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信息加工理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的实验研究

关键词:信息加工理论,编码,生物教学,实验研究

  摘要

随着新一轮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开展,高中阶段的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获取知识并获得终身的发展创造条件。通过接受高中教育,学生要具备灵活处理各种信息、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并创造性地进行工作的能力,要善于采用不同的途径来获得结果,在学习中更多地应用科学的思维和工作方法。目前,高中生物教育面对“应试教育”,仍然存在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授之于鱼”而非“授之于渔”,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为此,教育研究者用信息加工理论,把人看作是信息加工的机制,在分析学生学习的内部活动过程后,建立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学习模式,并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很深刻的启示。 信息加工理论提出: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即学习者对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认知加工的过程,并具体描述了典型的信息加工模式。认为学习可以区别出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者头脑中的内部活动,与此相应,把学习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1、动机阶段;2、了解阶段;3、获得阶段;4、保持阶段;5、回忆阶段;6、概括阶段;7、操作阶段;8、反馈阶段。本文将信息加工理论与教学原则、教育观、教育策略及高中生物教学联系起来,以信息加工理论作为理论指导,分析学习过程的八个阶段后,在教学目标上、教学内容上、教学组织上、教学评价上建立新的生物教学模式。根据生物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分别在生物形态结构、生物学概念、原理及规律教学方面,综合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并在发展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方面进行实验研究和证实。 课题研究对象是以西安市第六中学高三年级两个生物成绩相当的平行班。实验的教学内容为:一、《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生物》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室,2003年6月]教材:第三章 生物的新陈代谢、第四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五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选修)生物》全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二版]教材:第一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及营养和免疫、第二章 光合作用和生物固氮。 通过两个月的教学实验证明该模式应用于生物教学中效果较明显,得到了以下几点结论:1、本实验研究改善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和学习能力;2、本实验研究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3、本实验研究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4、本实验研究有助于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发展。本实验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1、探讨了信息加工理论在教学原则、教育观、教学策略方面的共通之处,并指出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教育改革提供的新依据。2、信息加工理论指导构建了新的生物课堂教学模式。3、考虑了学科特点和高三学生学习特点来实施教学,更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 本实验在研究之初,用信息加工理论来建立生物教学模式难免存在一些不足。另外,时间上较紧,也有高三复习任务重,马上面临高考等一些因素在干扰。很多问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渐改进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