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904发展心理学[专业硕士]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观察学习? 它的过程是怎样的?

【答案】(1)观察学习的定义

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指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它不同于刺激反应学习:刺激反应学习是通过学习者的直接反应给予直接强化而完成的学习;而观察学习的学习者则可以不必直接做出反应或体验强化,只是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中的行为及其接受到的强化就能完成学习。

(2)观察学习的过程

①注意过程:对榜样的知觉。注意过程决定了学习者在大量的示范事件面前观察什么、知觉什么、选取什么。它调节着观察者对示范活动的探索和知觉。

②保持过程:示范信息的储存。保持过程使示范者把示范经验转换成表象或言语符号保持在记忆中,形成示范活动的内部形象,这些记忆代码在日后便能指导操作。高度发展的符号化能力,使人们可由观察学会大量的行为。

③动作复现过程:记忆向行为的转变。这一过程是把以符号形式编码的示范信息转化成适当行为的过程。这是一种由内到外、由概念到行为的过程,这一过程以内部形象为指导,把原有的行为成分组合成新的反应模式。班杜拉认为观察者只有不断地进行悉心的练习,在信息反馈的基础上,对自身的行为操作状态与示范行为加以对

照,经过自我矫正和调整,才能形成熟练的运动机能,做出与示范行为同样正确的反应。 ④动机过程:从观察到行为。这一过程决定了哪一种经由观察而习得的行为得以表现。班杜拉认为当获得的行为没有实用价值或要冒遭受惩罚的危险时,学习与操作之间更易不相一致。只有出现了积极的诱因时,处于压制状态下的观察学习才快速地转化为行动,即操作是在足够的动机和激励作用下才出现的。

2.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对其小学入学适应有何特殊意义?

【答案】社会性是个体的内容与结果,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获得的情感、性格等心理特征,同时社会性又是人在社会中处理人际关系时表现出的心理特征。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对其小学入学适应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使幼儿对自我有了初步的认识,形成了初步的自我定位,对自我的形

象有了一定的认识,有利于他们适应集体生活,学习社会生活规则。

(2)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使他们懂得基本生活规范,道德认知也逐步发展,这使得他们在入小学后能有能力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更好地适应新的学习生活。

(3)当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幼儿能建立起性别认同,表现出对男、女生交往的不同倾向,这也能够帮助他们很好地适应新的集体生活。

(4)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使他们能更好的处理自己与老师、同伴的关系,学会基本的社会生存技能。

(5)幼儿期社会性发展好坏,对其入学以后的学习、交往影响很大。如研宄表明:早期的同伴关系不良将导致以后入学适应困难。同伴关系不良的儿童在入学后比其他儿童更易出现退学或逃学、孤僻、退缩、冷漠、压抑等心理问题。

3. 简述时间知觉及其影响因素。

【答案】我们知觉到客观事物和事件的连续性和顺序性,就是时间知觉。包括四种形式:对时间的分辨、对时间的确认、对持续时间的估量、对时间的预测。

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如下:

(1)感觉通道的性质:在判断时间的精确性方面,听觉最好,触觉次之,视觉较差。

—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2)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越多,性质越复杂,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短,而事件的数量少,性质简单,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得较长。在回忆往事时,情况相反。

(3)人的兴趣和情绪: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觉得时间过的快,出现对时间的估计不足。相反,对厌恶的事情,会觉得时间过的慢,出现时间的高估。在期待某种事物时,会觉得时间过得很慢;相反,对不愿出现的事物,会觉得时间过的快。

4. 什么是短时记忆?影响短时记忆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短时记忆对信息的保持时间大约为一分钟左右,短时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

短时记忆编码的效果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因素:

(1)觉醒状态

觉醒状态即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它直接影响到记忆编码的效果。

(2)组块

短时记忆的突出特点是其容量的有限性。短时记忆的容量为

量和效率。

(3)加工深度

认知加工深度也是影响短时记忆编码的因素。语义的加工效果要好。

5. 某学生研究了不同类型的照片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下面是该研究的实验方法部分。

利用组块可以提高记忆的容

依据材料回答:

(1)该“方法”中有几处明显的问题,请至少指出其中4处并加以完善。

(2)说明如何通过偏好判断任务检验是否产生内隐记忆。

【答案】2. 方法

2.1被试

某校心理学专业二年级A 班全体同学60名。其视力或矫正

视力正常。

2.2实验仪器与材料

2.2.1实验仪器

某品牌计算机。

2.2.2实验材料

本实验以32对分别表达四种情绪(喜、怒、哀、惧) 的面部照片为材料,其中16对为彩色照片,16对为黑白照片。

2.3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为2(图片类型:彩色照片、黑白照片) (注意对象:目标照片和非目标照片) (任务类型:再认任务和偏好判断任务) 的被试间设计。

2.4实验程序

实验分为学习和测试两个阶段。

学习阶段,随机在计算机屏幕的不同部位呈现16对照片,其中8对为彩色照片,8对为黑白照片。每对照片中有一张为目标照片(以红色边框为标记)和一张非目标照片。目标照片以随机方式一半在计算机的左半部呈现,一半在右半部呈现。所有被试均观察目标照片,并要求正确报告出照片所表达的情绪。每对照片呈现时间为2秒,然后消失,并要求被试尽快判断所表达的情绪,直到16对照片呈现完毕。

被试休息5分钟后,进入测试阶段。测验时呈现16张照片,其中一半是学习过的照片,另一半是新照片。所有新照片呈现完毕后,再呈现学习过的照片,直到16张照片呈现完毕。所有被试先进行再认任务,然后进行偏好判断任务。

(1)错误和完善方法如下:

错误①:抽样方法不正确,应采取随机抽样或其他科学的抽样方法。

错误②:没有对被试的颜色视觉是否正常进行测定并说明,应加以测定并说明。

错误③:被试问设计,

应为被试内实验设计。

错误④:在计算机屏幕的不同部位呈现材料,应在计算机屏幕的某一固定部位呈现材料,同时平衡目标和非目标照片的位置效应。

错误⑤:所有新照片呈现完后再呈现旧照片,新旧照片应按随机顺序(或其他可抵消顺序误差和空间误差的方式)呈现。

(2)内隐记忆,指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条件下,个体的过去经验对当前任务自动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