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813人文地理学之经济地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地方化(本土化)

【答案】地方化包括两层含义:

(1)跨国公司在全球化过程中,为达到地方市场认可的目的,而迎合东道国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文化传统的发展战略;

(2)地方化也指从地方利益出发,利用全球化的有利一面,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 规范性分析

【答案】规范性分析是指20世纪前期的经济地理区位论研究,以规范性分析为主要思维方式,这种研究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3. 等级扩散

【答案】等级扩散是指经济或社会现象的扩张是沿着一定等级规模的地理区域进行的。这种扩散过程并不一定(多数情况下完全不是)按地理邻近性,而是按区域(或城市)的重要等级跳跃式扩散的。

4. 区域经济发展

【答案】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多目标的过程,包括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环境目标。一般而言,经济目标是增强区域的经济实力,提高人均收入水平; 社会目标是改善人民的社会福利,促进社会发展; 环境目标是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区域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和谐及持续发展。

5. 《商业地理于册》

【答案】《商业地理手册》由1889年苏格兰学者奇泽姆出版,他先以商品种类为纲,介绍世界的生产与贸易,并以气候与地貌等因素解释这些生产分布的形成原因; 之后,以国家为单位,详细描述生产地区分布,以及商业发展的前景,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商业地理研究阶段。

6. 区域经济相对差异

【答案】区域经济的相对差异是用某指标的变动率来衡量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已反映的是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速度差异。

7. 产业集群

【答案】产业集群最先山波特提出,他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到了2000年,波特对于产业集群的新界定是“那些在特定领域内既竞争又合作的互相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和服务商、相关产业的企业和有联系的机构(如大学、标准代理机构和贸易协会等)的地理集中”或所形成的地理集聚体。

8. 供给范围下限

【答案】供给范围下限是指供给货物的商店能够获得的正常利润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消费者的范围。

9. 根植性

【答案】根植性是指经济活动和结果受到行为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这种关系网络结构的影响,经济行为深深嵌入于社会关系之中。根植性可分为认知根植性、组织根植性、社会根植性、制度根植性和地理根植性

10.世界经济多极化

【答案】世界经济多极化指在国际经济中,发达国家的相对地位有所下降,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有所抬升,尤其是东亚和东南亚崛起。从而形成美国、欧盟和东亚、东南亚三足鼎立的世界经济格局。

11.《货殖列传》

【答案】《货殖列传》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中的一章,记述了他游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见闻,包括人口、经济、物产、贸易和城市等,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史志描述阶段。

12.新产业区

【答案】新产业区是指面向国内、国际市场的中小型企业在一定地理区域内集聚而成的,以本地结网和根植性为特征的既竞争又合作的中小型企业的综合体。

二、简答题

13.公司组织的结构类型一般有几种,其空间特征是什么?

【答案】(1)公司组织的结构类型:

①功能部结构

功能部结构即按照专业化功能而进行部门划分的公司结构。在该类公司内,各部门具有不同的功能,公司的所有同类功能均集中于一个部门之内。

②产品部结构

产品部结构按生产的产品不同来进行部门划分,公司管理相对较为分散化。每个分部具有自己的功能类管理人员。

③区域部结构

区域部结构即按照区域(生产设施区位或顾客区位)进行部门划分,即公司下属分部以区域为单位而与功能、产品无关。

④顾客部结构

顾客部结构根据其顾客类别进行分部划分,即每一个分部服务一类顾客,并不考虑这此顾客的区位。

⑤矩阵结构

矩阵结构即联合采用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结构类型,以分别利用各自的优势。

(2)公司组织结构的空间特征

①职能部结构的空间结构相对比较集中。

②产品部结构的空间结构分散,经营活动广。

③区域部结构的空间结构更加分散。

14.简述汽车工业空间组织变化的特点,联系广州汽车工业发展。

【答案】汽车工业空间组织变化的特点,可分为五个阶段:

(1)初始分散生产阶段

在该阶段里,由于采用手工艺生产方式为主,零部件生产非标准化,汽车生产厂往往兼具组装和零部件生产的功能。独立的零部件生产商也需要接近组装厂,以利于及时改进、修改零部件。这个时期汽车工业空间分布特征是在特定区域内的分散,而且组装与零部件制造结合在一起。

(2)大规模生产方式初期的高度集中阶段

该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是零部件的标准化生产和可互换性、生产过程的科学分解和操作低技能化以及流水线组装。同时,由于采用标准化生产,组装和零部件生产可以彻底分离,使组装厂的区位选择有了灵活性。在大规模生产方式采用的初期,汽车组装生产出现了短期的高度空间集中的特征。

(3)“核心—边缘”式分散阶段

由于汽车组装具有典型的市场区位倾向(零部件的体积小于整车),随着其他地区和海外需求量的迅速增长,建立区域性及海外组装分厂成为采用了大规模生产方式的汽车生产商扩张的主要策略。

(4)网络化分散阶段

由于汽车需求减缓而生产能力过剩,特别是日本汽车进入世界市场的冲击,汽车工业的竞争不断加剧。零部件生产的专业化和规模经济以及劳动力成本变成竞争的重要因素。伴随这一变化,汽车工业空间组织进入了新的分散化阶段,即网络化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零部件生产在全球范围内的分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