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郑州大学教育系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实验心理学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试述注意与情绪的关系。可参考杨小冬,罗跃嘉《注意受情绪信总影响的实验范式》一文(心理科学进展2004, 12(6):833-841)或检索其他有关文献。

【答案】近二十年来心理学工作者就个体对情绪信息的知觉注意特点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取得了颇受注目的成果。以下围绕情绪Stroop 实验、点探测实验、线索提示实验、情绪条件反射实验以及快速序列视觉呈现实验等几个比较有影响的实验范式简述注意与情绪的关系。

(1)情绪Stroop 实验范式中,负性情绪信息对任务加工的显著干扰通常发生在有情绪障碍的被试组,而在正常被试组则比较鲜见。焦虑个体对负性情绪信息存在注意偏向,而且此偏向发生在前注意阶段。

(2)传统的视觉点探测实验任务通常用来测查注意资源的空间分配特点。研究发现:焦虑个体对威胁性刺激存在注意偏向在双听实验中,被试可能会进行注意的转移,快速地将注意资源分配给非注意耳。在与情绪信息有关的视觉点探测实验中,焦虑个体对负性情绪信息存在注意偏向,而且注意偏向发生在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此研究结果与情绪Stroop 掩蔽实验的结果一致。

(3)线索提示范式是基于Posnex 等人研究注意资源的空间分配特点的经典模式,研究证明手动反应时在无效提示条件下慢于有效提示条件,产生提示效应。因为在无效提示条件下,注意需要从提示位置脱离开并转移到靶刺激位置。此外,情绪线索的提示效应主要发生于特殊个体,还是具有普遍性,仍需要更多研究进一步证明。

(4)通过情绪条件反射实验来探查负性含义刺激对注意的影响。有效提示范式则表明了情绪信息对注意转移的影响。个体在识别出威胁性刺激后会快速转移注意。当靶刺激出现时,被试的注意已经不再集中在线索上,从而更快地注意到靶刺激,因此造成有效提示和无效提示反应时差异的消失。从生存适应的观点来看,个体对威胁性情绪刺激的注意在最初阶段是一种警觉反应,紧接着则是逃避反应。

(5)研究者主要基于快速序列视觉呈现中特有的“注意瞬脱”现象来研究注意和情绪的关系。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就进行了大量的应用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快速序列视觉呈现任务表明个体在注意资源有限时仍对情绪信息比较敏感。

2. 为什么对感觉及其刺激必须加以区分?

【答案】感觉和感觉刺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感觉是人的主观感受,而刺激属于物理因素。感觉总是由刺激引起,刺激的存在以及它的变化是感觉产生和发生变化的重要条件。但是,感觉与其刺激并不总是一致,因此要加以区分。具体原因主要包括:

(1)在人们生活的内外环境里,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刺激,有些刺激对人们的感官是不适宜的。

它们超出个体感受的限度,因而不能引起人们的感觉。

(2)对于适宜的刺激,也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引起感觉。人们感觉不到落在皮肤上的尘埃,听不到远处手表的滴答声,这是因为它的刺激强度不够大。要想引起感觉,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量。

(3)对于中等强度的刺激,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将感觉与刺激的关系表述为:

中,I 是原先的强度(或称标准强度),

出:其是刚能够引起“较强”感觉的刺激强度增量,K 为常数,不同感觉道的K 值是不同的。德国物理学家费希纳在韦伯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积分运算得其中S 为感觉,i 为刺激强度,K 、C 为常数,即感觉的大小和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

3. 后期认知加上的眼动指标有哪些?

【答案】后期认知加工的眼动指标有:

(1)离开目标后的首次注视时间

①离开目标后的首次注视时间指注视点离开当前兴趣区后的首次注视时间。

②该指标反映的是词汇加工的后期阶段特征。

(2)第二遍阅读时间

①第二遍阅读时间指对某兴趣区第一遍阅读之后注视点再次回到该兴趣区的所有注视点的持续时间之和,又被称为“回看注视时间”。

②该指标通常被看做是反映信息加工后期阶段的指标。

(3)回视路径阅读时间

①回视路径阅读时间指从某个兴趣区的第一次注视开始,到注视点落到该兴趣区右侧的区域为比(不包括这一注视点),之间所有的注视点的持续时间的总和。

②该指标不仅可以反映词汇通达的加工过程,而且还能反映后期句子整合的加工过程。 (4)选择性回视路径阅读时间

①选择性回视路径阅读时间指从某个兴趣区的第一次注视开始,到注视点落到该兴趣区右侧的区域为止(不包括这一注视点),之问所有落在该兴趣区的注视点的持续时间之和。

②该指标不仅能反映早期与词汇通达有关的认知加工效应,而且能反映后期与句子整合有关的认知加工效应。

(5)重读时间

①重读时间指对某兴趣区的回视路径阅读时间减去第一遍阅读时间后的持续时间。

②这一指标主要反映被试在目标区遇到困难后的冉分析过程。

4. 举例说明交互作用的概念。

【答案】(1)交互作用的概念

一项实验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当一个自变量的效果在另外一个自变量的每一水平上不一样时,我们就说存在着(自变量的)交互作用。

(2)交互作用的研究案例

①实验程序

在某大学校园的咖啡店里,当主试看到小桌子(只供2个人用)或是大桌子(只供4人用)旁边坐着一个学生时,就有礼貌地询问能不能坐下,得到允许坐下后,主试点来一份午饭。不久,主试离开桌子去买杯饮料。

这时,一位装束同咖啡店招待员一样的主试的同伙来到桌边,问这个学生,留在桌上的午饭是否是他(她)的,就在学生解释吃午饭的人很快就会回来以前,假招待员已经把午饭扫走,扔进垃圾桶内。

当主试回来时,看见午饭没有了,就试图向这个学生借钱冉买一份午饭。有时候,午饭不是由假招待员扫走,而是主试假装不小心弄掉在地上,然后向学生借钱。这样,这个实验的因变量就是,学生即被试愿意借多少钱给一位陌生人(主试)。

由上述实验情节可以想见,影响借钱数量的因素有两个。第一,学生所在桌子大小。第二,处理午饭的方式:午饭是被别人扫走还是自己弄掉的。

②实验结果

愿意借出较多的钱来帮助午饭被扫走的人只是坐在小桌子边上的学生; 坐在大桌子边上的人对午饭被扫走或是掉地一视同仁,都只愿意借出少量的钱。

③交互作用的体现

处理午饭方式这一自变量的效果在另一自变量的不同水平上(桌子大或小)不一样。当午饭被扫走,桌子大小导致借钱数目不同。如果午饭掉地,桌子的大小就无关紧要。这就是自变量的交互作用。

5. 某研究者假设:海马与复杂思维加工有关,与简单思维加工无关。该研究者随机选出20只自鼠平均分成两组,切除它们的海马,让第一组学习简单迷宫,第二组学习复杂迷宫。第一组经过10次学习就出现完全正确的情况,第二组在学习30次后才出现完全正确的情况。研究者据此认为最初的假设成立。请找出该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完善原有的实验设计。

【答案】(1)该设计中存在问题。任何自鼠学习复杂迷宫所需要的次数都要比学习简单迷宫多,实验结果可能是与是否切除海马无关,用不切除海马的自鼠为被试可能会得到相同的结果。原设计使用了两个独立变量任务难度和有、无海马,但只改变了其中一个独立变量,只说明了任务难度对学习影响。要研究海马对思维加工的影响,应将海马体情况作为自变量,包括海马体完好和切除两个水平。

(2)完善的方案。加入海马完整的白鼠作为控制组,成为2×2实验设计:一个因素是海马情况,包括完好和切除两个水平,另一因素是迷宫的难度,包括简单和复杂两个水平。如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