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西南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中国新诗研究所626文论与写作之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请说明存在主义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文学的影响。

【答案】(1)存在主义成为战后文学的主要理论基础,各流派多受其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加深了西方的精神危机,萨特等人的旨在摆脱困境寻找出路的存在主义哲学成为战后文学的主要理论基础,各种流派大多受其影响。这个时期的文学,在继续着前期文学的叛逆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些新特点。对现实的否定更加彻底,但并未放弃走出困境的努力;从内向化、梦幻化的神秘倾向,转为直面荒诞的世界和荒诞的人生;悲观色彩更加浓郁,哲理思考也更加深入;对形式的追求更加热衷,认为形式即内容,内容即形式,二者为一有机整体。这些特点,在各流派中表现不尽相同。

(2)存在主义文学在艺术上多保留传统风格,着力于开掘哲理深度

狭义的存在主义文学,是指由存在主义哲学家创作的、直接体现存在主义观点的文学。它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末期的法国,随后逐渐流行于欧美。它主要表现世界的荒诞和无秩序,人生的痛苦和无意义,以及人的失落、异化、孤独、焦虑等情绪,较准确地传达了战后西方知识分子的心态;同时,它也以“自我选择”的自由,激励人们面对现实的重压而奋起抗争。存在主义文学在艺术上多保留传统风格,而着力于开掘哲理的深度。这一派作家主要有萨特、加缪和波伏娃等。

2. 以《伪君子》为例说明莫里哀喜剧创作的特点。

【答案】《伪君子》是莫里哀的代表作。《伪君子》前后写作五年,修改三遍,艺术上可谓炉火纯青。其创作特色可概括为以下五点:

(1)成功的间接描写

《伪君子》共五幕,但中心人物答尔丢夫直到第三幕第二场才出场。喜剧的前半部分答尔丢夫虽末出场,但事事与他有关。如奥尔恭家的争吵,嫁女引起的混乱,都是围绕他进行的。作者运用种种方式,多侧面地勾划出答尔丢夫的基本轮廓,刻画了他的伪善,并初步揭示其危害性,使之人未露面,性格却已突现在观众面前,呼之欲出,栩栩如生。

(2)结构严谨,情节曲折,层次分明

《伪君子》出场人物较多,作者巧妙地以答尔丢夫作为喜剧结构中心,通过他的伪善行径,把全剧的内容贯穿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推迟主人公出场时间,便会剧内容安排更为合理,矛盾冲突更为尖锐集中,结构严谨精巧。

(3)人物塑造集中夸张,具有高度概括性

莫里哀充分运用夸张与对比手法,着重刻画了答尔丢夫的伪善性格。如答尔丢夫标榜不近女

色,见到桃丽娜袒露的胸脯、就叫嚷要用手帕遮起来。但一听到欧米尔想见他,就立刻温柔起来,迫不及待地问道:她就来吗?他把自己打扮成一心向善、慈悲为怀的信士,但对自己的恩人,却既想霸占妻女,又想谋财害命。

(4)表现手法既严谨又灵活

作者严格遵守古典主义戏剧三一律法则,在有限的时空内展开情节,塑造人物,表达主题,充分显示了其高超的艺术技巧。但同时,又在喜剧中掺入悲剧因素,还大量吸收了民间闹剧的表现手法,如家人争吵,桌下藏人等。这样全剧就显得妙趣横生,富于生活气息。

(5)剧中人物的语言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

桃丽娜的语言犀利、明晰、朴素、生动,处处显示她的爽朗的性格和来自民间的智慧。答丢夫的语言则是矫饰、造作,竭尽堆砌辞藻之能事,为自己的卑劣行为进行诡辩。人物的语言风格极大地推动了对人物性格的表现。

3. 从奥涅金和后来的罗亭等人物看“多余人”形象。

【答案】奥涅金是俄国封建农奴制社会贵族青年的一种典型,他虽然受过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不满于贵族社会的庸碌,自视清高,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但贵族生活方式又使他灵魂空虚,毫无能力,无所作为,只能做一个社会的“多余人”。这样,奥涅金就成为俄国文学中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

(1)“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

最早是在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浬金》里的主人公“奥浬金”身上体现的,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多余人”的鼻祖,而这一形象真正的广为流传是在屠格浬夫1850年发表的中篇小说《多余人日记》之后才更加深入人心的。之后又有赫尔岑《谁的罪过》中“别尔托夫”,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罗亭》中的“罗亭”,冈察洛夫《奥博洛莫夫》中“奥博洛莫夫”等。

(2)“多余人”出身贵族,受过良好教育,却远离人民,缺少行动

“多余人”的特点是出身贵族,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他们虽有高尚的理想,却远离人民;虽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他们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只能在愤世嫉俗中白白地浪费自己的才华。他们既不愿站在政府的一边,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又不能和人民站在一起,反对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他们很是心仪西方的自由思想,他们也很不满俄国的现状,又无能为力改变这种现状,然而他们又是大贵族和权势者的代表人物,不可能与底层人民相结合以改变俄国的现状。

4. 请说明《红与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答案】司汤达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之一。1830年《红与黑》出版,这部作品确立了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红与黑》以其鲜明的艺术特色,开了批判现实主义的先河,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1)《红与黑》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司汤达是自觉的现实主义作家,其创作活动以明确的现实主义理论为指导。对复辟时期法国

社会的深入观察和研究,又使他能比较准确地把握时代的本质特征。小说里所描写的唯利是图的维立叶城、阴森可怖的神学院、“阴谋与伪善的中心”巴黎,是揭示作品主题、表现人物性格的典型环境,富有时代特征和时代气息。作家善于使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形成,与人物活动的环境紧密相连,使典型环境为人物性格的发展与形成提供合理的依据。因而,小说中于连的形象、木尔侯爵的形象、哇列诺的形象以至玛特儿的形象,都具有相当高的典型性。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这一派作家自觉的使命。

(2)《红与黑》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和心理描写

司汤达刻画人物擅长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细致地描摹人物在特定情景下的心理状态,分析激动他们灵魂的欲望和感情的细微变化,揭示人物充满矛盾的内心世界。像于连在与玛特儿的爱情纠葛中,他的自尊与自卑、欢乐与痛苦、热情与冷静,思绪起伏,瞬息即变。20世纪评论家称之为“第一人称”视角的强化,在小说中已有相当的表现。由于司汤达把心理活动视做性格与环境撞击而产生的火花,因此,通过心理刻画,既描绘了人物性格,又使读者借此看到了激起人物内心波澜的时代环境。这种心理分析的方法,为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真实,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尤为可贵的是,在司汤达的作品中,没有游离于故事情节和特定情境之外的心理分析和心理描写。“向内转”的趋势,探索“内宇宙”是20世纪文学发展的新特点,在《红与黑》中已初露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