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工作硕士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事实(涂尔干)

【答案】社会事实是种社会学概念,由涂尔干作为社会学的特殊研究对象而提出的。社会事实是指外在于个人,却能制约个人行为社会现象。社会事实,区别于个休事实,它以社会为基础和承担者。具体来说,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社会事实具有如下特征:

(1)客观性:社会事实对于个人来说是外在的,具有客观性。

(2)强制性:社会事实“具有一种必须服从的,带有强制性的力量,他们凭着这种力量强加于人,而不管个人是否愿意接受。”

(3)普遍性:“它之所以是普遍的,是因为它是集体的。”也就是说,构成社会事实的现象是社会全体成员或相当数量的成员共有的普遍特征。

2. 积极的(社会)福利与消极的(社会)福利

【答案】根据福利的目标(或功能)、影响与后果,社会福利还可以分为积极的福利与消极的福利。

(1)消极的福利是指福利的给予须附带辱化条件,通常接受者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2)积极的福利是指福利本身不是单纯为了经济的目标,而是在满足经济利益的基础上促进个人的人格发展

3. 家庭生命周期

【答案】家庭生命周期,亦称家庭生活历程,是指家庭自成立之日(夫妻缔结婚姻关系)起,经历一系列发展阶段,并分裂出新的家庭,原家庭消亡的全过程。在家庭生命运行之中,家庭成员完成人生任务,家庭得到延续,母家庭孕育了子家庭。

4. 个案研究

【答案】个案研究是指将时间系列设计应用到对单个对象干涉或政策的影响评估,又称单个案设计或单系统设计。其案主系统可指个人,也可是一个家庭、一个社区等。研究者首先针对单个对象的特定目标进行足够多的重复测量,该阶段称基线期。稳定趋势的出现是重复测量是否结束的标志。然后,研究者引入服务并继续进行多次重测,本阶段称介入期或实验期。基线期的数据要与介入(实验)期的数据比较。研究者可把上述测量资料按时序画在一张图表上,在每个资料点间连上线段,判断数据变化趋势。如果数据趋势的变化点与基线期和干涉期的转换同时发生,

一般可以认为干预发生了效果。

5. 社会化

【答案】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对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

6. 系统理论

【答案】系统理论把小组看作是由不同的互动因素所组成的系统。按照帕森斯(Parsons )所述,小组是一个由许多相互依赖的成员组成的社会系统。小组工作必须通过增强小组这个系统的开放强度,并且恰当地利用其他系统来影响小组发生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的互相接纳,根据外部环境的需要和变化确定和维持小组的目标、特征和过程,可以保持小组的平衡和有效实现小组目标。

二、简答题

7. 如何理解个人与问题的分离?

【答案】(1)在社会工作视角中,个人与问题的分离有助于帮助社会工作者更好的服务案主。

(2)个人与问题的分离,使得社会工作者在对案主进行服务时,能避免因案主遇到的问题而对案主个人的能力产生怀疑。在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坚信个人是有潜力的,案主对世界的认知和解释与世界对案主所展示出的荒唐行为或不良行为的反应之间的互动,是由社会过程所确立或放大的。这些观点解释案主的行为和问题而不谴责作为这些社会过程受害人的案主的有益方式。

(3)增权取向的社会工作秉持的核心的理念就是将个人与问题分离,始终把案主看作是具有多种能力和潜力的个人、家庭、群体和社区,而无论他们可能或者事实上多么弱势、无能力、被贬低或自我毁灭。因此,社会工作者和案主的工作关系是以案主的特殊能力、资源和需求为前提,并支持案主或案主群,使日常生活更加有报酬性和在与他人的伙伴关系中施加共享的权力。这种伙伴关系的日的是鼓励案主在追求和巩固己经被提升的自尊、健康、安全、个人及社会权力等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他们自己的强项。一句话,焦点在于案主的能力和优势。

8. 简述社会行政的功能。

【答案】社会行政是将社会政策变为有效的社会福利服务活动的过程,它在增进社会福利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这主要表现为以下一些方面:

(1)将社会政策变为社会服务行动

①社会行政在将社会政策转变为具体服务的过程中要将宏观政策具体化,从而具有解释政策的功能。

②社会行政要为社会政策的执行和落实制定行动方案,通过一系列的操作化,社会政策变为

提供服务者的具体行动,在其中社会行政发挥着重要的计划功能。

(2)合理运用资源,促进有效服务

社会行政不但在宏观层面上策划社会服务,而且在具体服务的临界层面上对其进行具体的统筹和管理,它的优劣影响着直接服务活动的开展和效果。

(3)总结社会政策的执行经验,提出修订建议

社会行政人员具备评价社会政策的合理性的能力。他们通过总结经验,可以向决策者提供意见,修订和完善社会政策,使之更具有现实合理性。

9. 什么是贫困? 试述我国的贫困现状。

【答案】(1)贫困的含义

贫困首先是一种经济现象,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它通常被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①1899年西勃海姆关于贫困的定义极具代表性“如果一个家庭的总收入不足以取得维持仅仅:

是物质生活所必备的需要,那么该家庭就是处于贫困状态。”因此绝对贫困又称生存贫困,是指收入难以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准的状况。

②相对贫困是指一个人或家庭的收入比社会平均收入水平少到一定程度时所维持的那种生活状况,它不是根据某一固定标准,而是根据低收入者与社会其他成员收入的差距来定义贫困。

(2)中国的贫困现状

①农村的贫困

a. 中国反贫困行动的对象不是贫困人口而是贫困地区,即贫困县,因此,农村贫困线的确定也是以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为依据的。

b. 中国贫困人口的标准是1986年由政府有关部门在对6.7万户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支出调查的基础上计算得出的。1986年以1985年农村人均纯收入206元为标准确定了331个国家级贫困县。到2003年当时人均纯收入206元的标准相当于637元,这是一个维持基本生存的最低费用标准,被称作温饱标准。

c. 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中国农村极端贫困人口迅速减少。目前这一部分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自然条件最恶劣的地区,交通闭塞,人口素质低,因此缓解贫困及农村发展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②城市的贫困

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原有的宏观利益格局进一步变化,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社会各阶层之问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这一过程中最明显的变化即一批城市新贫民的出现,使城市贫困问题日益严重。

从群体分布来看,城市贫困人口主要由以下七类人员组成:

a. 企业不景气而发不出工资或所发工资严重不足的职工及家庭人员;

b. 下岗、失业及待业人员;

c. 部分离退休职工;

d. 长期从事低收入工作的居民;

e. 社会救济及优抚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