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曲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763人文地理学之人文地理学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形式文化区
【答案】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确定形式文化区,首先要确定作为研究对象的某一种或几种文化现象,然后通过调查研究,把所要研究的现象落实到一定比例尺的地图上。形式文化区中一般出现三个层次:①中心地区,或称为核心地区,位置大体位于该文化区的中部或接近几何中心部位,即该文化现象表现较为典型的地方; ②外围区,在其周围地区,该文化的典型性则随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弱; ③边缘区,在其外围区向外的边缘开始出现另一种文化现象,形成两种文化相混现象,是文化上的过渡带。精确划定该文化区的边界十分困难,勉强确定往往就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当然,有的形式文化区,如果在其与相邻的文化区之间存在着特殊情况,就不存在着过渡带现象。
2. 李特尔
【答案】李特尔,德国地理学家,近代地理学创建人之一。最早阐述了人地关系和地理学的综合性、统一性,奠定了人文地理学的基础。认为地理学是一门经验科学,人是整个地理研究的核心和顶点。创用“地学”一词。主张地理学和历史学结合。坚持目的论的哲学观点,认为上帝是建造地球的主宰。著有《欧洲地理》、《地学通论》等。
3. 文化整合
【答案】文化整合是指不同文化相互吸收、融化、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特别是当有不同文化的族群杂居在一起时,他们的文化必然相互吸收、融合、涵化,发生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逐渐整合为一种新的文化体系。文化整合过程是在矛后与斗争的反复交替中不断前进的。文化在经历了冲突、调整和适应之后,就达到了整合的趋向。文化整合的结果往往促进新文化的产生,给社会进步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4. 第三产业
【答案】第三产业是指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等。它是随着第二产业的制造业而发展起来的,是为了满足生产活动的持续进行。
5. 新型城镇化
【答案】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6. 城市地域结构
【答案】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城市在地表上的实际范围,它是城市功能组织在地域空间系列上的投影,由两个大的部分组成:一是己经成为市区的里侧建成区:二是正在城市化的、与市区联系频繁的外侧郊区。
7. 地理物象
【答案】地理物象是指地理环境以及事物通过知觉、认知过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映象),是知觉判断、地理优选以及决策行为形成的基础,是人们对周围的地理环境通过直接或间接观察、体验和了解而得到的具体形象,与客观地理环境并不完全一致,并不是人们对地理环境的“照相”,而是通过稳定性思维而形成的。
8. 边缘城市
【答案】边缘城市是指受本省中心或省会城市辐射较小的城市。德国地理学家哈伯特·路易提出的”边缘城市”概念。城市形态从单核心格局向多核心、网络化方向发展以及城市核心区在扩散中出现新集聚的过程中,在郊区发展起来的兼具商业、就业与居住等职能的综合功能中心,这成为了”边缘城市”理论的原型。
9. 城市体系
【答案】城市体系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国家或区域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的集合。它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相互关联、起各种职能作用的不同等级城镇的空间布局总况,是经济区的基本骨骼系统,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城市带动区域最有效的组织形式; 其结构包括职能结构、规模结构和地域结构(布局); 具有整体性、动态型、开放性、层次性、重叠型的特点; 它是衡量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10.消费者行为
【答案】在狭义上消费者行为是指仅仅指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以及对消费资料的实际消费。在广义上消费者行为是指:消费者为索取,使用消费物品所采取的各种行动以及先于且决定这些行动的决策过程,甚至是包括消费收入的取得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
二、简答题
11.简述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答案】(1)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的发展
①初期发展阶段
从1952年到1960年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与经济大发展,城市和建制镇获得快速发展。 ②1961~1977年
由于经济困难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经济情况处于下降、缓慢发展和停滞阶段,对城市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城市数不增反减。
③1978~1998年
改革开放使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城市发展速度也是空前的。
(3)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特点
①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密切相关,特别是与农业生产关系较大。其中1961~1977年是我国农业生产处于下降、恢复、缓慢增长阶段,城市化进程为下降和缓慢发展阶段。
②从城市人口增长情况看,非农业人口在三个阶段都在增加。
③我国城市化道路与国家政策关系密切。例如,我国长期限制大城市发展,虽然大城市数目增加了,但是在城市人口总数中的比重变化不大,在小城市方面,由于政策上的支持,数目增加很快。
④内地与边疆地区城市有所发展。我国注意国家安全,工业转向内地,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前期,重点发展“三线地区”,因而使内地与边疆地区城市有所发展。
⑤沿海地区与边境口岸城市随对外开放而获得新的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对外经济往来有了较大发展,出现了新的城市,也使原来的城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3)当代中国的城市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城市化发展更快,目前己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当代中国的城市化有以下四个主要特征:
①有计划逐步发展,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与其他国家盲目无限制地发展城市不同,中国的城市化是有步骤逐渐发展的,且速度在加快。
②乡村城市化开始显现
自20世纪70年代末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村长期被掩盖起来的剩余劳动力问题逐渐显现。为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在农村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消化吸收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放松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限制,乡村城市化开始。
③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城市群和一批超大城市正在形成
目前,我国一方面己拥有一批巨型城市和超大城市,如上海、北京、天津、广州、武汉、重庆、沈阳、南京、西安等,同时还出现了城市群,如环渤海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并将出现城市连绵区; 另一方面,众多的小城镇也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遍布全国各地,从而构成一个规模等级结构合理、布局集中分散有致、职能分工合作的国家城市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