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南大学心理学部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发展心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德韦克(C.S.Dweck )的成就目标定向理论。

【答案】(1)成就目标定向理论是以内隐能力理论为基础,在德韦克能力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学习动机理论。德韦克认为,人们对能力持有两种不同的内隐观念,即能力增长观和能力实体观。持能力増长观的个体认为,能力是可以改变的,随着学习的进行而提高;持能力实体观的个体则认为,能力是固定的,不会随学习而改变。

(2)由于人们持有不同的内隐能力观,因而导致他们形成了不同的成就目标观。持能力增长观的个体倾向于确立掌握目标,掌握目标

体观的个体则倾向于确立成绩目标

身的表现。

(3)这两类成就目标在选择任务、评价标准、情感反应、对学习结果的归因等方面是不同的,具有不同的学习效果。具有掌握目标的个体,往往会采取主动、积极的行为,如选择适当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并使用深层的加工策略等;而具有成绩目标的个体,往往有较高的焦虑水平,有时不敢接受挑战性的任务,遇到困难有时容易退缩。

2. 联系实际说明成年晚期情绪情感的一般特点。

【答案】成年晚期情绪情感的一般特点主要有:

(1)比较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情感人到老年期,由于生理、心理的退行性变化以及退休后角色地位、社会交往的变化,比较容易产生抑郁感、孤独感、衰老感和自卑感等消极情绪情感。国内的某些调查资料说明了这一特点。

(2)情感体验深刻而持久:老年人的情感体验比较深刻。这主要表现在他们的道德感、美感方面。

(3)各种“丧失”是情绪体验的最重要的激发事件

影响老年人情绪体验的事件(或因素)是非常复杂的,在这些纷繁的影响因素中,由于相同的事件在不同的时间对同一个人可以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由于老年人的适应能力、期望水平在不断地变化,因此,激发情绪体验的事件类别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尽相同的。

3. 小学生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特点是什么?相互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案】(1)小学生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特点

,个体的目标定位在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个体的目标定位在好名次和好成绩上,认;持能力实

上,认为达到了上述目标就是成功。个体对自己的评价往往依据任务标准和自我标准;为只有赢了才算成功。这种目标常常表现在把自己和别人进行比较,并且根据一般标准来评价自

①小学儿童的道德观念迅速发展,尽管各种道德观念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具有差异性,但在小学高年级各种基本道德观念已经形成。

②小学儿童的道德情感主要是在新的集体生活下发展起来的。班集体和少先队集体在小学儿童道德情感的形成和发展上起着主要的作用。在集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和达到共同的目标,儿童逐渐意识到个人和集体、祖国的关系,并在学习等日常活动中产生了爱国主义情感、集体荣誉感、义务感、责任感、正义感等。

③道德行为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的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有道德意义的活动。佩克和哈维格斯特认为道德行为可分为不同的等级,小学儿童的道德行为属依从传统惯例行为型,其特点是依随社会的风尚,遵从集体的决策,自己不采取单独的主张与果敢的行动。

(2)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之间的关系

①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之间的区别

道德认识主要指儿童对社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是非观念的认知,包括对道德观念的掌握和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道德情感是直接地与人所具有的对于一定道德规范的需要相联系的一种体验,是一种高级情感。道德行为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的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

②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之间的联系

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其中,道德观念是前提和基础,它提供必不可少的认识上的依据,为整个品德心理结构奠定思想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他品德成分形成的方向、内容和速度。道德情感是联系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的中间环节,是促使小学生把道德观念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介,是道德行为的内驱力。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同时还对其他成分进行检验,起着加固、调节的作用。如果没有掌握恰当的道德行为方式,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就无法体现。由此可知,三者是不可割裂的。

4. 请简述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说。

【答案】(1)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说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发展就是性心理的发展。在个体发展的不同时期,性本能力比多集中的不同部位,形成性感区,根据性感区的不同,弗洛伊德把力比多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①口唇期(0〜1岁):弗洛伊德认为里比多的发展是从嘴开始的。吮吸本能也能产生快感。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都经历口唇期的阶段,流露出较早阶段的快感和偏见。往后的发展阶段直至成人,出现的吮吸或咬东西(如咬铅笔等)的愉快,或抽烟和饮酒的快乐,都是口唇快感的发展。

②肛门期(1〜3岁):儿童的性兴趣集中到肛门区域。例如,大便产生肛门区域粘膜上的愉快感觉,或以排泄为快乐,以抹粪或玩弄粪便而感到满足。

③前生殖器期(3〜6岁):儿童变得依恋于父母的异性的一方。这一早期的亲子依恋,被弗

,即恋母情结。因此,前生殖器期又称恋母情结的阶段。 洛伊德描述为“俄底普斯情结”

④潜伏期(6〜11岁):这个时期,口唇期、肛门期的感觉,前生殖期的恋母情结的各种记忆

都逐渐被遗忘,被压抑的性感差不多一扫而光,因此,潜伏期是一个相当平静的时期。

⑤青春期(11或13岁开始):经过暂时的潜伏期,青春期的风暴就来到了,从年龄上讲,女孩约从11岁,男孩约从13岁开始进入青春期。

(2)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说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学说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他认为在人格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自我过程在个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的和整合的作用。他提

,每个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发展任务的完成、危机的解决会促进积极品出了“人的八个阶段”

质的产生,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品质。

①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

②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同时,儿童开始具有自主感。

③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当儿童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会获得“目的”的品质。

④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

⑤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如果青年人在这个阶段中获得了积极的同一性而不是角色混乱或消极的同一性时他们就会形成忠诚的美德。

⑥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于冒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风险,从而获得亲密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

⑦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这是一个人对下一代的关心和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人们将获得关心和创造力的品质。

⑧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调整大于绝望,他将获得智慧的品质。

5. 青少年的思维发展有哪些基本特征? 具体体现在哪些思维形式上?

【答案】(1)青少年的思维发展主要有以下基本特征:

①少年期

个体的形象思维趋于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优势。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因此,初中生思维活动的基本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优势地位,但有时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分还起作用。

②青年早期

个体的形象思维已完全发展成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也进入了成熟期。到高中二年级时,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转化初步完成,标志着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趋向成熟。因此,逻辑思维的发展是青少年思维发展的重点。

高中生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较为稳定而匀速,而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则比较迅速。在此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