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长江大学教育学原理613心理学基础综合之发展心理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亲社会行为

【答案】亲社会行为是指准备帮助他人或采取有益于他人行动的行为,如助人、合作、分享等。从很早开始,儿童就表现出多种亲社会行为;当儿童自愿帮助他人而不考虑任何外在奖励或没有个人动机时, 则是一种利他主义,这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主要形式;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受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如父母抚养方式、成人的榜样、大众传媒,儿童的移情能力、社会认知能力、道德判断水平等因素。

2. 两难故事

【答案】两难故事是柯尔伯格研究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一种方法。柯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与10〜16岁儿童进行道德谈话。两难故事创设了一种道德两难情境,要求儿童作出选择。人的行动是应该遵从规则和权威,还是应该遵从与此相冲突的他人的需要与利益?经典的两难故事为:一个名叫海因茨的人,需要一种昂贵的特效药来挽救生命垂危的妻子。他向发明并控制这种药的药剂师提出先付一半的钱,另一半以后再付,却遭到药剂师的拒绝。海因茨为挽救妻子,若偷取药品就违背了社会“不许偷盗”的规则;若遵守社会规则,就使妻子等死。柯尔伯格依据儿童对遵从规则还是服从需要的行为选择,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3. Cohort effect

【答案】Cohorteffect 中文翻译为“同辈效应”。同辈效应是指同龄人群体因生活在类似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经历类似的历史事件而对群体成员的发展产生的影响,它是横断设计应考虑的因素之一。通常在横断研究中反映出的年龄差异因未能考虑不同同辈之间文化或历史因素的影响,就可能混淆年龄和同辈效应。不同的同辈间与年龄有关的差异,部分是由他们在成长经历中的文化或历史的差异所导致,而不是由真正的发展变化引起的。

4. 社会化

【答案】社会化是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社会化的过程正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而形成适应社会的人格,并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社会化过程包括学习、适应、交流人类个体借以发展自己的社会属性、参与社会生活的一切过程。社会化过程是人类学会共同生活和彼此有效交互作用的过程;也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

二、单项选择题

5. 皮亚杰研究儿童道德判断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是( )。

A. 对偶故事法

B. 观察法

C. 测验法

D. 实验法

【答案】A

【解析】对偶故事法是皮亚杰研究道德判断的主要方法。即向儿童提出各种成对的故事,在每对故事中都有因某种故意的或无意的行为造成的不良结果,然后问儿童引起这两种不良结果的哪一种行为是“更坏的”。

6. ( )的出现,是胚胎发展到胎儿的一个重要标志。

A. 骨细胞

B. 合子

C. 胚芽

D. 胚胎圆盘

【答案】A

【解析】骨细胞出现在身体的结构分化基本完成的时候,它们的出现,使得已经出现分化了的结构开始骨化的过程。骨化意味着胚胎发育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一一胎儿阶段。因此,可以认为,骨细胞的出现,是胚胎发展到胎儿的一个重要标志。

7. 我国学者吴天敏、许政援对儿童言语发展从新生儿的发音起一直到3岁进行记录分析研究,这种研究方式属于( )。

A. 组群设计

B. 跨文化设计

C. 纵向设计

D. 横断设计

【答案】C

【解析】纵向设计是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对个体进行追踪,对其心理发展进行系统的研究,因此也叫追踪设计。

8. 下列心理学派与其代表人物,正确匹配的是( )。

A. 机能主义——冯特

B. 格式塔——铁钦纳

C. 人本主义——罗杰斯

D. 构造主义——詹姆斯

【答案】C

【解析】机能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詹姆斯、杜威和安吉尔;格式塔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韦特海默、考夫卡和柯勒;人本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 构造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冯特和铁钦纳。

9. 在项目反应理论三参数logistic 模型。数学表达式中,表示项目区分度参数的符号是 ( )。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在三参数模型中,参数a 表示难度,参数b 表示鉴别度,参数c 表示猜测度。此题问区分度,应该是选择

10.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深度知觉单眼线索的是( )。

A. 空气透视

B. 结构梯度

C. 运动视差

D. 视轴辐合

【答案】D

【解析】深度知觉也称立体知觉、距离知觉,是人将远近物体判断或辨识为立体的视知觉。人对空间的知觉是与若干深度线索相结合而产生的。在距离和空间位置线索中,包括环境中的各种特征和有机体内部的各种信息、深度知觉必须借助各种主客观条件,即深度知觉线索,包括视觉的双眼知觉线索和单眼深度线索。双眼知觉线索包括水晶体调节、视轴辐合和双眼视差,单眼深度线索有线条透视、空气透视、纹理梯度。明暗和阴影和运动视差等。

11.衡量人眼对光刺激时间分辨能力的指标是( )。

A. 视敏度

B. 视速度

C. 临界闪烁频率

D. 最大闪烁频率

【答案】C

【解析】闪光增加到某一频率,人眼看到的不再是闪光,而是一种固定或连续的光,称为临界闪烁频率,是人眼对光刺激时间分辨能力的指标。因此选C 。

12.—组服从正态分布的数据,平均数为50, 标准差为5, 则Z 值为-2.58的原始数据是( )。

A.37.10

B.42.42

C.47.42

D.6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