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834经济地理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产业
【答案】产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的总称。产业的划分是:第一产业为农业,包括农、林、牧、渔各业; 第二产业为工业,包括采掘、制造、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各业:第三产业分流通和服务两部分。
2. 行为主义分析
【答案】行为主义分析是指20世纪60年代末,行为学派在在经济地理研究上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认为同样的区位影响条件,不同的决策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
3. 生产链
【答案】生产链是指主要研究客体是商品形成的流程及确定参与的主体及其活动,着重于强调在某种商品或服务生产过程中能增加价值的系列功能不同、但相互作用的生产活动的集合。生产链主要由输入、生产、物流和最终消费四个环节构成。
4. 经济协作区
【答案】经济协作区是行政区向经济区的一种过渡形式,以横向经济联合为主要目的。由各级政府建立的跨地区经济技术合作的一种空间组织形式。
5. 中心地
【答案】中心地是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中心地可以是一个城市,也可以是一个镇或大的居民聚集点,也可以是一个商业或服务业的中心。
6. 交通网
【答案】交通网是交通现象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由点和线组成。点即通常的汽车站、火车站、道路的交叉点、港口机场等交通节点,线则是连接点与点的铁路、公路、水路、以及空路等交通路线。
7. 集聚机制
【答案】集聚机制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趋向与过程。集聚机制的形成源于三个方面:是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二是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三是经济活动对集聚经济的追求。
8. 潜导产业
【答案】潜导产业是指当前规模较小,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但是代表了未来产业进步的方向,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的产业。这类产业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发展为新的主导产业。
9. 《商业地理于册》
【答案】《商业地理手册》由1889年苏格兰学者奇泽姆出版,他先以商品种类为纲,介绍世界的生产与贸易,并以气候与地貌等因素解释这些生产分布的形成原因; 之后,以国家为单位,详细描述生产地区分布,以及商业发展的前景,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商业地理研究阶段。
10.中心—外围理论
【答案】中心—外围理论是上世纪发展经济学研究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等经济
,其关系时所形成的相关理论观点的总称。该理论认为若个别区域率先发展起来,则成为“中心”
,中心和外围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发展关系,总体上,中心居于它区域因发展缓慢而成为“外围”
统治地位,而外围则在发展上依赖于中心。
11.多样化
【答案】多样化是指不相关产品的多样化。由于横向一体化己涉及同类产品的多样化,纵向一体化己涉及相关但不同生产阶段产品的多样化,这里的多样化仅指不相关产品的多样化。
12.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答案】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是有关要素禀赋的论点。它的基本思想是,区域之间或国家之间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是它们之间出现分工和发生贸易的主要原因。在资本丰富的国家,利息率水平相对低于工资水平。在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工资水平相对低于利息率水平。所以,如果各个国家都密集地使用丰富的要素生产商品就能获得比较优势。
二、简答题
13.试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
【答案】(1)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2)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因素
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科学技术、跨国公司、国家政策、金融市场等方面。 ①科学技术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a. 科学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器;
b. 现代交通运输和通讯信息加强了经济活动的全球联系;
c. 信息高速公路改变了企业内外的交易方式;
②跨国公司对经济全球化的促进作用
a. 跨国公司加速了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b. 跨国公司促进了技术进步和国际技术交流;
c. 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扩大了国际贸易量,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d. 跨国公司的国际金融活动给国际金融市场增添了新的活力;
e. 跨国公司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政策的协调与融合。
③国家的经济调节及干预作用
a. 国家对以国界为范围的经济干预和调节逐步减弱,各个国家之间的协调逐步加强。这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b. 各国中央政府对内经济管理权力减弱,参与制定国际经济秩序的积极性和现实压力增强,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c. 由于各国经济、政治实力的客观差异,在制定经济关系和国际贸易准则方面的发言权存在较大差异,处于从属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通过区域一体化,协调立场、统一对外,在制定新的国际经济关系准则时谋求它们的共同利益需求。
④国际经济协调的加强进一步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a. 国际经济协调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
b. 国际经济协调有利于国际分工的发展。
14.我国学者对区域经济增长阶段是如何划分的?
【答案】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我国学者对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也提出了一些有见地的观点。其中,陈栋生等人在1993年出版的《区域经济学》一书中所提出的观点较具代表性。他们认为,区域经济增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可分为待开发(不发育)、成长、成熟、衰退等4个阶段。
(1)待开发(不发育)阶段
其特征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第一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极高,商品经济不发育,市场规模狭小; 资金积累能力很低,自我发展能力弱,经济增长速度缓慢。
(2)成长阶段
其主要特征是:经济高速增长,经济总量规模迅速扩大; 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第二产业逐渐成了主导产业:商品经济逐步发育,区域专业化分工迅速发展; 人口和经济活动不断向城市地区集中,于是形成了带动经济增长的增长极。
(3)成熟(发达)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