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福州大学管理学院838管理学综合之《管理学》考研冲刺密押卷及答案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价值链
【答案】价值链是指企业所有的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的创造价值的一个动态过程。价值链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在其所著的《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波特认为任何企业的价值链都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创造价值的活动构成,这些活动分布于从供应商的原材料获取到最终产品消费时的服务之间的每一个环节,这些环节相互关联并相互影响。
2. 德尔菲法
【答案】(1)德尔菲法的定义
德尔菲法(特尔菲法)又称专家调查法,是采用通讯方法将所需预测的问题征询专家的意见,经过多次信息交换,逐步取得比较一致的预测结果的一种预测方法。
(2)德尔菲法的具体步骤
①拟定调查表; ②选择专家; ③通讯调查; ④预测结果的处理。
(3)德尔菲法的特点
①采用通讯调查的方法,参加预测的专家数量可以多一些,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②经过反复几个来回,得出的预测结果的科学成分、正礁程度必然较高;
③具有匿名性质,预测结果受权威的影响较小;
④最终的预测结果综合了全体专家的意见,具有较高可靠性和权威性。
(4)德尔菲法的优点
①避免了集体决策中面对面的争论,有利于新的意_见和看法讲出来;
②避免了面对面的集体决策容易形成的崇拜权威、服从权威意见、抑制创造性思维的缺陷,有利于名不见经传小人物的新思想、新观念的表达,能够产生有价值的方案;
③能较好地使参与决策的每一个专家畅所欲言。
(5)德尔菲法的缺点
①决策时间较长; ②信息处理的工作量大; ③不利于直接交流。
3. 反馈控制
【答案】(1)反馈控制的概念
反馈控制又称事后控制、成果控制,是指在一个时期的生产经营活动己经结束以后,对本期
的资源利用状况及其结果进行总结。主要包括财务分析、成本分析、质量分析以及职工成绩评定等内容。这类控制主要是分析工作的执行结果,将其与控制标准相比较,发现已经发生或即将出现的偏差,分析其原因和对未来的可能影响,及时拟定纠正措施并予以实施,以防止偏差继续发生或防止其今后再度发生。
(2)反馈控制的优缺点
①优点:A. 反馈控制为管理者提供了关于计划的效果究竟如何的真实信息; B. 反馈控制可以增强员工的积极性。
②缺点:A. 只能事后发挥作用,任何供以反馈分析的结果都是既定的、不能改变的结果,惟一的作用是为以后类似的工作提供警戒与参考; B. 偏差发生与被发现并得到纠正之间有较长一段时滞,这必然对偏差纠正的效果发生很大影响。
二、判断
4. 根据领导的生命周期理论,对于成熟度高的下属应该采取低工作低关系。( )
【答案】正确
【解析】根据领导的生命周期理论,当下属成熟时,由于下属既有能力又愿意承担工作、担负责任,因此领导者可以只给下属明确目标、提出要求,由下属自我管理,此时可采用低工作低关系的行为,即授权式领导方式。
三、简答
5. 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对管理的过程和结果有很大影响,清问环境是如何影响管理的理念和方法的?
【答案】环境对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1)环境的变化影响管理理念和方法的产生和调整,管理理念和方法要和环境相适应。各种管理理念都是具体的环境下的产物。不同的环境要求相应的管理理念与其相适应。特定的环境下产生的理论有独特的适应范围,环境的变化必然要求相应的管理理念与其相适应。
(2)环境影响管理者和管理对象的思想,形成相应的管理理念和方法。用科学管理时代的激励方法去激励现在的高级专业人才行不通。环境的变化不仅影响到劳动力构成、劳动力素质的变化,也会影响到消费者行为的变化。每一种变化都需要相应的管理理念及其包含的具体内容与其相适应。
(3)环境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审时度势、因势利导、灵活应变对成功的管理至为重要。环境的急剧变化使得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管理理念,技术领域的变化使得管理者具备了授权的可能性,员工素质的提高促使授权的实行。因此,面对环境变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管理者要审时度势,适时调整自己的管理理念,以取得最大的管理效益。
6. 从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国际化经营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案】国际化经营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初始发展阶段,从19世纪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当时企业国际化经营活动的主要特点是,活动方式主要以进出口贸易为主,跨国投资的方式较少且所涉及的国家和行业也十分有限,
此时的跨国投资主要是被当作各发达国家企业保卫各自海外市场的防卫手段。
(2)高速发展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以及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各国企业纷纷以主动的姿态开展国际化经营。这一阶段突出的特征在于,国际化经营的产物一一跨国公司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核心组织者和最主要的经济活动主体。对外直接投资成为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主导方式,其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国际贸易。在这一阶段里,虽然发达国家的现代公司在国际化经营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但一些新兴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也纷纷崛起,并成为国际化经营中的一支重要的新兴力量。
(3)全球竞争阶段,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各国经济相互联系与相互依赖的程度不断加深,几乎所有的国家都被纳入到国际分工体系中; 同时,由于信息技术革命和各国市场日趋开放,国家间、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跨国公司己经成为当今国际化经营活动中最主要的载体。利用国际直接投资,跨国公司实施全球战略构建并形成全球一体化的生产体系,在世界范围内开展经营活动。
7. 如何理解决策的含义? 决策的原则与依据各是什么?
【答案】(1)决策的含义
决策是指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或者管理者利用机会的过程。具体理解如下:
①决策的主体是管理者,因为决策是管理的一项职能。管理者既可以单独做出决策,这样的决策称为个体决策; 也可以和其他的管理者共同做出决策,这样的决策称为群体决策。
②决策的本质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由多个步骤组成。
③决策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或利用机会,决策不仅仅是为了解决问题,有时也是为了利用机会。
(2)决策的原则
①决策遵循的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决策最优的原则是:①容易获得与决策有关的全部信息; ②真实了解全部信息的价值所在,并据此制定所有可能的方案; ③准确预期到每个方案在未来的执行结果。
②最优决策条件不能满足的原因:①组织内外存在的很多因素对组织的现在和未来都会直接或问接地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但决策者很难收集到反映这一切情况的信息; ②对于收集到的有限信息,决策者的利用能力也是有限的,决策者只能拟定数量有限的方案; ③任何方案都要在未来实施,而未来是不确定的。
(3)决策的依据
管理者在决策时离不开信息。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决策水平。管理者在决策之前以及决策过程中应尽可能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信息作为决策依据。管理者在收集信息时,要进行成本一收益分析。只有在收集的信息所带来的收益(因决策水平提高而给组织带来的利益)超过为此而付出的成本时,才应该收集该信息。
适量的信息是决策的依据,信息量过大固然有助于决策水平的提高,但对组织而言可能是不经济的,而信息量过少则使管理者无从决策或导致决策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