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834经济地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极核式空间结构

【答案】极核式空间结构是指区域中个别地点因为某种发展机遇而率先发展起来,成为增长极,然后通过极化作用,不断吸取周围区域的资源和要素,导致两者的差异越来越大,存在着上述明显极核的区域空间结构。

2. 加速原理

【答案】加速原理是指在工业生产能力趋于完全利用时,消费品需求的微小增加会导致投资的大幅度增长。

3. 地域根植性

【答案】地域根植性是指生产网络中的每个元素都深深地根植于一定的地理区位。这个区位具有与当地的历史文化和制度相适应的沉没成本。虽然地理距离的阻力变小,但地理的作用并未变小。

4. 实证主义分析

【答案】实证主义分析是指20世纪60年代的数量革命为经济地理研究带来了实证主义分析发,它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5. 传统产业

【答案】传统产业指劳动力密集型的、以制造加工为主的行业。传统产业包括电子行业、制鞋、制衣服、光学、机械等。

6.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答案】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是有关要素禀赋的论点。它的基本思想是,区域之间或国家之间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是它们之间出现分工和发生贸易的主要原因。在资本丰富的国家,利息率水平相对低于工资水平。在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工资水平相对低于利息率水平。所以,如果各个国家都密集地使用丰富的要素生产商品就能获得比较优势。

7. 相对成木学说

【答案】相对成本学说是成本学说的一种,该学说认为如果有两生产率水平不相等的国家,其中一个国家生产任何一种商品都处于绝对有利的地位,大有利的程度不同; 另一个国家生产任何一种商品都处于绝对不利的地位,大不利的程度不同。在这样的情况下,两个国家仍然可以通过国际分工和贸易相互获得利益。

8. 跨国公司

【答案】跨国公司是指在两个以上国家具有生产或实际性经营活动的公司。是多区位公司的一种特殊类型。一般都有一个国家实力雄厚的大型公司为主体,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或收购当地企业的方式,在许多国家建立有子公司或分公司,作为在国内外拥有较多分支机构、从事全球性生产经营活动的公司。

9. 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

【答案】极化效应是指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的经济增长对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产生不利的作用。涓滴效应是指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的经济增长对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产生有利的作用。

10.原料指数

【答案】原料指数等于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即生产单位产品需要的局地原料量。

11.区位条件

【答案】区位条件是指场所所具有的条件和资质。现实中,某种类型人类活动常常在局部地点(场所)上进行而并非均匀地分布在地球表面。这主要是因为不同的场所具有不同的属性或资质,即区位条件不同,因而其能够满足的人类活动也会不同。

12.交通网

【答案】交通网是交通现象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由点和线组成。点即通常的汽车站、火车站、道路的交叉点、港口机场等交通节点,线则是连接点与点的铁路、公路、水路、以及空路等交通路线。

二、简答题

13.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答案】(1)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

①韦伯在对区位因子进行深入研究之后,选取了三个主要因子即原料燃料费、劳动成本、运费;

②韦伯通过原料指数、区位重量,首先探讨了运费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③通过综合等费线,探讨了劳动费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④最后同时考虑原料燃料费、劳动成本、运费,探讨了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2)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评价

①韦伯区位论的意义

a. 首次将抽象和演绎的方法运用于工业区位研究中,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区位理论体系,为之后的区位论学者提供了研究工业区位的方法论和理论基础。

b. 韦伯区位论的最大特点或贡献之一是最小费用区位原则,即费用最小点就是最佳区位点。

c. 韦伯的理论不仅限于工业布局,对其他产业布局也具有指导意义。

②韦伯区位论的局限性

a. 韦伯工业区位论中的运费是重量和距离的函数,且成比例增加,而现实中的运费制度则是区段增加并且是远距离递减,运价体系不同。

b. 韦伯假定的完全竞争条件是不现实的。

c. 就工厂经营而言,可分为生计性经营和企业性经营两种。生计性经营往往不太考虑生产成本的场所差异,就不会受最小费用指向的影响。

d. 工厂区位是由工厂经营者所选定的,这种决定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者的主观因素。 e. 技术进步不仅使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的下降或者替代性材料的使用,而且使产品自身发生变化,使最适区位发生变化。

f. 交通发达程度的提高使得产品价格中的运费比重越来越小。

g. 其他诸如地域政策因素等也直接影响到工业区位的选择。

14.分析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

【答案】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如下:

(1)技术创新引起产品、产业的更替

技术创新能够发现新的原材料,生产出全新概念的产品,或者是增加产品的新功能、新品质。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①新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形成相应的生产行业或部门;

②新产品在功能、品质上超过原有产品,使同一生产部门发生内部的分化。其结果,就是新的生产部门的建立,包括生产全新概念的产品的部门和生产新功能、新品质的部门。技术创新通过引起产品、产业的更替,使得一些新兴产业不断兴起和发展壮大,部分原有产业的地位逐渐下降,从而导致区域产业结构的更新。

(2)技术创新引导和改变消费需求

技术创新对生产和生活方面的消费需求变动有着显著的影响。

①技术创新所开发出的新产品,往往能够刺激人们新的消费需求,逐渐成为人们消费的热点。

②技术创新生产出的功能更新、品质更好的产品,实现了产品的升级换代,引导人们争相购买新产品。

③技术创新不断地在揭示原有产品的缺陷,如使用不便、有害健康、存在安全隐患、对环境有危害等;

(3)技术创新引发和促进制度创新

技术创新对制度创新的影响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的

①技术创新直接引起生产方法、经营与管理思想、理论和方法等的变革,从而导致资源配置方式,企业组织形式,经济运行规则等的变化。如新技术的出现改变企业内部各生产环节的结合方式与比例关系,不同企业之间将在新的技术基础上建立相互联系。

②技术创新会直接或间接改变人们的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和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