基于物体的注意的实验范式,分别对“空间”或“物体”作了严格的、清晰的规定。

(2)结果效度

结果效度是应用研究的目标,关注的是行为变化本身。例如,在预防交通事故的研究中,事故频率是关注的焦点。在学前教育的研究中,词汇量与社交技巧是关注的焦点; 应用领域的研究者想要把在某一特定情景下获得的结果推广到更一般的场合。

(3)内部效度与外部效度的关系

结果效度与过程效度各有两个水平:内部水平与外部水平。内部水平指研究在某具体情景设置下的有效性,外部水平指超出该具体设置的概括化。

内部结果效度的评估始于统计显著性检验,达到统计显著性水平意味着特定设置下的研究结果是有效的,而不是随机产生的; 但外部结果效度的评估要求超越统计的推论,例如,当把动物实验的结果推广到人类时,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

内部过程效度与外部过程效度的评估都依赖超越统计的推论,这是因为过程效度本质上不是数据、事实本身,而在概念。

6. 怎样理解颜色编码是两阶段的过程?

【答案】视网膜锥体联系着视觉系统的三对对立的神经过程:蓝一黄过程,绿一红过程和白一黑过程(与光的强弱有关而与颜色无关),在视网膜以后的视觉通路上都存在着对立的神经过程,因此,颜色编码是一个两阶段的过程:

(1)第一阶段是S 、M 和L 锥体接受不同波长的光刺激,这可以理解为三色过程。

(2)第二阶段是神经细胞的两对对立过程对颜色进行编码,这可以理解为是四色过程。在视觉皮层区,人们也发现了颜色编码的兴奋一抑制过程。总之,红、绿、蓝三种颜色首先由视网膜锥体细胞进行加工,然后颜色信息在视神经通路的不同水平上以兴奋一抑制的对抗过程逐步得到编码。

7. 错误记忆和真实记忆有哪些区别与联系?

【答案】错误记忆是指错误地声明一个以前未呈现过的词或从未发生过的事曾经呈现或发生; 真实记忆是指正确地报告出曾经呈现过的词或发生的事。

(1)二者的区别

按照提取的准确性,可以将记忆划分为错误记忆和真实记忆。错误记忆是指错误地声明一个以前未呈现过的词或从未发生过的事曾经呈现或发生。而真实记忆则是指正确地报告出曾经呈现过的词或发生过的事。

(2)二者之间的联系

①实验程序的相似性。二者实验程序均为先学习,后回忆和再认。

②理论解释共通性。一些错误记忆的理论模型,如内隐激活反应假设和模糊痕迹理论,同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