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郑州大学联合培养单位安阳师范学院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近代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二十一条

【答案】二十一条是日本向袁世凯提出的旨在独占中国的秘密条款。为了独霸中国,1915年1月,日本以支持袁世凯称帝为诱饵,提出了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其主要内容有:①承认日本享有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②将旅大租借期限及南满、安奉两铁路期限延长为99年,并承认日本在南满及内蒙东部的特殊权利;③中日合办汉冶萍公司,未经公司同意,不准他人开采附近矿山;④中国沿海港湾及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给其他国家;⑤中国中央政府聘用日本人为政治、财政、军事等顾问,中国警政及兵工厂由中日合办,将武昌至九江、南昌至杭州、潮州间之铁路建筑权给予日本,允许日本在福建省有投资修筑铁路及开采矿产的优先权。经过几个月的秘密谈判,日本以最后通牒的方式,迫使袁世凯于5月9日接受它的要求,其中仅把原来的第五条的内容改为日后另行协商。

2. 康有为

【答案】康有为是中国近代史上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学艺术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曾与弟子梁启超合作戊戌变法,失败后出逃日本。辛亥革命后,康有为于1913年回国,定居上海辛家花园,主编《不忍》杂志,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康有为作为晚清社会的活跃分子,在倡导维新运动时,体现了历史前进的方向。但后来,他与袁世凯成为复辟运动的精神领袖。

3. 红军长征

【答案】红军长征是指1934年10月开始的由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红一方面军的行程为二万五千里,因此长征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6月14日,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的会师。10月19日,红军主力抵达陕北吴起镇,与红十五军团会师。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北上,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取得胜利,这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4. 《上李鸿章书》

【答案】《上李鸿章书》是孙中山进呈李鸿章的一封奏疏。1893年冬天,孙中山在家乡草拟

了一份长达8000余字的《上李鸿章书》,并于第二年春天北上天津进见李鸿章,希望通过这个掌握实权的洋务派官僚,推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社会改革,使中国富强起来。在这封上书中,孙中丄认为,西方国家富强的本源,并不完全在于船坚炮利,“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力,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主张以西方国家为揩模,改革教育制度,兴学育才,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农工商业,以期达到国家富强的目的。上书失败后,孙中山放弃了和平改革的幻想,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5. 徐州会战

【答案】徐州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双方在以江苏省徐州为中心的津浦、陇海铁路地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防御战役,其中以台儿庄大战最为著名J938年5月,为保全有生力量,中国军队主动放弃徐州,徐州会战结束。徐州会战对日军给予了巨大的打击,大大迟滞了日军进攻的脚步,为中方部署武汉会战赢得了时间。

6. 瓦窑堡会议

【答案】瓦窑堡会议是中共中央于1935年12月17日,陕北在瓦窑堡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是在中日民族矛盾日益加深,大规模的抗日民主运动重新高涨的形势下,为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革命策略而召开的。会议在毛泽东的主持下,分析了华北事变后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讨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等问题,批判了党内长期存在着的“左”倾关门主义,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7. 三元里抗英

【答案】三元里抗英是在鸦片战争爆发后,广州地区的人民群众因对奕山等向英军的求和行径无比愤怒而奋起抗击英军的一次战争。1841年5月29日,盘踞四方炮台的英军窜到广州北郊三元里一带抢掠行凶,群众奋起抗击,打死英兵数人,其余的仓皇逃走。为防止英军报复,群众决定联络附近103乡义勇共同抗英,一些具有爱国思想的地主士绅,也加入了抗英斗争的行列,成为斗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次日,三元里数千义勇向四方炮台进攻,英军反扑失败,当晚英军向四方炮台退去。三元里人民乘胜追击,广州附近数万群众也纷纷赶来支援,包围了四方炮台。侵略军向广州官府求救,奕山派知府余保纯前往解围,强迫解散群众队伍。三元里抗英斗争是近代中国人民自发的反抗外国侵略者中规模较大的一次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8. 东学党起义

【答案】东学党起义是1894年朝鲜农民反对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的起义,也称甲午农民战争。1894年2月,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统治者急忙请求清政府出兵协助镇压。清政府于6月5日派直隶总督叶志超率陆军1500人赴朝鲜,进驻汉城南的牙山。日本随即借口保护使馆、侨民,派兵分踞汉城一带要地,之后又陆续增兵。东学党起义平息后,中日甲午战争开始。

9. 北伐战争

【答案】北伐战争是1926~1927年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联合进行的反帝反军阀的革命战争。为了彻底推翻北洋军阀统治,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约10万人由蒋介石任总司令,从广东出师北伐。西路军占领湖南,攻克湖北武汉;中路军占领江西;东路军占领福建。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北伐军先后击溃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等军队的主力,占领了半个中国,取得了伟大的军事胜利。

10.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答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建立的中央政权机构。成为后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雏形,首都为江西瑞金。中央苏维埃政府的建立是我们党建立人民政权的探索和尝试,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各根据地、各部分红军的中枢指挥作用。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被迫于1934年10月撤离江西苏区,于1935年10月转移至陕甘苏区。1937年9月22日宣布取消。

二、论述题

11.简述抗日战争开始到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及其所起的作用。

【答案】(1)积极作用表现在: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大规模会战,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为中共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条件;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尽管国民党抗战比较消极,但仍然牵制了很大一部分日军,在客观上减轻了敌后战场的压力,起到了战略配合作用。但也有消极的一面,如推行片面抗战路线,使正面战场损失惨重。

(2)消极作用表现在:从抗战开始,国民党执行了一条单纯由政府和军队包办的片面抗战路线,使得国民党正面战场损失惨重;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反动方针,并先后掀起三次反共高潮;国民党军队内部派系林立,各树一帜,互不相容,极大地抵消了抗日有生力量。但也有积极的一面,在抗战的初期,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迅速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12.巴黎和会上的“中国领土完整问题”具体指什么,巴黎和会最后对中国问题如何解决,中国国内有怎样的反响?

【答案】(1)“中国领土完整问题”是指我国台湾、澎湖列岛的归属问题及德国在山东权利的问题。

(2)协约国列强无视作为战胜国中国的独立与主权,规定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移交给日本,并将此条款写入凡尔赛条约。

(3)这一事件成了五四运动的导火线,北洋军阀迫于压力,没在和约上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