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曲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763人文地理学之人文地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农村聚落体系

【答案】农村聚落体系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由村庄和集镇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农村聚落数量众多,规格不一,分布地域不同,职能和特点各异,根据其人口规模、经济职能、服务范围等因素可将一定范围内的村镇划分为若干等级,等级越高,规模越大,其影响地区越广,数量则越少,不同等级的村镇问往往存在着紧密联系,从而在空间上构成一个具有一定特点的村镇体系。分析研究村镇体系的合理结构与空间布局,对村镇规划有建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2. 施吕特尔

【答案】德国地理学家,德国人文地理学家,景观学说的提出者之一,认为文化景观形态学和景观研究是地理学的主题,论述了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区别,并最早把人类创造景观的活动提到方法论原理上来。著有《人类地理学的目的》、《早期中欧聚落区域》等。在研究方法上,用历史地理学的方法来分析景观。先区别出原始景观一一在经过人类活动重大改变以前存在的景观,然后探索原始景观转变成文化景观,即人类文化所创造的景观的变化过程。施氏在使地理学走向科学化方面起了巨大作用。

3. 种族

【答案】种族又称人种,是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种族这一概念以及它的具体划分都是具有相当争议性的课题,其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文化中都有差异,种族的概念也牵涉到诸如社会认同感以及民族主义等其他范畴。世界上有四大人种:亚洲人种(黄种人)、高加索人种(白种人)、非洲人种(黑种人)、大洋洲人种(棕种人)。

4. 资源问题

【答案】资源问题是指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资源的过量开采和不合理开发利用而产生的影响资源质量的一系列问题。同人口问题、环境问题一样,资源问题说到底也是发展问题。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以及生态危机等一系列的世界性问题,已经直接威胁到我们和子孙后代的生存。

5. 维布雷宁消费型

【答案】维布雷宁消费型,维氏认为,人类是一种社会的动物,其需求和购买行为通常要受到社会文化和亚文化的影响,并遵从他所处的相关群体、社会阶层和家庭等特定的行为规范。维

布雷宁模式立足于社会文化环境,探讨了外部环境对消费者的影响,以及消费者购买行为对外部环境的能动反应。

6. 客家方言

【答案】客家方言在汉语方言中出现较晚,而且有其特殊原因。客家的先民也是北方的汉族居民,虽然汉民南迁亦始于东晋,但形成特殊的客家方言还是宋代以后的事。因为这时南方各地,特别是条件较好的地方,多己被早来的移民所占据,后来的移民或居于边缘山地,或与早先来的移民杂居。当时户口上称后来移民为“客”,早来定居者为“主”,因而出现了“客”或“客家”之称。由于山区的闭塞,主客社会上的封闭形成了主客语言上不同。加上后来一些主客之间矛盾,有的地方客家人重新迁移,形成了客家方言的特殊分布区,既有相连成片的地区,又有较多的语言岛。集中分布区位于粤东、粤北、闽西、赣南。

7. 斯匹克曼

【答案】荷兰裔美国人,地缘战略学家,国际关系学者,被称为’,围堵政策之教父’,。他是美国外交政策的古典现实主义的发起者之一,将东欧政治思想带入美国。斯皮克曼出过两本谈外交政策的书,从斯皮克曼的地理学与外交著述看来,他支持地理决定论。

8. 城市金字塔

【答案】城市金字塔是指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等级,形成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现象,即城市规模越大的等级,城市的数量越少,而规模越小的城市等级,城市数量越多,再把这种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化动的关系用图表现出来。金字塔的基础是大量的小城市,塔的顶端是一个或少数几个大城市,城市金字塔提供了一种分析城市规模分布的方法,可以对不同国家、不同省区或不同时段的城市规模等进行分析。

9. 绿色GDP

【答案】绿色GDP 是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就是从现行统计的GDP 中,扣除由于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从而得出真实的国民财富总量。

10.循环经济的3R 原则

【答案】循环经济的3R 原则是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三种原则的简称。减量化是指通过适当的方法和手段尽可能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污染排放的过程,它是防止和减少污染最基础的途径; 再利用是指尽可能多次以及尽可能多种方式地使用物品,以防止物品过早地成为垃圾; 再循环是把废弃物品返回工厂,作为原材料融入到新产品生产之中。

二、简答题

11.从文化的结构分析出发,谈谈文化整合的现实意义,并举例说明。

【答案】(1)文化整合

文化整合是指不同文化相互吸收、融化、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特别是当有不同文化的族群杂居在一起时,他们的文化必然相互吸收、融合、涵化,发生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逐渐整合为一种新的文化体系。

(2)文化整合的现实意义

文化整合过程是在矛盾与斗争的反复交替中不断前进的。最先发生的是文化冲突。这是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所致,还经常掺杂着政治和经济的特殊背景。文化冲突的损失常常是相当惨重的,但冲突的结果是无法预料的,有正、反两种可能,冲突的背后是比较和竞争,因而冲突是文化进步的重要动力。当两种文化发生冲突时,一种文化想要与另一种文化竞争,并且在社会中占有一席地位,它自身必须做一些调整,以适应另一种文化以及当时的社会条件。调整给文化一个喘息的机会,使之得以重建自己的体系和力量,从而为与另一种文化再一次竞争创造了条件。文化在经历了冲突、调整和适应之后,就达到了整合的趋向。文化整合的结果往往促进新文化的产生,给社会进步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在各国文化系统的交流中,各种文化特质的变化情况是不同的。例如,物质文化方面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往往易于交流。如电视机以其形象与声音的传输的同步,很快在大众传播媒介中取代了广播,而彩色电视很快又取代了黑白电机。在交通方面,过去我国是轿子与马匹代步,今天则有火车、汽车与飞机,可以免去长途跋涉之劳。今天,世界各国为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都在竞相走工业化和现代化之路。可是,现代技术和现代生产的发展和运行,需要上层建筑的推动,也就是需要建立符合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与市场,甚至还需要有与之价值观念相应的意识形态。这说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要相应变化,协调进行,形成整合,才能顺利地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

12.影响语言传播的主要因素。

【答案】(1)自然因素的影响

自然因素主要是通过影响人口的迁移流动来对语言扩散施加影响的,表现为在自然地理条件良好、通达性强的地理区域语言扩散传播状况好,而在自然条件差、通达性弱的地理区域语言扩散传播状况差。

(2)社会人文因素影响

语言既不是自然现象,也不是个人现象,而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其本质特点在于语言是一种社会交际工具,是为整个社会服务的。因此语言的扩散与传播在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下,更重要的是受到社会人文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行政区划的影响

行政区域的划分和建制往往对语言的传播扩散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同一行政区内,不仅要求经济管理等方面的一致,而且往往要求使用语言上的统一,每一个国家或地区都有自己所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