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612社会学概论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公民社会

【答案】公民社会论主张一个介于个人与国家之间的相对独立的社会领域的存在,认为这个领域的存在有其内在的价值,并在保障公民自由和权利、提供社会福利、促进社会团结、推动社会自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个社会领域就是公民社会。

2. 社会运动

【答案】社会运动是一种以集体认同和团结为基础,以非制度性和超制度性手段为主要行动方式,而且组织性比较好、持续时间比较长的追求某种社会变革的集体努力。其特征包括:①社会运动是一种企图实现某种社会变革的集体努力。社会运动有比较明确的目标,即追求某种社会变革。②社会运动的参与者内部有比较强烈的团结感和集体认同。③社会运动一般有较好的组织性,并且活动的持续时间比较长。④社会运动在行动中主要采取非制度性或超制度性的手段。

3. 越轨行为

【答案】社会越轨又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的占主导地位的社会规范的行为。社会规范的功能是制约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和规定社会活动空间,它本身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由于人们社会行为的复杂性、社会成员自身素质及阶级地位的差异性,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越轨行为在任何社会都是不可避免的。

4. 集体意识(涂尔干)

【答案】涂尔干把集体意识界定为社会成员平均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他进一步解释说,集体意识尽管只能依赖个人意识而存在,但它又不同于个人意识,它弥漫于整个社会空间,是社会的精神象征,既有自己的特性,又有自己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模式。在涂尔干看来,社会分工是有机团结的物质基础,集体意识则是机械团结的精神基础。他继承孔德的思想,突出强调了社会共识对社会整合的重要性,提出了“集体意识”概念,这一概念在其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机械团结以强烈的共同的集体意识为基础。在机械团结占主导地位的古代社会里,集体意识几乎笼罩着全部的个人意识,驾驭着大部分个人,左右他们的日常生活,表现出强大的社会强制力。

在个人分化的有机社会里,虽然由于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的发展而导致集体意识的外延和力量有所缩小,为个性的发展留下了余地。但是它并没有消失,只是削弱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调节作用,它仍然继续对社会团结作出贡献,加强了人们之间的功能性相互依赖关系。在复杂的现代社会里,集体意识不是表现为具体规范上的统一,而是表现为抽象价值层次上的一致,即由更

一般、更模糊的思维、价值和情感所构成。

5. 社会政策

【答案】社会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解决社会问题、改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公正与社会进步而采取的各种原则或方针。社会政策具有权威性、价值性、政治性、原则性、强制性、时代性、可行性和具体性等性质。

6. 结构论

【答案】布劳宏观结构论的社会交换主要思想包括:①宏观结构是由若干群体组成的结构,它的分析单位不是个人,而是群体。群体之间的交往与个人之间的交往就其基本过程而言是一致的。

. ②在宏观结构中,人与人的交往多数情况下是间接的,成本与报酬的联系往往是远距离的。所以,

需要某种机制来传递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结构。布劳认为,共同价值为宏观结构中复杂的间接交换提供了一套共有的标准,使参与的各方能以同样的情景定义进行交换。

7. 生活的医学化

【答案】生活医学化的内容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一面:①医学淦释范围持续扩一展:医学从健康与基本能够角度淦释人类某些行为与心理状态,进而以医学的标准来衡量个人身心状态; ②大众自我决定权日益受到破坏:医学逐渐介入各种社会生活领域,致使一般民众也丧失自我决定的权利; ③大众决定权直接让渡给医学技术专家:医学语言与大众语言的隔阂,一般民众并无能力讨论医学问题,只能将决定交给医学专家; ④医学取向逐渐成为社会控制的工具:为了维持社会规范或减轻违反社会规范的困扰,医学化逐渐脱颖而出,并成为监控或遏制问题恶化的一种社会控制的工具和手段。

8. 目的(工具)合理性

【答案】工具合理性行动是韦伯在分析社会行动的类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又称目的合理性行动。它是指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者

,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的行动。 作为“手段”

二、简答题

9. 举例说明角色扮演过程中的失调现象。

【答案】(1)角色失调的概念

角色失调是指,人们对社会角色的扮演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正像社会的运行常会产生不协调因素一样,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也常会产生矛盾,遇到障碍,甚至遭到失败。

(2)角色扮演过程中的失调现象主要有角色距离、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和角色失败五种情况。

①角色距离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赋予某种角色的规范与角色扮演者的实际表现常常存在一定的差距。这

种角色期待与角色表现之间不相匹配的情况为角色距离。

②角色冲突

a. 一个人承担的多种角色之间的矛盾一般称之为角色冲突。如,一位妇女作为经理可能忙于事业,但作为妻子和母亲的社会角色期望她在家庭生活上应该有更多的时间投入。

b. 不同的人所扮演的相对角色之间的矛盾称为角色冲突,如丈夫与妻子、父母与子女、邻居之间、顾客与服务员、领导与群众之间的冲突等。

c. 一个人承担同‘角色时存在的矛盾,一般称之为角色紧张。如一名学生,按照角色要求应该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回答问题,但可能又因为不想让别的同学感觉难堪而不积极表现,这时他(她)就会经历角色紧张。角色紧张往往与角色规范或价值观密切相关。

③角色不清

角色不清是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于什么和怎样去做。

在社会变迁中,当一种新角色初次来到社会上时,社会还没有来得及对它的权利义务做出明确规定,角色承担者本人不清楚,其他人的看法也有分歧,角色不清便由此产生。只有通过长期互动,当社会为它规定了明确的规范后,这种角色不清才能清除。

例如,近年来,随着对外开放,中国青年、大学生的行为规范发生很大变化。在传统上,一个优秀的青年、大学生应该是艰苦朴素、不重衣着打扮、听老师和领导的话、循规蹈矩等等。然而,现在的很多青年注重衣着、仪表、穿牛仔裤、跳“迪斯科”、交际广、不那么温顺等等。这样,对于什么是当代中国青年、大学生应有的形象的讨论便兴起了。这种讨论无疑会有助于逐步澄清上述社会角色。

④角色中断

角色中断,指在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的现象。人们在一生中随着年龄和多方面条件的变化,总会依次承担多种角色。角色中断的发生是由于人们在承担前一种角色时并没有为后一阶段所要承担的角色做好准备,或前一种角色所具有的一套行为规范与后来的新角色所要求的行为直接冲突。

例如,一位一心渴望能上大学的青年学生,因高考分数不够,突然成为待业青年,这是他过去万万没有料到的。一方面,他没有做任何准备,不知道一个待业青年还可以做哪些积极的、有意义的事情; 另一方面,待业青年的角色与他原来的“高中学生”的角色在社会声望、行为规范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差异,有些甚至是冲突的,这些都在这位青年的心理上造成压力。这便是角色中断。

⑤角色失败

角色失败是指由于多种原因使角色扮演者无法进行成功的表演,最后,不得不半途终止表演。或者虽然还没有退出角色,但已经困难重重,每前进一步都将遇到更多的矛盾。

按照角色失败的结果,通常可将角色失败分为两种情况:

a. 角色的承担者不得不半途退出角色。例如,夫妻双方的矛盾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