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华南师范大学00505学前教育学综合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有准备的环境
【答案】由玛利亚·蒙台梭利提出。有准备的环境包括物理环境与心理环境,需要有准备的教师为幼儿提供“有准备的材料”。其中,有准备的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具有良好教育教学能力; 有准备的材料则是教师精心准备的,将教育内容都“物化”为符合儿童特点、儿童自主活动的操作材料。她还认为,教育的成功与否“在于以一切外在的对象与内部的需求相适应,并以最完整的方法尊重”。
2. 中期目标
【答案】中期目标是指幼儿园小、中、大等各年龄班的教育目标,也就是在总的幼儿园教育目标的指导下,对不同年龄班的幼儿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在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层次中,中期目标处于幼儿园教育目标和近期目标之间。教育总目标要通过中期目标、近期目标和活动目标才能落实到幼儿身上。目标越小,越具体,目标的实现也就越容易。上述几个层次的目标由抽象到具体构成了幼儿园教育目标体系,通过上述层次的转化,使宏观的教育目标真正成为可操作的活动目标,从而促进幼几个体的发展,最终实现教育目的。
二、简答题
3. 社区学前教育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案】社区学前教育是发展我国学前教育的有效形式,它既可为学前儿童提供更多的受教育场所。更可为偏远地区、交通不便地区的众多儿童提供学前教育的机会。社区学前教育有着它天然的优势和特点:
(1)整体性
社区学前教育就是要将教育与社会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形成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整体格局,提倡社区成员“在社区中学,与社区共学,为社区而学代
(2)区域性
社区学前教育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进行的,因此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当然,区域可大可小,都可以自成体系地开展社区教育。
(3)全面性
社区学前教育在对社区儿童提供保育和教育的同时也对社区成员进行新知识和新能力的培养,是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大教育。
(4)平等性
社区学前教育能使社区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社区教育主要致力于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消除对不利人群的不平等,提倡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性别的人群之间相互理解、容纳和融合,反对种族歧视,反对歧视残疾人,从而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和谐、平等。
(5)有效性
社区学前教育它有助于解决中央对地方的教育管理权统得过死的问题,又能养成民众对教育价值的一种共识,调动地方和民众办教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 现代学前教育的主要特点
【答案】(1)非义务性:义务教育从小学开始,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
(2)基础性、启蒙性:学前教育为幼儿以后的教育奠基,学前教育不仅是个人发展的开端,而且是教育链条的起点。学前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都以启蒙为衡量标准。
(3)保教结合:幼儿保教内容是指托幼机构所进行的保育和教育活动内容的总和。幼儿保教内容一般是相对于幼儿保教活动的目标、形式、途径、方法和进程而言的。幼儿园强调保教结合,在幼儿园的整个保教内容中仍占有相当多的分量。
(4)活动(游戏)性:幼儿是自己学习的主人。幼儿园应该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我国的幼教法中强调把游戏作为教育手段,明确提出了“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的原则。游戏及幼儿的其他活动成为了幼儿园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原则之一。这样,幼儿既有游戏体验,又有学习收获。游戏中的学习,使幼儿的学习活动犹如游戏般快乐。
(5)多元文化性:文化的多元性己经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主题之一,自然也成为早期教育最为重要的背景之一。在多元文化教育上,我们主要通过民族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让幼儿们感受丰富性,培养民族文化尊严。文化的融合是历史发展的潮流,在幼儿园立足本土文化的同时,实行多元文化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适应多元文化的未来人才必须从娃娃做起。
(6)全纳式教育:全纳式教育以一种全新的观念看待每一个人的能力和价值。它着眼于人的长处,即扬长避短。认为每个人都是可学习的,而每个人在学习上都需帮助。能够关注特殊儿童回归主流,实施全纳式教育在幼儿教育中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保证每一个幼儿的教育公平。
5. 《幼儿园工作规程》当中规定了我国幼儿园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答案】《幼儿园工作规程》当中规定了我国幼儿园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是:
(1)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2)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
(3)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4)培养幼儿初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三、论述题
6. 请总结分析一下影响儿童发展的有关因素。
【答案】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
(1)先天的遗传素质
儿童通过遗传获得人的生理解剖结构及特点,如五官、皮肤、体型,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结构和机能的特点等。遗传素质为儿童身心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儿童发展要以从遗传获得的生理结构为其基本前提。遗传素质的差异性是导致儿童身心发展差异性的物质性基础。儿童在智力、才能、个性等都是有个别差异的,这些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来自遗传素质的影响。但是遗传素质并不能单一决定儿童的发展,儿童具有的遗传素质只有经与社会环境和教育相互作用才能实现其对儿童发展的影响。遗传素质在后天条件的深刻影响下,也是会发生变化的。
(2)后天的环境条件
一切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不能离开一定的时空条件,即环境。人和其他生物还不同,人所处的环境则包括社会环境和经过人改造的自然环境。另外,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和品质也是在与人们的交往以及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和形成的。环境对学前儿童的发展,比其他年龄阶段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3)教育
与遗传、环境比较起来,教育在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因为教育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采用特定的内容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引导儿童进行各种活动的过程。通过教育可以发扬优良的遗传素质,使遗传所提供的某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并影响和改造不良的遗传素质。托儿所、幼儿园向学前儿童进行有目的、有系统的教育,并取得家庭的密切配合,积极地影响儿童,从而为儿童终身发展提供良好的开端。
7. 试述造成幼儿园与小学不衔接的原因。
【答案】造成幼儿园与小学不衔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学前阶段与小学阶段的不同教育特点
①主导活动方面。学前阶段的主导活动是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游戏,以幼儿动手操作的多种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幼儿在玩中学,教师指导方法比较直观、灵活、多样,没有家庭作业及考试制度:小学阶段的主导活动是各种学科文化知识的学习,以上课为主要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相对固定、单一,有一定的家庭作业及必要的考试制度,学习成为一种必须完成的任务。
②作息制度及生活管理。学前阶段的生活节奏是宽松的,一日生活中游戏活动时间较多,生活管理不带强制性,没有出勤要求; 教师对幼儿在生活上的照顾比较周到和细致。小学阶段的生活节奏快速、紧张,作息制度非常严格。每天上课时间较长,纪律及行为规范带有强制性。教师对儿童在生活上的照料明显减少。生活主要靠儿童自理。
③师生关系。学前阶段教师与幼几个别接触机会多,时间长,涉及面广,关系密切、具体; 小学阶段师生接触主要是在课堂上,个别接触少,涉及面较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