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869新闻业务之新闻采访方法论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新闻采访实践中,记者应如何处理好与基层党委的关系?
【答案】记者在具体的采访活动中,要尊重和依靠基层党委。
(1)记者深入到一个地区或单位采访时,应注意听取基层党委负责同志的情况介绍。这不仅便于记者从该地、该单位的全局角度考虑问题,而且有利于采访中更好地结合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寻找目标,使新闻报道有更强的针对性与说服力。
(2)记者还应该主动把自己的采访报道计划和基层党委商量,听取他们的意见。这样,既可以使记者的计划经过他们的指点,更切合客观实际; 又可以使记者在采访时及时得到他们的帮助,诸如提供人力、物力、食宿等。
(3)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应当注意,遇到不明确的间题,不要轻易下结论,要多征求基层党委的意见。有些悬而未决的问题,最好请基层党委讨论一下,明确了再写入报道。
(4)稿件写成后,也要尽可能送基层党组织审查。
(5)在可能的情况下,记者还应当帮助基层党组织做些必要的工作。例如,向有关部门反映基层的困难与要求; 帮助基层干部分析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克服毛病和缺点; 把采访中发现的新情况及时向基层党组织汇报,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力帮助基层办好广播和小报、培训通讯员等。
2. 如何把开座谈会和个别访问结合起来?
【答案】座谈会,又名调查会,区别于个别访问。开座谈会是记者邀请一些人,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本着同一主题向参加座谈的人进行采访。相对个别访间而言,面对的是群体采访对象。要把开座谈会和个别访问结合起来主要包括:
(1)有些采访仟务,靠个别访问就能完成,不必开座谈会;
(2)有些采访任务,除个别访问外,还要开座谈会,把个别访问和开座谈会结合起来;
(3)有些采访任务,不需要个别访问,完全靠开座谈会来完成;
(4)有些不便扩散的问题,放在座谈会上去谈,就不合适,只能靠个别访问;
(5)有些问题,需要细谈,座谈会人多,每人发言的时间有限,只能靠个别访问;
(6)座谈会上谈得不清楚或不深的问题,可以通过个别访问来解决。
3. 引进系统科学方法研究新闻采访学的意义在哪里?
【答案】引进系统科学方法研究新闻采访学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代新闻采访学的研究,必须以开放的多向思维代替封闭的单向思维,以综合的动态考
察代替孤立的静态分析。而系统科学的基本观点,诸如有机整体的观点、综合的观点、最优化的观点、动态的观点等,使人们获得了一个重新审视新闻采访活动现象的角度。在这个意义上说,系统科学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更有效的思维手段和方法。
(2)一门学科的成熟,往往是以建立一系列新的基本概念,以及这些概念的演绎系统为主要标志的。以往的新闻采访学研究,由于受传统的思维模式的束缚,囿于一些过时的、不合时宜的旧观念,而对新的观念、新的思想、新的方法实行自我封闭,这样势必无法真正步入科学研究的境地。系统科学方法论关于事物是多要素、多层次组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系统的观念,可以帮助我们在研究新闻采访活动的现象时,采取多维视野,而不胶着于一点作观察分析。这样,就有利于对旧有的新闻采访观念的更新和升华。
(3)新闻采访学的研究正处于现代科学的不同学科由分化逐步走向重新组合的历史时期,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与整体化的趋势日益加剧。传统的新闻采访理论的纵向链条体系已经很难适应现代科学发展和新闻采访学自身发展的需要。运用系统科学方法,有助于拓宽新闻采访研究者的思维空间,实行引进和创新,从而促进新闻采访理论的横向网络的发展,建立起新型的学科理论体系。根据系统科学的观点和方法,能够把一门学科的认识客体分解成各学科研究的多种对象,不同学科的认识客体又可以互相结合、重叠。通过研究事物的普遍联系,把一些学科横向地贯通起来,彼此交错,互相联系,形成一个多层次、多结构的网络。新闻采访活动所需要的多种智能、技能,涉及到思维科学、心埋学、社会学、伦理学、交际学、行为学等几门学科,在它们的交叉中,可以生长、分化出一些新的边缘学科。而新闻采访学理论更需要将上述一些与培养、训练采访能力相关的学科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综合起来,进行系统的、周密的研究。这样,新闻采访学的研究便由平面、单线转向立体交叉、纵横渗透,整个学科势必出现令人吃惊的变化。
4. 在新闻采访活动中,怎样搞好体验式采访?
【答案】从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来看,要搞好体验式采访,以下几点带有规律性:
(1)选好体验点,选点就要通盘考虑,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来抓,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点选得好不好,关系着体验采访的成败。选点的根据:
①考虑报道需要;
②考虑尽量同自己平时分工采访的行业结合起来;
③考虑有利于记者锻炼。
(2)甘当小学生,老老实实向采访对象学生产技术,学劳动本领,学他们的好思想、好风格。没有这种态度,体验采访很难有大的收获。
(3)不是为体验而体验,体验的最终目的是要写出更好的报道; 也不是只体验不采访,要把体验和采访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体验中采访,在采访中进一步体验。如果发现新的重要线索和新的问题,还可以拓宽采访面,不满足于写一篇体验式报道就算完成任务。
(4)一次体验采访的时间是长一点好还是短一点好,要视需要而定。
(5)体验式报道要有体验的特点,以区别一般报道。
这类报道,记者的参与意识较浓,笔尖要带感情,写出自己的感受,而这正是打动读者的关
键所在。形式不拘一格,通讯、日记、札记等体裁,均可用,贵在创新。
5. 你认为记者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做好现场报道?
【答案】现场报道是指记者在新闻现场边采录音响(画面)、边采访、边解说报道的形式,包括直播和录播两种播出方式。由于现场报道是与事件同时进行的,所以它能以最快的速度和不容置疑的实况录音,满足听众“先听为快”的欲望。做好现场报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明确角色职责
在重大突发事件现场,特别是灾难现场,记者该如何履行职责其实并不需要争论,记者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才是新闻从业人员。在救援现场,在没有其他救援人员或者救援人员不足的情况下,记者首先应该履行一个普通人的基本责任,就是救人; 在被救援人员已经脱离危险并具备采访条件的情况下,才能履行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责任。把新闻记者的角色职责凌驾于人的基本道德之上,只会招来骂名。
《纽约邮报》的自由摄影师阿巴西面对被推下地铁的韩国男子韩基苏没有第一时间前去救人,而是按下快门抓取新闻,引来公众抨击,也是缘于此。河南电视台女记者曹爱文在一次采访落水少女的现场,不是先去采访,而是挺身而出在120急救车到来之前为女孩做人工呼吸,就是体现了最高的职业伦理。
(2)明确提问目的
有价值的采访,除了能让受众第一时间知道他们想知道或者应该知道的信息外,还应该传递一种积极的能量,或者让受众有所启迪,方式也必须是善意的,而不是简单地用刺激性的信息吸引眼球。
(3)明确提问重点
重大事件的现场采访,其关键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同采访对象实现最有效的沟通,以使受众第一时间得到最重要,同时也是最想得到或者最应该知道的信息,考验的是记者知识积累的能力、问题分析的能力以及同采访对象的实时沟通能力。而这种综合能力,是很多记者非常欠缺的。当年北京隆福寺百货商场大火,记者问现场指挥救火的北京市市长:“深更半夜起来亲自指挥抢救,有什么感想? ”市长回答:“都什么时候了,还提这种问题? ”
(4)提高提问水平
记者现场采访提问水平的高低,既体现在问什么,也体现在怎么问上。很多记者现场提问时不认真准备,一句万能提问走天下,例如你有什么感想、你觉得怎么样等。而大众化的套路很难激发出被访者的参与热情,也就别想得到什么有价值的独家信息。还有的记者提问限定性过强,让被访对象无从发挥甚至无从选择,例如对着镜头问游客,这里的景色好不好、以后还想来吗等,游客几乎很难给出否定答案。还有的记者提问前喜欢长篇大论的铺垫、介绍背景,而不是直奔主题。
(5)尊重采访对象
不论记者提问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是否善意,单就提问方式而言,要对采访对象表示足够的尊重。而不管从事任何职业,尊重别人是最起码的素质要求。面对镜头和公众,记者更应成为表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