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904发展心理学[专业硕士]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答案】(1)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①遗传因素。主要是指生理因素,它包括儿童的先天素质和后天的生理发展。先天素质主要指那些与生俱来的,在机体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解剖生理特征,这些特征通过遗传而获得。儿童的先天素质是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随着儿童生理(特别是神经系统)上的不断生长、发育,逐渐成熟,其心理日益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发展。遗传因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是必要的物质前提和基础。

②环境因素。主要是指社会环境和教育因素。社会环境主要是指社会生产方式及由此决定的国家政治、经济、思想、教育等,此外,还有家庭、邻里、亲友等。这些因素在一定意义上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方向和个别差异。在环境因素中,教育又具有特殊的作用。教育作为一种决定性的条件制约着认知发展的过程和方向。科学的教育能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没有适当的教育措施就无法指导儿童的认知发展。

(2)遗传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现代研究者已开始深入地研究遗传和环境之间的动态关系,最典型的有以下几种:

①皮亚杰的儿童发展观。他的相互作用论认为,两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非是各占若干比例或简单相加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交织、相互渗透和影响的关系。而且这种理论认识到两种因素的动态的历史的相互影响,即有机体当前的行为不仅受当前环境及遗传物质的影响,而且可能受其遗传基因和过去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的影响。

,是在环境②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他认为心理的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

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③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他承认先天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遗传因素和生理成熟都是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而环境与教育则将这种可能性变成为现实性,决定着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内容。环境和教育不是机械地决定心理的发展,而是通过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而起作用。这个内部矛盾是主体在实践中,通过主客体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新需要与原有水平的矛盾,是心理发展的动力。

2. 试述问题解决的策略,并举例说明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答案】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问题解决是思维活动的方式之一。

(1)采用什么样的策略解决问题,是影响问题解决效率的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因素。好的策略,有利于问题的解决。问题解决的策略主要分为两类:算法策略和启发式策略。

①算法是在解决问题时的一套规则,能够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算子或途径,直到选择到有效方法解决问题。

采用算法策略的优点是它能够保证问题的解决,但是采用这种策略在解决某些问题时需要大量的尝试,因此费时费力,而且当问题复杂、问题空间很大时,人们很难依靠这种策略来解决问题。另外,有些问题也许没有现成的算法或尚未发现其算法,对这种问题算法策略将是无效的。

②启发式是个体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在问题空间内采取较少认知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常用的启发策略主要有:手段一目的分析策略、逆向搜索策略、爬山法。

a. 手段一目的分析策略。就是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

b. 逆向搜索策略。就是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直至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或方法。 c. 爬山法。是类似于手段一目的分析法的一种解题策略。它是采用一定的方法逐步降低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距离,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与手段一目的分析的区别是,手段一目的分析包括这样一种情况,即有时人们为了达到目的,不得不暂时扩大目标状态与初始状态的差异,以便最终达到目标。

(2)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主要有:知识表征的方式、功能固着、定势、原型启发、动机与情绪状态、人格特征。

①知识表征的方式

知识表征的方式即个人面临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越大,问题解决就越困难。

比如,皮亚杰最初进行的“三山实验”表明前运算阶段的幼儿无法完成任务,从而得出结论,前运算阶段的幼儿的思维具有自我中心性的特点;而后续的研宄表明,使用幼儿较熟悉的情境,重新进行任务时大部分幼儿能完成“三山实验”。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结论,正是知识表征对问题解决的影响的表现。

再比如,沃森进行的卡片选择任务,当使用抽象的字母与数字为材料时,大多数被试无法完成任务,而采用被试相对熟悉的饮酒与年龄作为材料时,许多被试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有些心理学家将顿悟说与试误说的争论也视为知识表征的不同对问题解决的影响。当被试无法对所处的问题情境有一个整体、全面的了解时往往使用试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当被试能够对所处的问题情境有一个清晰、全面的整体了解时,则倾向于采用顿悟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②功能固着

功能固着是指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们能否改变事物固有的功能以适应新的问题情景的需要,常常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功能固着的影响下,人们不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因而直接影响到人们灵活地解决问题。

比如,在邓克尔(Dimcker ,也译为杜克)进行的盒子实验中,功能固着(盒子作为容器)条件下成功解决问题的被试人数大大减少了。

③定势

定势(set )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它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当问题解决需要的操作与先前的心理操作相似或相同时,定势有利于问题解决,而当问题解决需要的操作与先前的心理操作不同甚至相反时,定势不利于问题解决。

比如,陆钦斯水壶实验表明,当被试受到定势的影响时,会忽视一些问题的简便算法,而采用先前习得的相对繁琐的方法。这类现象在学生解数学问题时也经常出现,学生往往拘泥于一定的步骤或方法,从而忽视一些有创造性的、简便的算法。

④原型启发

原型是指对解决问题能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原型启发是指原型对问题解决的易化作用。原型之所以具有启发作用,主要因为原型与所要解决的问题有某些共同点,通过联想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大自然是奇妙的,人类的许多精巧发明的灵感都可以在大自然中找到原型。比如,鲁班由于被叶子划破了手臂而获得了启发,发明了锯。声纳发明的灵感来自蝙蝠使用声音定位等。

⑤动机与情绪状态

a. 人的动机可影响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无疑也会影响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耶基斯一多得森定律表明,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有利于问题解决,过高或过低的动机水平都不利于问题解决。最佳的动机水平,随着问题难度的提高,逐渐降低。

b. 情绪对问题解决有一定的影响,紧张、惶恐、烦躁、压抑等消极的情绪会阻碍问题的解决,而乐观、平静、积极的情绪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如学生考试时,由于情绪过分紧张,会使其思路阻塞,有时甚至面对容易的问题而束手无策。如果学生能以积极的情绪迎接考试,就将有利于思考,打开思路,使问题得以解决。

⑥人格特征

个体的人格差异也会影响问题解决的效率。理想远大、意志坚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等优良的人格品质都会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而缺乏理想、意志薄弱、骄傲懒惰等消极的人格特点则会妨碍问题的解决。

3. 皮亚杰说“青年期的情感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冲动,虽然往往为人们所描述,但是他们总是没有理解到这些冲动是由思维形式的变化所决定的。”试述前青年期(11、12岁〜14、15岁,也叫少年期)的思维形式发生了哪些变化?它对心理发展,特别是情感和社会性发展有什么影响?

【答案】青年前期是从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的过渡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转变期。该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半幼稚和半成熟、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冲动性等各种矛盾互相交错。

(1)青年前期个体思维形式发生的变化

①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显。思维的创造性是指个体在问题情境面前,采取新颖、独特的对策去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品质。青少年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他们兴趣广泛、思想活跃、敏感、少保守性,常有丰富奇特的幻想,喜欢别出心裁和标新立异,在许多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这与他们求异思维的迅速发展有关;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在思维活动中能严格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