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辽宁大学文学院831中国古代文学与文献之中国文学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目录
2018年辽宁大学文学院831中国古代文学与文献之中国文学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一) ... 2
2018年辽宁大学文学院831中国古代文学与文献之中国文学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二) ... 8 2018年辽宁大学文学院831中国古代文学与文献之中国文学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三) . 16 2018年辽宁大学文学院831中国古代文学与文献之中国文学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四) . 24 2018年辽宁大学文学院831中国古代文学与文献之中国文学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五) . 32
一、名词解释
1. “结构第一”
【答案】“结构第一”是李渔戏曲理论的经典命题和核心观点。出自《闲情偶寄》,“填词首重音律,而予独先结构者,以音律有书可考,其理彰明较著”。“结构第一”包括“审虚实”“脱窠臼”“密针线”“戒讽刺”“立主脑”“减头绪”“戒荒唐”七个方面。李渔以自己多年的写剧经验和舞台实践,提出了“结构第一”的戏剧创作原则,表现出一种重视戏剧结构的审美趋向,对戏剧叙事理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戏剧理论史上的重要转折。
2. 论语
【答案】《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论语》成书在战国初年,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每篇标题取自首章首句中的两个字,各篇之间没有时间的先后顺序,每篇内各章之间也没有共同的主题。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汉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是儒家学派经典之作。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为“四书”。《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了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论语》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3. 建安风骨
【答案】建安风骨是对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俊爽刚健风格的概括。建安文学以曹魏集团为中心,主要成就在诗歌。建安诗人直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而广泛地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展示了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后人把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其内涵主要有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和浓郁的悲剧色彩。“建安风骨”被后世的诗人们追慕着,并成为反对浮靡柔弱诗风的一面旗帜。
4. 汉乐府
【答案】汉乐府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汉乐府深受《诗经》、楚辞的影响,“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真实、深刻地反
映了社会现实,语言朴实,表现手法丰富。汉乐府民歌以叙事为主,标志着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在形式上,汉乐府实现了由四言诗向杂言诗和五言诗的过渡。特别是五言诗,为汉代民间首创,后来经过文人加工,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二、简答题
5. 结合具体作品,谈谈鲍照诗歌的艺术表现特征。
【答案】鲍照诗歌的艺术成就,在南朝诗人中可谓最高。鲍照诗歌的艺术风格主要表现为俊逸豪放,奇矫凌厉,但在当时却被目为“险俗”或“险急”。鲍照诗歌的艺术表现特征为以下几点:
(1)抒情浓烈,气势流畅
从诗歌的思想内容与情调来看,鲍照以寒士的身份抒发了贫寒之士的强烈呼声,表现为昂扬激越之情、慷慨小平之气和难以抑制的怨愤。他描写边塞战争、征夫戍卒以及游子、思妇和弃妇的生活,反映普通百姓及小幸家庭的悲哀,同情百姓的疾苦,揭露统治者横征暴敛和官僚政治的腐朽等,都是很有特色的。
(2)诸体兼备,善于创新
从诗歌的艺术形式、表现技巧以及风格特征等方面来看,鲍照的诗歌尤其是乐府诗,多得益于汉魏乐府和南朝民歌的艺术经验。鲍照现存的二百首诗中乐府占八十多首,其中有三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有的是学习汉魏乐府,有的是学习南朝民歌。学习民歌,在当时曾被文坛盟主颜延之等人轻视,鲍诗也被视为“俗”。
(3)俊逸豪放,奇矫凌厉
鲍照在这些俗体调的诗中,又以跳荡雄肆、酣畅淋漓的笔力,“慷慨任气,磊落使才”,尽情发泄孤寒之士慷慨不平的激愤之情。他的诗以凌厉之势和“发唱’凉挺”的独特魅力,不仅在当时标举独出,征服了同时代的许多读者和诗人,而且也深得后代诗人与诗论家的赞许。鲍照诗歌俊逸豪放、奇矫凌厉的艺术风格在中国诗史上有着突出地位。
鲍照创作以诗为主,表现了他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愤慈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少部分诗描写了边塞战争和征戍生活,成为唐代边塞诗的萌芽。艺术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直接继承了建安传统,对后世李白、岑参、高适、杜甫有较大影响。
6. 简述李白歌行体的文学史贡献。
【答案】李白的歌行和乐府之间的界限不容易划清,一般将李白古诗中以歌、行、吟、谣等为题的纵情长歌,作为其歌行的代表作。李白从《诗经》《楚辞》和诸子百家、汉乐府中吸取精华,使其歌行体达到完善。李白歌行体句式参差,形式自由,可以任意驰骋思想,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出现了一系列“惊天地,泣鬼神”的诗篇。其中《蜀道难》《将进酒》《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是七言歌行的代表作,《蜀道难》和《梦游天姥吟留别》合成双壁,标志着李白七
言古诗的最高成就。在这些作品里,抒情的意味更浓,诗人以主观情感和意向为轴心展开篇章,飞腾想象,虚实相间,笔势大开大合,有时顺流直下,有时大跨度跳跃。
李白歌行体的贡献主要有:
(1)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固有格式,无所依傍,笔法任性情而变幻莫测,营造出摇曳多姿的神奇世界。
以《蜀道难》为例,诗用大量散文化的诗句,字数从一言、四言、五言、一七言、九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韵脚富于变化,这种形式的诗更适合表达他那热烈奔放的思想感情,使《蜀道难》这首诗成为千古绝唱。而《梦游天姥吟留别》作为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表现手法新奇,历来为人传诵,是李白七言歌行体诗的代表作之一。(2)感情一气直下,句式长短变化,音节错落,节奏旋律回旋震荡,突出了气势和力度,使诗歌呈现出豪迈飘逸的风貌。
七言歌行体诗这种文体自由挥洒,章法可以自由变化,更适合于李白狂荡不羁的个性,诗篇错综变化,波澜壮阔,气势豪迈。这首诗表现了李白在国难来临时无计可施、忧心烦闷的情绪和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七言歌行诗同其他近体律诗、绝句相比,形式自山,长短不拘,包容量大,非常适合李白任意驰骋自己的思想感情,这就是李白七言歌行独步当时、辉映百代的原因。
(3)歌行中展露出独特的艺术个性、非凡的气魄和生命的激情,具有壮大奇伟的阳刚之美,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蓬勃向卜的时代精神。
“声律风骨兼备”成为盛唐诗风形成的标志。唐诗中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生命精神,不仅来自国力、开放等时代气象,而且来自开明、先进的政治文化,即科举、尚贤、纳谏。全社会崇尚诗歌、崇尚人文、崇尚美,只有这样的时代,才会有尽气的精神突出表现。《将进酒》全诗大起大落,诗情忽悲忽乐,波澜起伏,通篇以一七言为主,而以三、四、五、十言句破之,句式参差错综,惟有七言歌行体这种体制才能令作者把自己的矛盾心理和人生境遇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李白的歌行体以其非凡的艺术张力和独具特色的风格特点代表了盛唐诗歌的最高成就,体现了李白个性鲜明的人格魅力,同时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 试析窦娥这一人物形象。
【答案】窦娥是世界文学画廊中一个著名的悲剧典型。造成窦娥悲剧有其内在因素,即窦娥自身的性格原因。窦娥的性格具有二重性,她的性格体系中有两大既对立又统一的脉络:自觉高尚的伦理精神和刚烈不屈的斗争精神,这两脉络又由很多具体的、活生生的性格元素组成,这些性格元素又分别组成一组一组既对立又统一的联系,如接受封建礼教影响和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 甘受命运的摆布和对命运的抗争; 靠天与骂天。造成窦娥悲剧很人程度上就是由于她的性格的二重性。
(1)窦娥具有始终如一的善良而美好的品质
窦娥家境贫寒,三岁丧母,七岁离父,幼小的年纪过早地遭受失恃之痛和穷困之苦,然而正是这种经历,养成了她善良、孝顺的美好品质。
(2)窦娥是一个格守礼节的传统妇女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