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郑州大学联合培养单位南阳师范学院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近代史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文学社

【答案】文学社是清末湖北革命团体。1911年1月由振武学社改组而成,蒋翊武任社长,以“研究文学”为名,在武汉新军中发展会员,开展革命活动。1911年9月24日,文学社和共进会正式联合成立了统一的起义领导机构,推举文学社领导人蒋翊武为革命军总指挥、共进会领导人孙武为参谋长,于10月10日晚发动了武昌起义。

2.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答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建立的中央政权机构。成为后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雏形,首都为江西瑞金。中央苏维埃政府的建立是我们党建立人民政权的探索和尝试,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各根据地、各部分红军的中枢指挥作用。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被迫于1934年10月撤离江西苏区,于1935年10月转移至陕甘苏区。1937年9月22日宣布取消。

3. 瓦窑堡会议

【答案】瓦窑堡会议是中共中央于1935年12月17日,陕北在瓦窑堡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是在中日民族矛盾日益加深,大规模的抗日民主运动重新高涨的形势下,为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革命策略而召开的。会议在毛泽东的主持下,分析了华北事变后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讨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等问题,批判了党内长期存在着的“左”倾关门主义,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4. 福州船政学堂

【答案】福州船政学堂是1866年由船政大臣沈葆祯主持在福州设立的中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它率先引进西方军事教育的体制及内容,在招收学生、聘用教习、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具有与传统封建教育不同。福州船政学堂在中国建立起一套全新的教育体系,开创了中国近代海军教育的先河,对中国近代海军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5. 东南互保

【答案】东南互保是清末义和团运动时期,英、美帝国主义勾结清政府东南地方督抚共同镇压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项协议。1900年义和团运动在中国北方蓬勃兴起,帝国主义胆战心惊。帝国主义列强为了保护他们自身在中国的利益,1901年6月26日,与清政府地方督抚刘坤一、

张之洞授权的盛宣怀共同炮制了一个《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督抚保护,两不相抗。”一方面,“东南互保”表现了东南地区当权的洋务派官员与西方列强合作抵制义和团的意向,强化了压制地方的军事力量,限制了东南各省人民反帝斗争的开展,维护了列强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的利益。“东南互保”解除了列强的后顾之忧,使之可以全力镇压北方的义和团。另一方面,“东南互保”又具有约束、限制外国兵轮、水手、商人等肆意侵扰东南各省的作用。

6. 唐宋内阁

【答案】唐宋内阁是袁世凯政权第一届内阁。1912年3月,袁世凯提名唐绍仪为国务总理,在南京组织第一届内阁。唐内阁的要害部门受袁世凯控制;宋教仁等四个同盟会员被分到了农林、工商、司法、教育等四个部门,在连同唐绍仪在内的十个阁员中,同盟会员占半数,被称为“同盟会中心内阁”或“唐宋内阁”。

7. 《塘沽协定》

【答案】《塘沽协定》是南京国民政府和日本侵略军于1933年5月31日在塘沽签定的“九一八事变”后丧权辱国的停战协定。根据协定,划定冀东为非武装区,中国军队撤至延庆、昌平、高丽营、顺义、通州、芦台所连之线以西以南地区,日军撤至长城线,实际上默认了日本对东三省及热河的占领,从而为日军进一步侵占华北敞开了大门。

8. 金田团营

【答案】金田团营是1850年洪秀全发动反清武装起义前的准备工作。1850年6月间,洪秀全为准备起义发布总动员令,通告拜上帝会会众在当年秋天赴桂平金田村集中团营。入营时实行男女分营,各按军事编制组织,所携财务均交“圣库”,全体衣食由圣库供给,同食同穿,一律平均,如有不遵者依例逐出,这是为了适应当时战争的需要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赴义会众曾奋勇抗击清军阻截,次年1月举行了金田起义。

9. 中原大战

【答案】中原大战是1930年3月至11月,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军同国民党西北军冯玉祥部、晋军阎锡山部等在山东、安徽、河南、湖北境内进行的战争。1930年3月,阎、冯、桂三派将领联名通电反蒋。4月,蒋介石下讨伐令,空前规模的军阀混战在中原地区全面展开。9月中旬,张学良发出拥蒋通电,率军入关。11月初,中原大战以反蒋各派的失败而告终。中原大战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军阀混战。

10.《中国之命运》

【答案】《中国之命运》是蒋介石在抗日战争时期所著,并于1943年3月发表,是蒋介石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的理论依据。《中国之命运》公开提出反对共产主义和自由主义,暗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和敌后抗日根据地是“新式封建与变相军阀”,该书比较完整地表述了蒋介石

集团的立场、观点及内外政策。《中国之命运》也是蒋介石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动新一轮反共的舆论准备。蒋在《中国之命运》中提出心理、伦理、社会、政治、经济五项建设,并在书中重复了对力行哲学的叙述,认为此哲学为革命建国的根本问题。《中国之命运》是是蒋介石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的宣言书,也是中国法西斯主义的代表作。

二、论述题

11.比较分析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与国民党的《抗战建国纲领》有什么异同点?

【答案】不同点:

(1)两党抗日决心的坚决与否,表明了不同的抗日态度。国民党在纲领中提出了“制止日本侵略”,但没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反对妥协投降的明确规定,军事上也没有提出战胜日寇的正确战略,政策具有两面性。而共产党在《十大纲领》中明确提出了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肃清汉奸卖国贼亲日派,巩固后方的方针政策,表现出斗争的坚定性。

(2)国共两党遵循的是不同抗战路线。国民党所奉行的是片面的抗战路线,在《抗战建国纲领》中规定全国的抗战力量要在国民党和蒋介石的领导之下,实际是阻止各地人民自动起来抗日,取消人民战争;并且没有体现出实施民主政治、组织民主政府的规定。共产党所遵循的是全面的抗战路线,体现在《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就是要进行全国的军事、人民总动员进行抗战。

相同点:

(1)都是两党在战时主张的概括。在纲领中,两党对各自的政治、军事、经济、民众动员、教育等各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概括。

(2)通过纲领,两党表达了在民族危急关头抗战的必要性与各自对肩负的任务的认识。这对于鼓舞民众的抗战热情,具有重要的意义。

12.论述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途径、特点和局限性。

【答案】(1)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标志:19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时期)商办企业的出现。

(2)产生的主要途径:

①从19世纪70年代起,一部分官僚、地主、商人和买办,除了投资于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之外,有的也独自投资经营近代企业。

②少数手工工场或手工作坊,通过采用机器生产,走上了发展近代工业的道路,构成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的另一条重要途径。这种情况较少,而且他们的资本很有限。

(3)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特点:

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产生过程与西方国家不同。大部分是在外国资本的入侵后,工场手工生遭到破坏和自然经济加速解体的情况下,由官僚、地主、商人、买办直接投资创办的。

②工业布局不合理。大部分集中在沿海、沿江通商口岸,尤其以上海最多广州、武汉、天津次之。

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投资少,规模小,设备简陋,技术落后。主要集中在投资少、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