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西南民族大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特点。
【答案】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的国家政权。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和专政的对象来看,在新民主卞义时期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参与国家政权的不仅有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在一定历史时期中还有民族资产阶级。进入社会主义以后,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占人日大多数的农民阶级、一切拥护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的范畴,在最广大的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只对极少数人实行专政;
(2)从党派之间的关系来看,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这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
(3)从概念的表述来看,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全面、更明确地表示出人民民卞和人民专政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突破和创新?
【答案】(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其他所有制经济。没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就不能确保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不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道路。没有其他所有制经济,就会脱离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脱离初级阶段的实际。因此,既不能因为公有制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不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而将它们排除在基本经济制度以外,也不能因为它们属于基本经济制度而认为也是社会主义经济。
(2)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能够把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初级阶段的现实要求有机统一起来,这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和创新,更加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体现了党对所有制理论的与时俱进。改革开放前,由于对基本国情的认识上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总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只能由社会主义性质的公有制经济构成,即使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和一定的发展,也只能是暂时的权宜之计。改革开放后,我们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逐步深化,从称其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到强调“公有制经济与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是一项长期的方针”,再到党的十五
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认识不仅在理论上有了重大突破和创新,在中实践中也使我国进入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阶段。
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
【答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进的关系。
(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4. 如何理解中国革命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间的关系?
【答案】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反之,在中国革命实践基础之上形成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对中国革命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起着积极的反作用,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具体表现在: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①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党的二大明确提出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失败的教训使党认识到,中国革命必须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到党的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的思想。1926年前后,党逐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②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对党成立以来的经验,尤其是党在大革命时期的经验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总结,对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总结了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经验; 提出中国革命应当先占乡村、后取城市的战略,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具有中国特点的民主革命道路理论。
③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经过了北伐战争的胜利和失败,也经过了土地革命战争的胜利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毛泽东系统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人民军队建设、革命根据地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多方面得到展开,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达到成熟。
④抗日战争胜利后,代表中国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同代表中国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利益的共产党展开了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战略决战。党和毛泽东总结经验,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系统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指出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和政策基础。
⑤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来看,没有两次国共合作的实践,就没有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 没有建立和巩固农村根据地的实践,就不会有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 没有革命战争的实践,就不会有建立人民军队和关于军事战略的理论; 没有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党由小到大、
由弱到强的实践,就小会有党的建设的理论。总之,没有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也就不会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2)反过来,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对中国革命实践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和积极的反作用: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解决了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科学地回答了近代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正确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问题,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道路。 ②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封建地主阶级剥削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实现了中国人民社会政治地位的根本变化,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四分五裂、战乱不断的局面,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的基本统一,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变革,根本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从而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创造了条件,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扫清了障碍,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
5.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
【答案】(1)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①改革是动力,新时期我们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是在改革中实现的,实现未来的奋斗目标,关键仍在于深化改革。
②发展是目的,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发展。
③稳定是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
④总之,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推进; 只有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具有坚实基础。
(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具体来讲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①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稳定是前提,但稳定是相对的,不能因为改革有风险就不改革或者在改革中裹足不前,否则会导致更加严重、更加剧烈的社会不稳定。也不能因为在发展中可能出现不协调不平衡而不致力于发展。因此,需要统观全局,精心谋划,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做到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②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但是改革和发展也不能不顾及社会稳定的内在要求。要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更加注重发展的公平性。改革和发展要始终注意适应国情和社会的承受能力,要统筹安排改革和发展的举措,精心处理稳定同改革、发展的关系,着眼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及时化解矛盾,排除不安定因素,以保持稳定,促进改革和发展。
③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