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发展心理学考研题库
● 摘要
目录
2017年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发展心理学考研题库(一).... 2
2017年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发展心理学考研题库(二).. 18
2017年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发展心理学考研题库(三).. 29
2017年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发展心理学考研题库(四).. 41
2017年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发展心理学考研题库(五).. 52
一、简答题
1. 请举例说明发展心理学研宄的四个基本问题。
【答案】发展心理学研宄的四个基本问题是:
(1)关于先天与后天的争论
心理的发展到底是由先天遗传决定的还是由后天环境决定的,对于这个问题的争论形成了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相互作用论等。
①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有高尔顿、霍尔等。高尔顿做了家谱研宄,发现名人的亲属中有出名成就的人远远多于普通人的亲属,他认为这说明了遗传的决定作用。
②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行为主义的华生。华生提出了S-R 公式,把行为看作是由外界刺激决定的。
③由于环境决定论和遗传决定论的片面性都比较明显,在争论中就发展出了相互作用论。它企图克服前两种理论的片面性,主张儿童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决定的。
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先天遗传只给人类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后天的环境会将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两者相互作用,缺一不可。
(2)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有些学派认为心理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类的内在需要;也有学派认为,心理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外部的教育条件。比较普遍的观点是,心理发展的主要原因在心理内部,即外界环境和教育上的要求与心理发展现状所构成的矛盾,外在的教育因素还是要通过个体的内在动因起作用。
(3)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从相对短的时间跨度看,心理的发展是呈连续状态的,从相对长的时间跨度看,心理的发展又是呈阶段性的。人类的心理,一方面是不断发展的,但同时又是有阶段性的,应将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发展的阶段性统一起来。
(4)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心理学家受到印刻概念的影响,提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或称敏感期)概念。这一概念指儿童在心理发展的某个时刻对某些刺激最敏感,因而也是发展某些技能、能力的最佳时期。这是由于有机体在生理基础上已经做好了准备,如果在一定时期内没有提供足够的刺激,儿童错过了学习的机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将难以补偿。
关键期概念的提出对教育实践有着直接的影响,引起了人们对早期教育的重视。应当承认,儿童的某些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由较佳的时期的,这表现为某个时期的发展曲线陡然上升。
,还应当看到,人类的发展关在研宄中,应该注意不要把发展的“快速期”误认为“关键期”
键期和动物的印刻现象有所不同:首先,人类的心理机能比动物的印刻高级、复杂得多;其次,这个时期也远不是十分短暂的,可能持续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最后,这种心理机能也不像印刻那样有或者没有,通常表现在发展程度上的差别。
2. 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飞跃期。其自我意识发展的基本表现如下:
(1)自我意识高涨
自我意识高涨的突出表现包括:
①青少年的内心世界日趋丰富,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校中,常常将很多心智用于内省。
②青少年个性上出现主观偏执性。一方面,他们总是认为自己正确,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另一方面,他们又感到别人似乎总是用尖刻挑剔的态度对待他们。
到了青少年中晚期,个体在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自我意识的诸成分上都获得了高度的发展,并趋于成熟。
(2)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或自我形象)主要是指一个人对自身的连续性、同一性的认识,青少年的自我概念在内容和结构上与早期个体的自我概念差异的表现
①自我概念更加抽象;
②自我概念更加具有整合性和组织性;
③自我概念的结构更加分化。
(3)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与个体认识能力发展相关的一种自我意识的表现,是一种包含社会行为准则的知识和主观经验的复杂的心理和行为。
自我评价的能力在青年早期才开始成熟。主要表现在他们不仅能分析自己一时的思想矛盾和心理状态,能认识到自己对某一具体行为起支配作用的个别心理特点,还能经常对自己的整个心理面貌进行估量,能认识到自己较为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
(4)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与适应之感,是个体寻求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能力,是对“我是谁”、“我将来的发展方向”以及“我如何适应社会”等问题的主观感受和意识。表现为扩散状态向提前封闭或延缓状态转变,提前封闭向延缓的转变。
①在青少年早期和中期,他们开始重新考虑童年期的价值观和身份。
②在初、高中阶段,扩散和提前封闭人数大幅度减少,同时伴随有延缓与同一性完成人数的増多。
3. 试根据斯金纳的理论,简述正强化、负强化、正惩罚三者之间的区别。
【答案】根据斯金纳的理论,正强化、负强化、正惩罚三者之间有以下区别:
(1)正强化是通过在某一情境中增加某种刺激使有机体行为或反应速度、概率、强度增加的
过程。负强化是在环境中取消厌恶刺激或降低厌恶刺激的强度,使有机体行为或反应概率增强的过程。正惩罚是在一种行为发生后随即出现厌恶事件,使有机体行为或反应得以消除或抑制的过程。
(2)正强化与负强化的目的都是提高反应发生概率,但正强化是通过呈现愉快刺激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而负强化则是通过撤消厌恶刺激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
(3)正强化与正惩罚都是通过呈现刺激来达到目的,但正强化呈现愉快刺激,正惩罚呈现厌恶刺激;正强化的目的是提高反应发生概率,正惩罚则是降低反应发生概率。
(4)负强化与正惩罚都有可能涉及到厌恶刺激,但负强化是撤消厌恶刺激,正惩罚则是呈现厌恶刺激;负强化的目的是提高行为发生概率,正惩罚则是降低行为发生概率。
4. 人们发现,随着现在电视上暴力和色情的内容越来越多,青少年犯罪的比例也在不断提高。请用心理学原理解释这一现象。
【答案】电视上暴力和色情内容,远远超出未成年人平时接触的生活经验,超出他们所接触的时间、空间。随着电视上暴力和色情的内容的增多,青少年犯罪的比例也在不断提高。这一现象可用社会学习理论和煽动理论来解释。
(1)用社会学习理论解释这一现象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模仿学习是社会行为发展的关键。人们能够模仿所观察到的行为,当这种行为得到奖励而被强化时,学习的过程就发生了。人们的一切直接经验都依赖于这种观察学习,如儿童通过主动观察与模仿同龄榜样和代表性成人的行为来学习社会行为,实现自身发展。现代社会中,电视就属于这种观察模仿的学习对象,它为儿童提供了大量的示范模本。按照学者班杜拉的观点:儿童普遍存在着媒介认同现象,无论媒介形象是否虚构,儿童都比成人更容易发生媒介认同现象。通过观察媒介内容,儿童对其中某些角色和行为产生认同,并意识到在某些情境下模仿会产生有利的结果。那么,当这种情境在现实生活中出现时,儿童就会发生模仿行为,这种模仿行为可通过媒介的不断强化形成长期行为。在这种理论视野中,电视暴力和色情内容就会导致儿童因模仿而产生的犯罪现象。
(2)用煽动理论解释这一现象
煽动理论主张个体观看暴力和色情内容时,由于被故事情节吸引,引发了情绪的唤醒,从而有可能引发攻击等行为,进而导致犯罪。因此,个体观看电视暴力和色情内容后继发的攻击行为原自情绪的激动,而非模仿剧中人物。因此,经常观看暴力和色情的儿童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表现出比观看其他节目的儿童具有更加明显的攻击性倾向,他们且难以控制,易怒,易冲动,易走向犯罪。
5. 简述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答案】维果斯基在心理的种系发展和个体发展上都作了研究,特别是他关于人类心理的社会起源的学说,关于儿童心理发展对教育、教学的依赖关系的学说,作了较深入的探讨。
,用以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那些(1)维果斯基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