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834经济地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客户响应中心

【答案】客户响应中心是指在集中的区位通过电话把销售、预订、信息供应、技术支持和银行服务提供给分散的顾客的一种新型的公司。

2. 经济活动区位

【答案】经济活动区位作为人类活动区位一个主要方面,在地理空间之中存在,同时地理空间也通过经济活动区位而发生作用。经济活动区位研究在于解释经济现象的空间现象,把握经济活动的地域结构,从而形成其作为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地理空间是有限的,尽管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扩大了经济活动的空间,但空间的有限性并没有改变。同时,“一个场所一个区位”的空间特征,产生了围绕经济活动的区位竞争。

3. 接触扩散

【答案】接触扩散是指地理扩散过程是山近及远进行的。源于任一源点的地理扩散都具有距离衰减效应。

4. 涓滴效应

【答案】涓滴效应是指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的经济增长对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产生有利的作用。

5. 报酬递增

【答案】报酬递增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他以一种企业组织(制针工场)为例说明了报酬递增产生的过程,并提出“劳动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斯密定理)。报酬递增理论的发展,对现实的经济运行特征给予了更为科学的分析和解答。其中很多观点被应用到新经济地理学之中,成为解释区域差异和产业集聚的手段。

6. 多样化

【答案】多样化是指不相关产品的多样化。由于横向一体化己涉及同类产品的多样化,纵向一体化己涉及相关但不同生产阶段产品的多样化,这里的多样化仅指不相关产品的多样化。

7. 《商业地理于册》

【答案】《商业地理手册》由1889年苏格兰学者奇泽姆出版,他先以商品种类为纲,介绍世界的生产与贸易,并以气候与地貌等因素解释这些生产分布的形成原因; 之后,以国家为单位,详

细描述生产地区分布,以及商业发展的前景,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商业地理研究阶段。

8. 生产链

【答案】生产链是指主要研究客体是商品形成的流程及确定参与的主体及其活动,着重于强调在某种商品或服务生产过程中能增加价值的系列功能不同、但相互作用的生产活动的集合。生产链主要由输入、生产、物流和最终消费四个环节构成。

9. 范围经济

【答案】范围经济是指由于企业经济范围的扩大而获得的效益或基于价值活动的可分割性,价值链的不同环节之间的实行分工与协作,价值链各环节在企业内部或不同企业间实现整合带来的成本节约。

10.梯度推移理论

【答案】梯度推移理论是建立在产品周期理论之上的理论。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兴衰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进而取决于它的主导部门的先进程度,如果一个区域的主导部门是兴旺部门,则被认为是高梯度区域,反之则是低梯度区域。

11.外部规模经济

【答案】外部规模经济是指若干工厂、企业在同一空间地域内的集聚与联系,使平均生产成本的降低和产生经济效益。

12.物流业

【答案】物流业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物流业是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根据实际需要实施有机结合的活动的集合。具有复合型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的特征。

二、简答题

13.古典区位论和现代区位论的区别。

【答案】(1)古典区位理论

古典区位论是在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地租学说、比较成本学说基础上,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成果发展起来的。具有代表性的有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和廖什的市场区位论。

(2)现代区位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类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进一步多样化,仅考虑单一的经济因素已不能全面地反映工厂区位选择的目标,从而重视非经济区位因子以及行为因素的新区位理论也应运而生。如:中心地理论。

(3)两者的区别

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的主要区别在于立论依据以及考虑问题的范围和内容的不同。

①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而现代区位理论还要额外考虑到非金钱收益和“满足”的需要;

②在具体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多种具体目标;

③古典区位理论的区位选择基准是成本最小,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要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

14.简述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一般影响。

【答案】(1)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任何经济活动都需要以一定的空间作为依托。土地作为生产要素之一,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性及其所处经济区位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的。土地的自身特征主要表现为自然特性,包括空间位置(经纬度)、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气候、水文条件)、土地的形态(大小、地形、地貌等)以及土地的地表物质构成(如土壤、岩石、植被等)等。这些自然特性构成了土地利用的可能性。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一种是作为劳动对象,像农业生产活动,在这种土地利用形态中,土地的自然特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土地的自然产出力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特性; 但经济地理位置也会对农业土地利用产生影响。另一种是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像工业、交通以及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等。

(2)原材料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原材料对于经济活动来说极其重要,它是经济活动尤其是生产活动所加工的对象。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原材料的可运性、运费大小、可替代性、自身价值及其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

(3)能源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能源是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稳定的能源供给是一区位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在发展中国家推进工业化中,一般都将能源和交通作为改善基础设施与投资环境的重点来加以建设。

(4)资本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经济学中的资本,分为固定资本和金融资本。固定资本包括厂房、设备等。这类资本由于不易移动,往往在一处布局后会存续一段时间,即存在所谓的地理惯性。

金融资本是生产要素中流动性最大的要素,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性资本流动极其活跃,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迅速扩张,资本不断流向最具创利机会的地区。

(5)劳动力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劳动力是影响经济活动区位的重要区位因子之一,其质和量在空间上的差异导致了劳动成本在空间上的差异。

(6)技术与知识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伴随着现代经济活动对技术与知识依赖程度的加大,技术与知识己经成为影响经济活动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